冬贮大白菜上市吸引老客户 老街坊讲诉北京戒不掉的白菜情怀
2014年11月3日 北京 转眼就要入冬,街边飘来大白菜的清香。昨天下午,记者循着味儿来到北新桥三条胡同口,这儿有家老字号的同日升粮食店。店门前的马路边,已经堆起了两米多高的白菜山。旁边有一台老秤,粮食店的工作人员正忙得不可开交。周边胡同的居民在菜山旁边自发地排起了长队。
一天拉了五六十车
“我今天已经拉了五六十车白菜了。”同日升粮食店的副经理王德强说。从前天开始,店里开始卖冬贮大白菜。“年轻人大多没有贮菜的习惯了,但在很多老人的眼里,这还是每年必须得干的事情。”王德强说,这两天他骑三轮车,跑得最远的地方是安定门外的27路车总站。买得比较多的老主顾,一口气就能买600多斤菜。
正聊着,远处传来了自行车铃的声响,买卖活又来了。“来200斤吧,我们家就住消防队边上。”一位大姐往东四北大街的方向指了指。粮食店的工作人员就忙起来,他们眼前的这台用了30多年的老机械秤上,很快就堆上了200斤大白菜,锈迹斑斑的铁秤砣你进我出,终于对准了分量。接着,大家就接力把秤上的菜送到了马路牙子边的三轮车上。这时候王德强已经骑在了车上,“别看车小,这三轮拉个七八百斤菜是没问题的。”
买主骑自行车引路,送菜的骑电动三轮车后头跟着,七拐八拐就进了胡同,到了院里,王德强帮大姐把车上的菜小心翼翼地码放在一个台子上头。送菜、码菜,王德强这一天都在重复着这些动作,他没有说过累,嘴里念叨的都是跟老主顾们打交道的种种过往,脸上也总是浮现出对老北京初冬的那种回忆。
王德强说,往年一到这个时候,粮食店的工作人员都忙得顾不上“官衔”了,他是粮食店的副经理,冬贮大白菜的活一忙起来,他便成了热心的送菜师傅,骑上三轮车,走大街串小巷,准把这好几百斤白菜送到地方。
戒不掉的白菜情怀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如今的冬贮大白菜已经不再是一冬开端的重头戏了。本报1998年曾经刊发过一篇报道《北京的菜篮子里没了主角》,其中的主角之一就是这冬贮大白菜。
尽管冬贮大白菜的人越来越少是个现实,但大白菜在北京城里仍然发挥着它的作用。对有些胡同的老街坊们来说,冬贮大白菜仍是必需品,还有的则是那“戒不掉”的情怀。
“今年准备少存点,但再少也得来一车,不存老觉得心里少点什么。”家住雍和宫附近的刘秉成大爷今年又来买大白菜了。在他的印象中,冬贮大白菜是那一股让人闻着暖融融的味道。刘老爷子说,早年住平房的时候,白菜都放院子里。住楼房的时候,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习惯把白菜包上报纸,立在楼道的墙角。上楼的时候,这大白菜低头可见。
深冬时,一进楼道就能闻见菜味,经常有人念叨楼道里都是白菜味,看似有意见,说话时可是笑着的,这股菜味就是老北京深冬的气味之一,这种感情是特别复杂的,贮菜的习惯是改不了的。
昨天下午,家住北新桥的王先生在“白菜山”旁犹豫半天,最后还是没买。王先生说,现在院子里的人越来越多,地方越来越小,白菜可能已经搁不下了。听王先生这么说,旁人的一句话倒是说出了他的心声,“不是您院子搁不下了,是日子好了,您心里头已经搁不下了。”
只要有人买他们就卖
“我从1975年就开始鼓捣冬贮大白菜了!”粮食店的经理王和平跟大白菜打了半辈子的交道了,从在菜地里收菜,到在市场里卖菜,还有以往大白菜的种种讲究,他都门儿清。在他眼里,北京冬贮大白菜的变化太大了,说起过往,似是有好几车的故事。最深的感触还是,冬贮白菜的人确实在减少,但它就像老北京的胡同,不可能消失的。
“过去上白菜的时候,何止码这半趟街啊!”王和平回忆起了冬贮大白菜还被称作“看家菜”的年代,那个大半夜130大卡车没完没了卸菜的情景已经一去不返了。
王和平统计说,照今年这个形势,应该能卖个二三十万斤。过去同期最多的时候,能卖一百多万斤。销量减少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还是两方面:一个是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深冬季节能吃到的菜品也很丰富,大冬天的吃点“细菜”也不是难事,很多人就懒得冬贮大白菜了。另一方面还是住胡同的居民少了。如今的北京高楼林立,本身胡同就少了,而随着胡同里的老年人慢慢走不动了,也就不愿冬贮大白菜了。“等你这一代人成了老年人,恐怕早就没了贮菜的习惯吧?”
少归少,但粮食店的人并不因此对冬贮大白菜感到悲观,他们说,周边的胡同还是不少,甭管是习惯还是需要,买菜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只要老百姓还需要一天,他们就打算卖一天。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景一鸣 张硕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