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清朝历代帝王多到丫髻山,山下村民明初从山东迁来

2020-05-12 15:18 北京晚报 TF010

说起老北京的三山五顶,一位以民俗研究见长的朋友如数家珍:所谓“五顶”是指老北京的五座娘娘庙,东顶娘娘庙(俗称行宫庙)位于东直门外,西顶碧霞元君庙(又名广仁宫)位于海淀区蓝靛厂,南顶娘娘庙位于丰台区南苑大红门,北顶娘娘庙位于安定门外,中顶娘娘庙位于丰台区草桥。另外,乾隆封妙峰山娘娘庙为金顶,地位在“五顶”之上。所谓“三山”是指平谷区的丫髻山、石景山区的天台山和门头沟区的妙峰山,这三座山由东向西,贯穿闻名遐迩的京郊古香道。

作者:岳强


我告诉他,在古香道东端,我曾游历丫髻山下的北吉山村,尽管村舍已大多翻新,但那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在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北吉山村榜上有名。

庙会使北吉山村繁荣

北吉山村隶属于平谷区刘家店镇,村中只有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街,其余都是散布在主街两边的长长短短的胡同。我沿着主街由北向南行走,过了桥,就是前吉山村了。

北吉山村与前吉山村原来是一个村子,仅隔一条石河沟。据说,遥远的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只是聚落名称已无从考证。到了唐朝,有人在这一带造屋定居。村落的形成是在明朝,叫做纸坊庄。后来,丫髻山庙会兴盛起来,带动了纸坊庄的繁荣,村名遂改为丫髻山。抗日战争时期,以石河沟上的石桥为界,丫髻山被一分为二,北边的叫北丫髻山,南边的叫南丫髻山。因“南”与“难”谐音,出于消灾避难的美好愿望,村民们将南丫髻山改成了前丫髻山。至于何年何月,因何缘故,这两个村村名中的“髻”字变成了“吉”字,没人说得清楚。有人说,是为了书写方便,有人说是图个吉利。我想,也许是某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在书写村名时,一时手懒,写了个“吉”字,其他人竞相效仿,渐渐约定俗成。而吉祥的寓意,大抵是后人附加上去的。

现在的村名中没有了“髻”字,但北吉山村的形成、繁盛与发展,无不得益于道教名山——丫髻山。地处燕山余脉的丫髻山,曾被康熙皇帝称为“近畿福地”。乾隆皇帝三游丫髻山,并吟诗述怀。丫髻山庙会被称作京东第一庙会,在京津冀地区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起始于明代嘉靖年间的丫髻山庙会,迄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历史上的北吉山村曾归怀柔县管辖,明代万历年间的《怀柔县志》记载:“丫髻山在县东九十里,二峰高耸,形如丫髻,故名。上有天仙圣母宫,灵应如响。四方之人,于每岁四月十八日大会五日致祈云。”清代康熙年间的《怀柔县志》对丫髻山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记述:“旧有碧霞元君庙三间,明嘉靖中,有王姓老媪发愿修建,以山高风烈,瓦易飘失,募化铁瓦,独身运至山上,往来迅速,人异之,施者渐众,殿以告成。每岁四月十八日,四方聚会五日。”清代《光绪顺天府志》等典籍中,也有相关记载。由此可见,丫髻山庙会在当时的影响非常大。

后来,丫髻山庙会由五天延长到二十天。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到四月二十,华北地区的商民、花会、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地来到丫髻山,香火之盛堪比京西妙峰山。康熙皇帝在《丫髻山玉皇阁碑记》中亲笔写道:“每岁孟夏,四方之民会此祈祷者,骈肩叠迹,不可胜计。” 此时,丫髻山庙会达到鼎盛时期。

丫髻山的朝圣者,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达官显贵。乾隆皇帝朝拜丫髻山,大臣们亦步亦趋,这是上行下效。当然,一样的朝拜,不一样的心思。有的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为他们忧国忧民,以造福天下苍生为己任﹔有的人祈求官运亨通,乌纱帽安稳,因为丫髻山娘娘“灵应如响”﹔有的人只是偷闲散心,游山赏景,因为丫髻山风光秀美。二是善男信女。一些人遭遇挫折,或者对某些事无能为力的时候,往往寻找精神寄托。有的人求财、有的人求子、有的人求功名、有的人求婚配、有的人求路途平安、有的人求健康长寿。三是民间花会。中幡、大鼓、高跷、旱船、龙灯、舞狮等十几种花会在丫髻山庙会期间义务“助善”,使庙会热闹非凡。这些花会组织来自京城各地,俗称“走会”。“走会”的人进山后便打场子表演,踩着高跷从山脚走到山顶,在四十八盘上表演各种高难度动作,甚至在三皇殿门前几十级石阶上单腿跳下。由于人人身怀绝技,这些花会组织又有“武会”之称,他们的精彩表演每每赢得阵阵掌声。四是民间香会善会。

丫髻山庙会有集市功能,四面八方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促进了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民间物资交流,使北吉山村的经济空前繁荣起来。

清朝历代帝王多到丫髻山

丫髻山因双峰矗立,犹如古代少女的丫髻而得名。作为道教名山,丫髻山主要供奉碧霞元君娘娘,山上建有北京地区较早的元君庙,庙宇由一组古建筑群组成,包括山门、钟鼓楼、三皇殿、药王殿、玉皇阁、碧霞元君祠等。

相传,唐朝初年就有人在丫髻山结庐静修,但那时还没有气势恢弘的殿堂,只在山上盖了几间简陋的茅屋。庙宇的修建大约在元朝,而在清代康熙、乾隆时期达到鼎盛。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丫髻山第十三代住持李居祥撤铁瓦殿,改建大殿三间。据有关文献记载,康熙年间,丫髻山上先后建造了东顶玉皇阁、山门东侧御座书室、西小峰凉亭、玉皇阁下台基、坝墙、鼓楼、万寿亭、回香亭、东岳庙、紫霄宫等,建筑格局基本形成。

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康熙皇帝亲撰《丫髻山玉皇阁碑记》,碑文中说:“距京师百里有山,曰丫髻,隶怀柔县。两峰高矗,望之如髻,故得是名。自元、明以来,号为近畿福地。”有关资料显示,康熙曾两次前往丫髻山,乾隆也曾去过三次,而道光皇帝做太子时就曾十余次到丫髻山“诣山瞻礼”,继位后又奉皇太后之命“安舆祗诣升香”。此外,嘉庆皇帝也曾在丫髻山行宫驻跸。帝王的频繁到来,不仅繁荣了丫髻山的道教文化,也扩大了丫髻山的社会影响。

基于这种影响,京城的一些庙宇专门修建了丫髻山娘娘殿,譬如,朝阳门外的东岳庙于道光年间修建了丫髻山娘娘行宫,专供皇室女眷及年老体弱不便远行者进香祭拜。位于东岳庙后罩楼内的这座建筑至今仍在,只是娘娘像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损毁。崇文门外南岗子天仙宫,亦称斗姥宫,供奉碧霞元君和斗姥元君,相传为丫髻山娘娘的“娘家”。平谷的丫髻山庙会一开,这里随即开庙,从农历四月十五至十八。香客们从丫髻山下山后,循例到这里谢香。但如今,这座天仙宫已荡然无存。

作为“近畿福地”,丫髻山不仅吸引着达官贵人、名流雅士,也吸引了各地乞丐。尤其是每年庙会期间,乞丐随处可见。

有一回,乾隆皇帝到丫髻山朝拜,看到沿途成帮结伙的乞丐,心中极为不悦,太平盛世,怎么会有这么多流民乞丐呢?他问一位随从:“山上究竟有多少乞丐?”随从神色紧张地摇摇头。乾隆命人抬来几筐铜钱,放在山门门口,每过来一个乞丐就给一枚铜钱。乞丐们闻讯,纷纷前来领钱。从日出到日落,筐里的钱发完了,乞丐们依然络绎不绝。乾隆踱来踱去,一筹莫展。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它告诫人们,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永远不要自命不凡,帝王也是如此。

明初村民从山东迁来

在村委会门前,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告诉我,北吉山村有三大姓:张、李、刘。

“那么,哪个姓氏是北吉山村最早的先民呢?”我问。

“没有文字记载。”老人为难地说,“相传是张家,但村里有三四个不同宗族的张姓。大家公认,是从山东移民过来的张家。”

据明代王源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所撰《重修瓦堂寺碑记》推断,北吉山村形成于明朝初期,最早的村民为张姓人家。元朝末年,由于战乱及灾荒,北吉山村一带人烟稀少。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各地为王,四子朱棣被封为燕王,镇守北平。后来,朱棣继位,迁都北京,并从山西、山东向北京地区大量移民,张姓人家就是那时背井离乡,来到丫髻山下的。由于张家没有家谱,最初在丫髻山下落地生根的是谁,至今繁衍生息了多少代,已经无从查考了。清末民初,张家有不少人迁往河北兴隆开荒种地。据说,密云口外有一个村子,村民全都姓张,他们自称是从丫髻山迁徙而来。

李姓人家来自山东德州,刘姓人家来自山东阳清县,这也都是口口相传,没有文字记载。如今,北吉山村共有村民300多户,800多人。

北吉山村地处山间平地,西倚丫髻山,东濒洳河,因村落沿洳河而建,故呈弧形。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兴修水利,治理洳河,将洳河自北店村南向南调直,北吉山村离洳河就远了。由于丫髻山是道教名山,山下的北吉山村深得道教文化浸润,村史、民俗、庙会、传说、碑刻,无不氤氲着道教文化的氛围。

在北吉山村一间负责旅游咨询的办公室里,一位曾经担任过村党支部书记的老人告诉我,丫髻山庙会于1956年停办。1986年,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政府在丫髻山碧霞元君祠旧址重修了庙宇,再塑了金身娘娘,每年农历四月的丫髻山庙会得以恢复。如今,前来赶会进香的除了大陆游客,还有港台香客和国际友人,越来越红火的丫髻山庙会已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10

分享到

首届中国·北京丫髻山太极文化节平谷开幕 活动为期三天

北京平谷丫髻山庙会开幕,包括清代皇家祈福仪式和民俗老会表演

致敬最美逆行者!北京一4A景区宣布:对全国消防员永久免票

北京平谷丫髻山今起开山迎宾 全国现役、退役消防官兵永久免门票

北京丫髻山景区全面禁香,“3·30”山火万余棵树木被烧毁

为防止山火再次发生,北京平谷刘家店镇域及丫髻山景区全面禁香

北京平谷桃花节丫髻山系列休闲活动开幕 市民身着汉唐服漫步桃林

尚道桃源祈福丫髻 平谷丫髻山传统文化庙会开幕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