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又是一年清明时,柳花飘飞陋室铭,从这些诗词中品春日气息

2020-04-03 09:43 北京晚报 TF008

博物志:春风骀荡,陌上花开,又是一年清明时。二十四节气中,唯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万物生长至此,气清景明,春意猛地透亮起来。柳花,作为清明花信风的三候,在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之后,玲珑而至。

作者 管弦


△(明)仇英《捉柳花图》

似花非花杨柳花

应和着清澈明朗的时节,柳花将一派点点嫩黄,缀在清绿的枝叶间,只待东风吹来,便脉脉飘摇,把春光点亮播散。

作为杨柳科柳属落叶乔木杨柳(即垂柳)的花儿,柳花是实实在在的小花儿,“似花还似非花”。北宋医药学家寇宗奭在《本草衍义》里这样定义她:“柳花即是初生有黄蕊者也。”柳花也不是柳絮,宋代诗人杨伯嵒的《臆乘·柳花柳絮》说得很清楚:“柳花与柳絮迥然不同。生于叶间成穗作鹅黄色者,花也;花既褪,就蒂结实,其实之熟、乱飞如绵者,絮也。古今吟咏,往往以絮为花,以花为絮,略无区别,可发一笑。”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也阐述得很专业:“杨柳,纵横倒顺插之皆生。春初生柔荑,即开黄蕊花。至春晚叶长成后,花中结细黑子,蕊落而絮出,如白绒,因风而飞。子着衣物能生虫,入池沼即化为浮萍。”

柳花也叫杨花,因着杨柳名字中含“杨”的缘故。杨柳向阳一般的光明性情和耐水湿、根密集、易繁殖、生长快、滞水缓流、挂淤落沙等特殊作用,让她成为“护堤固岸的优秀卫士”,古人特别推崇种植杨柳,“岸边多种柳,堤坡冲不走”。隋炀帝开运河时,曾下令群臣和百姓在运河两旁广种杨柳,后人称之为“隋堤柳”,坊间也有杨柳跟隋炀帝杨广之杨姓的传说,但其实不然,杨柳之“杨”是早就有的,“杨”“柳”也同义。古典文籍中的“杨”是“柳”的一种,即蒲柳,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尔雅》说:“杨,蒲柳也。旄,泽柳也。柽,河柳也。” 杨、旄、柽通谓之柳。《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杨柳是柳树。源自《战国策》的成语“百步穿杨”的杨也是柳叶,“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神话传说里观音菩萨手持的“杨枝净水瓶”中,插着的也是柳枝。现代植物学意义上的杨在中国古代常被称作“白杨”“青杨”。

跟随着杨柳,柳花也别具一格。她沉在燕雀的竞相亲近中:“雀啄江头黄柳花,鵁鶄鸂鶒满晴沙。”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在《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中赞她;“小玉阑干月半掐,嫩绿池塘春几家。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这是元代散曲家张可久在《凭阑人·暮春即事》中赞她。她醉在人们的清吟浅唱里:“暖日宜乘轿,春风堪信马。恰寒食有二百处秋千架。对人娇杏花,扑人飞柳花,迎人笑桃花。来往画船边,招飐青旗挂。”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的元代杂剧家白朴,在《庆东原·暖日宜乘轿》中,把柳花与杏花、桃花和在一起吟诵,留住了清丽春光。

柳花确是留春之美好意象,她之留春,也合杨柳之意。从古至今,杨柳都有一种优雅的伤怀之美,柳与“留”谐音,人们常用折柳相赠、系柳相依等形式,表达思念、留恋、难舍、永不分离之意和“春常在”的美好祝愿,还觉得亲朋好友离别家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们到了新的地方,都能很快生根发芽,好像柳枝随处可活一样。

流金般的光彩里,杨柳已经升华为审美传统中的一个典型象征。柳花也在其中,盈盈欲飞。

闲捉柳花诗意图

柳花,更得孩童心。他们常常满心欢喜地追逐她拥抱她,想把她“捉”住。

古代有两位诗人,作诗描绘了孩童捉柳花那妙趣横生的场景。一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别柳枝》:“柳老春深日又斜,任他飞向别人家,谁能更学孩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另一位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写的《闲居初夏午睡起》:“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还有什么比“捉”字,最能展现柳花之妙曼与生动的呢,在“捉”中,柳花分明就是一个精灵古怪的小天使呀。瞧,那烂漫小童儿,或仰,或俯,或奔,或跑,随着柳花,撒出一路欢歌。一会儿工夫吧,那一抹小小的嫩黄就落到摊开的白嫩小手中了。又一会儿,那一抹小黄精灵儿不见了,明明刚才沾到衣襟上了呀。再转过圆圆脸儿,望望四周,那黄,不正在飘着吗?再等一会儿,哇,那小黄儿,又立在一片草叶上,微微笑着呢。

真是可爱至极的好时光。真喜欢这样至纯至简的时候。真想和这群小孩童们一起,美成一幅好画。

画,还真是有的。明代画家周臣和仇英,就将杨万里和白居易的捉柳花,变成了画。诗画融合的意境,不仅让柳花之“捉”有趣,更令柳花之“闲”,富有深意。

周臣的《闲看儿童捉柳花诗意图》根据杨万里的诗而作,绢本,设色,纵116.5厘米,横63.5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仇英的《人物故事图·捉柳花图》根据白居易的诗而作,绢本,设色,纵41.1厘米,横33.8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明)周臣《闲看儿童捉柳花》

山脚下,碧草间,翠柳低垂,捉柳花的孩童,身着一袭白袍闲立柳下、静观孩童嬉戏的雅士,超脱成空灵、忘情、动静皆宜的状态,栩然跃于周臣、仇英之画上,美得令人眼泪掉下来。

作为丰产画家,周臣流传至今的作品比较多。他有两个很有名气的学生——唐寅和仇英。两人的风格与周臣极为接近,还青出于蓝,在当时的名气已超过老师,特别是唐寅。后来有人为了牟利故意将周臣画上款印挖去,假冒成唐寅之款印。当然,现在国外市场上,周臣有些画的画价是超过唐寅的。

仇英出身寒门,清代文学家张潮编纂的《虞初新志》说他:“其初为漆工,兼为人彩绘栋宇,后徙而业画。”周臣赏识仇英才华,教他画画。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的《艺苑卮言》说:“仇英者,其所出微,常执事丹青,周臣异而教之。”仇英是靠努力和才华成为中国美术史上为数不多的平民画家的,与沈周、文徵明、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吴门四家”。仇英临摹宋人的画作,几乎可以乱真,例如《清明上河图》。仇英的画上,一般只题名款,极少写文字,对此,有很多人赞他不破坏画面美感、为追求艺术境界的仙人;也有人贬他文化程度不高、不能如唐寅那样诗文画俱佳的人一样在画上作文题诗。

柳花之“捉”“闲”,清欢在眼里,静美在心中。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无数的辛苦,诸多的不如意,还有怀才不遇,甚至“怀璧其罪”,都流淌在岁月的风中。可以不忘记,却须得放下。一“捉”一“闲”,终令内心清朗明净。内心的清明,才是上等的人生。

周臣与仇英,师徒一场,共懂柳花之趣,都是情深之人。

柳花飘飞陋室铭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772-842)则将柳花从“捉”与“闲”,带向“洁”。

他以《柳花词三首》,将柳花的格调与情趣、品格与精神徐徐道来。其一:“开从绿条上,散逐香风远。故取花落时,悠扬占春晚。”其二:“轻飞不假风,轻落不委地。撩乱舞晴空,发人无限思。”其三:“晴天闇闇雪,来送青春暮。无意似多情,千家万家去。”

刘禹锡是有抱负的,他参与了永贞革新。永贞革新是永贞年间(805-806)唐顺宗时期官僚士大夫以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加强中央集权、革除政治积弊为主要目的的改革。主要人物是王叔文、王伾,俩人都是顺宗在东宫时的老师,他们常与顺宗谈论唐朝的弊政,深得顺宗的信任。顺宗即位后,他们和刘禹锡、柳宗元等人一起,形成了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派势力集团。永贞革新持续时间100多天,后因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幽禁唐顺宗、拥立太子李纯,而以失败告终。

《柳花词三首》是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遭遇贬谪而作,他借题发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刘禹锡选择柳花作为赞颂对象,真可谓别出心裁、眼光独到。柳花不仅美,还实用,柳花小小的模样,却含大大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说她可主治“风水黄疸,面热黑”,《名医别录》说她可主治“痂疥恶疮金疮”,唐代医药学家甄权说她“主止血,治湿痹,四肢挛急,膝痛。”掏汁服用即可。

柳,总在刘禹锡心中,在几经贬谪的过程中,只要有杨柳,他都觉得可心,那篇著名的《陋室铭》的创作里,也有杨柳作铺垫。清代文学家陈廷桂的《历阳典录》载:“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

也有记载称,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时是当一名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之房,可是和州知县见刘禹锡为贬官,故意刁难,先是安排他在县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怨言,还随意写下一副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知道后很生气,便又安排差役把他的住处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刘禹锡仍不计较,且见到杨柳,更触景生情,在门上贴了副对联:“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就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里,刘禹锡被迫搬家三次,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遂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世间的阴暗污浊,终究抵不过光明畅达。

除了《陋室铭》,我喜欢的,还有刘禹锡的《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屡遭贬谪的他,依然有豁达心境对着江岸垂柳抒写女子对心中男子的殷殷情怀。

柳花,也明亮在青青杨柳中,凝望世间有情人,绵长了柔柔时光。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清明假期4325.4万人次出游,五一还有出行高峰?

北京今天陵园迎5万人祭扫,人车分离专用通道,测温验码实名入园

如今的“清明”包含了古代的三个节日,以前怎么过?诗歌里可见一斑

4月4日10点全国默哀3分钟 深切哀悼抗疫烈士和逝世同胞

清明期间,北京这些高速路段易堵

清明节全国哀悼,预约祭扫的北京市民已达12.2万人

青团、盆糕、“寒食十三绝”……清明时节老字号出独立包装小吃

近期北京日均祭扫人员3.6万人,同比下降90%

北京取消清明民俗活动,这七家市属公园实施预约购票

北京首个清明祭扫高峰日平稳有序,5.1万人祭扫,代祭数量增加

北京开通10条清明扫墓专线开通,其中5条本周六开行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