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积水潭医院医疗队援汉记: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
1月27日下午,北京积水潭医院9名队员在极短的时间内集结完毕,这9名医护人员都是来自急诊、呼吸、重症等各科室的青年骨干,这支队伍成为了北京医疗队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微小力量带给患者勇气
李天水医生来自呼吸科,面对新冠病毒的突袭,他发挥学科优势,自战斗开始,便顶住了一次次压力,经受住了一次次考验。尤其是面临患者出现各类脏器疾病合并新冠肺炎的情况时,就更需要“白衣战士”临危不乱的过硬素质。
还记得3月初,一位刚刚收治进武汉协和医院的患者经常躁动不安。问及原因,李天水才发现,这位患者此前患有肿瘤,不幸又染上了新冠肺炎,从身体到心理,患者久治不愈。因为不能配合治疗,他的痰液特别多,不能自己咳嗽,医护人员只能帮他吸痰。可每次吸完没多久,产生的痰液就又把嗓子堵住了。
李天水决定采取鼻道吸痰的方法,减轻患者的痛苦。这种操作风险较大,而且,极为考验医务人员的技术。李天水还是选择迎难而上,因为他知道这位患者刚刚做过手术,才拔了气管插管,要想尽量避免再次插管,鼻道吸痰的方法值得一试。“鼻道吸痰患者反应还是比较大的,好在整个操作过程还算顺利,吸出来的痰液可真不少,患者嗓子也清爽了,这为后期的进一步治疗也厘清了障碍。”
丁笑纯是个来自呼吸科ICU的“90后”姑娘。北京积水潭医院团队当中,她的年龄最小,身材也同样是最娇小的,但是,在与新冠肺炎病毒搏击的战场上她却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她穿着厚厚的防护装备,依然可以搬着整箱的物资进隔离病房。在护理工作之余,她还帮着患者去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里,患者把我们当作家人,我们也视他们为家人,我们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很多时候,我发现自己的微小力量就能带给他们勇气。”
请领导第一个派我去
“抗击新冠肺炎,我们责无旁贷!”王文娟、李鑫都是呼吸科的护师。在隔离病房里,她们和同伴们默契配合,护理、鼓励危重症患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内科急诊护师李野初到武汉时水土不服,她克服各种不适,努力调整着自己的状态,始终在一线坚持工作。
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张丹和护师王颖妍是重症护理的精英和中坚力量。当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成为重症、危重症患者定点收治医院时,她们的专业技能成为病区转型的关键。
阮筝是创伤急诊科护师,她第一个向急诊重症党支部和创伤急诊护士长请缨前往武汉。她说:“我是党员,如果武汉需要支援,请领导第一个派我去!”医疗队到达武汉驻地已是深夜,作为护理组长的她顾不上休息,立即参与到整理物资及培训工作中。
安全防护 后顾无忧
领队李红是北京积水潭医院院感处疾控处的副主任医师。在武汉,她和另外3位院感组专家一起,撑起了整个医疗队的院感防控工作,着力为每位医护人员筑牢最坚实的盾牌,守护着北京医疗队全员的生命安全。
积水潭医院医疗队领队 李红
对医疗行业不了解的人可能会疑惑,究竟什么是院感?其实,院感医生是每家医院里都很少被关注到的一个群体,但又不可或缺。他们“管天管地管空气”,职责就是确保医护人员的安全,避免在工作期间出现交叉感染。
尤其是在疫情严重的武汉,在收治重症、危重症确诊患者的隔离病区,从穿防护装备、到吃饭喝水,他们的工作琐碎、繁杂,还要特别仔细,所以,大家称他们为医疗队里的“安全大管家”。
李红参与了病房改造、穿脱防护用品培训,梳理了人员、物品的整个行进流程,她的工作马不停蹄。她以医护人员零感染为目标,承受着比他人更多的压力。她想得越多,战友们的后顾之忧便越少。
从神经紧绷,到稍稍放松,然后又绷起来,和所有院感组成员一样,李红形容自己到武汉后的状态像心电图一样不断起伏。“之所以这样形容,是因为隔离病区改造完成了,医疗流程捋顺了,可紧接着重症、危重症患者病房改造的工作又压了过来。”
在这种情况下,李红仍在不断给自己“加码”。她不断向所有医护人员传达一个信息:所有人都是院感的执行者,所有医护人员发现任何问题都要及时提出。所以,每天不断浏览工作群中每个人的留言,李红的手机一刻不敢离身,24小时始终待机。因为她知道,群里的每一句建议都可能成为突如其来的院感防控任务。
李红说,北京积水潭医院在历次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中,都体现了高度的专业特色和技术水平,积累了丰富的救援经验。此次在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医院又派出呼吸危重症应急抢救医疗队参加战疫,每名队员都带着高度的责任感,在前线超水平发挥,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