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北京医院医疗队151名队员圆满完成任务回京
从隆冬到暖春,北京医院国家援鄂医疗队结束了在武汉抗疫一线的奋战,回到北京。151名医疗队员无数次想象过回家的日子,但当他们离开战斗了71天的那片热土,泪水湿了眼眶。在武汉奋斗的每一个日子,都将成为他们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
北京医院援鄂医疗队昨天下午顺利抵达北京。本报记者 刘平 摄
记忆1
我们都是白衣战士
“对家而言,我跑得像个逃兵。对国家而言,我是先锋部队。这仗我不打,着实面对不了自己……”这是北京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文力的一封家书。1月26日,文力作为第一批驰援武汉的国家医疗队队员,前往武汉,在一线奋战。临行前,他和父母说了谎,告诉他们自己要去南方出差。在武汉的隔离病房完成第一次值守工作后,文力带着歉意给父母写了一封家书。他说:“写此生第一封家书,表达歉意吧。”
“武汉加油!我把妈妈借给你了。”这是北京医院第二批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队员、保健医疗部护士王媛媛大女儿的书信内容。“‘非典’时你们保护我们,这次我想成为你们的铠甲!”这是北京医院“95后”护士张司恺的请战书,她说:“越是危险时,越要冲在最前面,迎难而上!”因为他们穿上了白衣,就成了白衣战士。
医疗队首席会诊专家、呼吸内科孙铁英教授曾是北京市抗击“非典”医疗专家组核心成员。这次,61岁的孙铁英教授是北京医院赴湖北医疗队中最年长的队员,当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她坚定地说:“我是一名老兵,带领年轻的医护人员冲在一线,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是白衣战士,更是白衣天使!” 肾内科主任毛永辉主动请缨、身先士卒。“武汉疫情严峻,患者病情危重,作为科室主任,我应该第一个出现在前方战场。”战“疫”面前,北京医院院长挂帅,精锐尽出,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凝聚起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念。
记忆2
“不留遗憾”是所有人的心愿
在北京医院援鄂医疗队的驻地,每天上午都会准时举行联合会诊。北京医院常务副院长奚桓和在医疗队驻地的专家、医生组长通过视频与病区进行远程会诊,讨论危重病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探索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
奋战在重症救治的战场,“不留遗憾”是所有队员的心愿。医疗队针对每一位患者的病情,都精准施治。3月3日,北京医院接管的病区里,有一名患者突然病危,呼吸心跳骤停。正在病房里值班的医生立即开展抢救。同时,北京医院驻守在前线的ECMO团队连夜出发,顺利为患者实施ECMO+CRRT(俗称“人工肺”联合“人工肾”)治疗,患者病情逐渐稳定。那一夜,北京医院常务副院长奚桓全程都在隔离区指导抢救,直至黎明战斗结束。
“我觉得我确实是来对了!”今年55岁的汪芳,是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来到武汉后,她一头扎进病房,“原来我以为一线可能更需要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的医生,但我第一天进重症病房就发现新收的患者中,有三名病人都有心脏的问题,只是或轻或重。”她连续奋战了30多天后,才第一次进行休整。
记忆3
“北京的医生把我的病治好了”
“34床要出院了,阿姨出院前要和我们拍照。”3月的一天,北京医院肿瘤内科主管护师郭晓然接到了一位患者的邀请。“阿姨,恭喜您今天出院了!”护士们纷纷表示祝贺。郭晓然说,这名患者的女儿因为是密切接触者,还被隔离在指定的宾馆。这一天,阿姨终于盼来了出院的好日子。“谢谢你们!今天我女儿隔离期也满了,我们就能见面了!”阿姨抹了抹眼泪,拉起郭晓然和护士长李磊的手:“来,我们照个相吧,我要把这张照片给女儿看,告诉她是北京的医生把我的病治好了!”
厚厚的口罩,遮住了护士们脸上带着祝福的笑容,但医护人员充满了关爱的眼神,即使透过模糊的护目镜,患者也能看得到。在隔离病房中,在口罩的遮掩下,眼神是传达情绪的窗口,或喜或忧。郭晓然说,医护人员之间需要通过眼神才能确认自己的队友;每次与病人沟通,护士都会距离患者更近一些,确认过眼神,都让医患之间减少阻隔,增加信任。“我期盼着那一天,等到那一天,我不想再确认眼神,我只想看到每个人的笑脸。”
□讲述:
一个都不能少
北京医院院长 王建业
昨天,北京医院国家援鄂医疗队凯旋回京。“一个都不能少”是我带队出发时的承诺。4月6日,151名医疗队员一个都不少地回到了北京,我很欣慰实现了自己的承诺。回到北京后我们正在进行为期14天的隔离。度过隔离期,我要给所有队员做一个全面体检,确认所有队员身体和心理都没有问题,那时,我才能真正放下心来。
今年1月26日,北京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的20名队员出征前往武汉。随后,北京医院再次派出百余人的大部队出发。2月7日,北京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整建制接管了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病房。
北京医院是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在老年病诊治方面经验丰富。此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中,针对老年患者危重症比例较多的特点,医疗队抽调了全院多个科室的专家。北京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由151名优秀的医护人员构成,其中党员79人。队员老中青结合,队伍中有“50后”“60后”,他们经验丰富,老当益壮,是抗疫战场的“压舱石”;队伍中有“90后”,甚至有“95后”,他们朝气蓬勃,敢于冲锋,展现了年青一代的担当。
我们全体医疗队员来到武汉,目标很明确:攻坚克难,从“死神”手里抢人!在武汉奋战的70多个日夜,北京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共收治病人100人,其中重症患者68人,危重患者17人,治愈95人。患者平均年龄60.85岁,最大年龄92岁。这份答卷,诠释了北京医院医务人员永不熄灭的信念——为了人类的健康幸福,当好生命的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