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医院医疗队援汉记:中西医结合疗法很关键,古方抗疫立功劳
直到今天,北京中医医院医疗团队10名队员的微信群里,还保存着两个月前他们的请战记录。每看一次,都令人热血沸腾。由12家北京市属医疗机构组成的北京驰援武汉医疗队中,作为唯一的一支中医医疗团队,北京中医医院的队员们集结出发前就意识到,中西医结合疗法可能会成为对抗疫情的关键一环,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医诊疗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上大有可为。
北京中医院ICU主管护师蔡卫敏用别样方式为儿子送上生日祝福。
从“死亡线”拉回患者
早在1月21日,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派,飞赴武汉开展新冠肺炎的中医救治工作。刘清泉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帮助武汉打造了首个中医方舱医院,在百忙之余,他多次赶到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与北京医疗队共同展开病例讨论,为患者们提供更全面的中医诊疗方案。
重症医学科年轻医生陈腾飞不仅精于中医,在重症病房,陈腾飞多次成功抢救重症患者,把他们从死亡边缘抢救回来。
一位80多岁的危重症患者不仅新冠肺炎症状严重,还曾出现过休克,血压也不稳定。一听说老人情况危险,准备交接班走出隔离病区的陈腾飞二话没说,第二次穿上防护服,冲回隔离病房。在护目镜雾气遮挡视线、三层手套阻断触觉的情况下,他紧急为老人做了深静脉穿刺,打通了患者体内的“生命通道”。
关丽是团队的临时党支部书记,她身先士卒,第一个走进隔离病区,第一个进入重症病房为气管插管患者进行特级护理。在面对气管插管等高风险操作时,关丽总是冲在前面,以减少其他队员尤其是年轻队员的心理压力和实际风险。
张芳芳是一位年轻的“80后”妈妈,在隔离病区里,有患者因为疫情失去了亲人,痛苦无助,为了让他们振作起来,张芳芳不断开导,鼓励他们走出悲痛,继续对抗病魔。
北京中医医院的护理团队不仅承担着重症患者的特护工作,还把独具特色的中医护理技术带到病房,减轻患者病痛,被患者们亲切地称为“北京神护”。
中医古方抗疫立功劳
43岁的刘娜护士中医护理经验丰富。她发现患者焦躁、失眠等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刘娜通过为患者做耳穴压丸等中医诊疗办法,不仅缓解了患者呼吸困难、喘憋等症状,还调节了情绪。她还将每天在隔离病区里发生的事书写成日记。
“春暖花开了,您要康复了。”护士马娜发明的“爱心便签”从最初的尝试,逐渐成为隔离病区的“保留节目”。面对进入恢复期的患者,马娜又自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穴位按摩保健方法》,越来越多患者感受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所在。
“驰援武汉,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要干好!”这是护士胡薇对自己的要求。初到武汉,由于严重的水土不服,她被安排到物资组。虽有些不甘心,但也很快转化为给临床一线战友们提供强有力服务的自豪感。
护士刘海楠和王天骄是一对年轻的师徒。她们说,17年前抗击“非典”,她们是被保护的一代,现在则要竭尽所能守护患者。患者开始服用中药时,看着“黑乎乎”的汤药有些质疑。她们耐心劝导患者服药,还嘱咐喝完药一定要小口喝多喝几次热水,身上微微出汗就好了。中医护理出身的她们知道,这是《伤寒论》的经典护理指导。由于条件有限,她们便帮助患者以温水代替热粥频频饮用,有助于药力起效。
中医诊疗意义非凡
“理化检查能监测病情发展,舌苔脉象更能反映患者身体变化,对于治疗非常有意义。”北京中医医院团队领队陈明是呼吸科副主任医师。他不仅关注患者肺部CT、血项检查等理化指标,根据中医治疗特点,更关注他们的舌苔和脉象。
北京中医医院医疗队领队 陈明
在重症病房,与患者面对面“望闻问切”,在任何人看来,都是风险性极高的操作。陈明收治的第一名患者,就迎来一位年过六旬的危重症患者。被送到医院时,她是由担架车推入病房的,来时血氧饱和度只有75%,呼吸衰竭,意识淡薄,同时伴有发热。
陈明果断给予患者鼻导管吸氧,解痉,补液,退热等对症治疗。随后,又根据患者的舌脉症,给予静点生脉,醒脑静中药注射剂治疗。经过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开始逐步升高,恢复到了95%,意识逐渐清醒,病情也终于趋于平稳。
“我想跟弟弟妹妹们说一句对不起。”蔡卫敏是驰援武汉医疗队副队长,她总说自己讲话太直了,怕说话严厉了大家不开心。可在别人看来,心直口快恰恰是她的魅力所在。蔡卫敏有抗击“非典”疫情的经验,穿防护服对她来说并不陌生。所以,她对战友们的防护要求近乎苛刻,穿脱防护服一个细节有误,都要从头再来。她知道,没有防护就没有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