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防控网的巾帼奉献:她已连续工作了40多天,手机成了防疫热线
2020年的春天不同寻常,一场不见硝烟却性命攸关的“战疫”悄然打响。告别亲人、背起行装,白衣战士奔赴“战场”。医院之外,一张联防联控的防护网也在越织越密。这是一场无人能置身事外的“人民战争”!在这个与众不同的三八节来临之际,让我们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那些巾帼先锋。
普仁医院新冠肺炎病房护师王亚欧
她在隔离病区火线入党
2月26日,一场特殊的预备党员发展会在北京市普仁医院举行。“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请党组织考验我!”隔离病区办公室里,身着防护服的护师王亚欧向党组织承诺。
普仁医院是东城区唯一的新冠肺炎定点医院,作为一名儿科护师,王亚欧三次发出请战书:“我是入党积极分子,我家里没负担,请安排我去最危险、病人最需要的防疫一线。”
2月21日,她正式进入隔离病房,这里一共有10个病房、14张床位,最多的时候所有床位都住满了,王亚欧和身边的医护人员们为病人诊疗、送饭送药、全面消毒、安抚病人,24小时忙得脚不沾地。
3月5日下午1点,王亚欧前往隔离病房接班,正是饭点,她却没吃一口饭,没喝一口水。进病房前两小时不吃不喝,这已是她的常态。从下午2点到晚上8点,一口气上班6小时,如果期间上厕所,不仅穿脱防护服浪费时间,还浪费了紧张的防护服资源,这可不行。
下午2点接班,提前一小时到达,是为了最重要的安全防护:穿上内穿衣、两层防护服、三层鞋套,再给耳后、脸颊、鼻梁贴上减压贴,戴上口罩、护目镜、两层手套,一顿操作下来,得花费半个小时。这已是王亚欧进隔离病房的第14天,因为长期戴口罩,她的鼻梁上被压出了黄豆大小的水泡,脸颊、耳后都是深深的瘀痕。她却笑笑,“没事,不疼。”
手上戴着两副医用手套,摸血管、扎针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她就时常戴上手套在自己胳膊上找手感。身着厚重的防护服,汗水时常像水一样在后背流,但面对不断治愈出院的病人,她觉得一切都值得。“有一位确诊的阿姨刚来的时候和我说,‘姑娘,你别害怕’。我一瞬间心都化了。”说起这些动人的点滴,王亚欧眼中闪着泪花。
眼下,普仁医院接收的确诊和疑似病例越来越少,王亚欧和同事们希望,隔离病房早日关门大吉,大家共迎美好春天。
房山区定点救治医院护士付梦媛
她用家乡话送上慰藉
今年35岁的付梦媛,将自己的生活轨迹划分为两部分:22岁之前,在湖北孝感长大、求学;22岁之后,在北京房山工作、成家。“老家有难,我是专业医护人员,有十多年的ICU病房护理经验,请优先考虑我!”新春刚过,付梦媛便向医院递交了“请战书”,希望能参与到驰援武汉的医疗队中,成为“逆行归乡人”。虽然未能如愿,但付梦媛另有任务——到房山区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护理病人。
“全副武装”进入隔离病房,对于付梦媛来说还是第一次。帽子4层、鞋套4层、防护服2层,外加密封性极强的护目镜和N95口罩,整个人被包得严严实实。
身处隔离病房内,需要处处小心。就连最常规的走路,都很有讲究,“即使已经汗流浃背,仍然要把脚全部抬起,如果把鞋套磨破,就属于暴露在污染环境中,必须马上结束当前工作然后隔离14天。”付梦媛说,医疗队人手有限,身体条件允许的话,都愿意加个班。她本人在结束第一个14天的工作周期后,又主动请缨,在医院坚守了7天才开始休整。
21天的工作中,给她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李先生夫妇。“付护士是我们老乡,用家乡话交流起来特别亲切。”这对夫妇治愈出院面对记者采访时,特地感谢了付梦媛。
付梦媛休整的地点,虽然距离她的家不过10公里,却无法回家陪伴6岁的女儿,只能通过视频聊聊天。她的手机中,保存着一张孩子画的铅笔画,大大的爱心图案,“妈妈加油、我ai你”的文字和拼音,让她看着看着眼圈就红了,“疫情结束后,我一定要好好抱抱孩子!”
度过妇女节,付梦媛将再次返回定点医院开始一个新的工作周期。当记者问她,没有成为“逆行归乡人”参与疫情防治,会不会有遗憾?她回答:“不论在哪儿都要全力以赴。”在北京,有多少像付梦媛一样的异乡人,正抛家舍业地守护这座城市。
大栅栏街道疫情防控负责人孟晓静
她的手机成了防疫热线
在办公室里,孟晓静忙得像个旋转的“陀螺”,一刻不识闲儿。从大年初一大栅栏街道成立疫情防控工作小组开始,孟晓静已经连续工作了40多天。身为街道疫情综合协调办公室负责人,她和五位同事撑起了大栅栏地区每天的各类数据统计、情况核实、协助调度等工作。
短短10分钟,孟晓静的手机就接进来3个电话。社区新增的5名返京人员都是谁、返京前的行动轨迹如何,每一个名字对应一组数据,都要核实清楚。这样的电话每天都超过100个,她的手机成了街道防疫的热线电话。
孟晓静说,她其实平时是个丢三落四、神经大条的人。可自从抗疫以来,只要是核实过的人员和事情,她基本都能复述下来。人脑如何成了“电脑”?原来,针对重点人群,她会专门进行记录,反复熟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40多天来,孟晓静每天看数据和表格的时间超过3个小时。加上接打电话和其他工作,经常顾不上吃饭。每天加班到晚上十一二点是整个工作组的常态,孟晓静更是如此。2月1日夜里,刚刚停好车还没来得及迈入家门,就接到了新的工作指示,她马上收拾起疲惫的身躯,在午夜12点迎着飞舞的雪花返回了办公室。
过家门而不入,孟晓静用行动践行抗疫决心。心里装着事,每天睡个踏实觉都是奢侈的。现在,如果不插上耳机听段相声,她根本睡不着。每天早上7点,又会被接连不断的电话唤醒。
孟晓静心中,还有一份对家人的愧疚。为了专心抗击疫情,上初一的儿子送到了姥姥家。同样在基层一线的丈夫每日也是早出晚归。40多天,夫妻俩也难得交流。
今天是妇女节,忙碌中的孟晓静在看到家人的微信问候时终于笑了。她说,最大的愿望就是疫情早日过去,能够和家人踏踏实实吃个团圆饭。
朝阳东坝红松园北里90后社工王春琦
她总说“没事儿,我能行”
生于1991年的王春琦是朝阳东坝红松园北里的一名社工。2月底,她火线入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我尽到的都只是社工的本分,跟医护人员比起来算不上什么。”当别人问起疫情防控的辛苦,她左思右想,也才憋出这么一句话。社区书记李娇娜却有一肚子话要说,“春琦总这样,自己的难处从来不愿说。甭管谁问她,永远都是‘没事儿’、‘我能行’、’挺好的’。”
1月23日,红松园北里的11名社工开启了“敲门行动”,要走遍上千户居民家,其中,情况最为复杂的8号楼归王春琦负责。这是一栋令人头疼的居民楼,90户居民里出租户超过三分之二,88人离京。前后6天,王春琦摸排了三轮,把所有信息整理得整齐清晰。
返京人员居家观察期间,社工原则上每周会配送两次生活用品。可事实上,大家的需求千差万别,社工跑腿儿的次数早已数不清。王春琦负责的一户,4位合租人先后返京,居家观察总天数近1个月。他们不会做饭,一日三餐都订外卖,全靠王春琦去社区大门口取回送上门。有天中午,她为取外卖来回跑了三趟。
总是体谅他人,却常常忽略自己。前些日子下大雪,王春琦执勤时崴了脚。说起这事,她又是那句:“没事儿,我能行!”
社工忙起来没时没晌,白天执勤、摸排,晚上还要汇总数据、制作台账。有次120急救车进小区接一位高血压患者,不知情的邻里却炸了窝,生怕出了新冠肺炎病例。那天晚上,王春琦总共接了19个居民电话,直到凌晨还在安抚大家。
火线入党写忠诚,“入党是个新起点,我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王春琦说。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朱松梅 程功 张骜 方非 陈强 崔克 李瑶 潘之望
流程编辑:tf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