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不出院,我不撤” 战疫最前沿有这些巾帼担当
2020年的春天不同寻常,一场不见硝烟却性命攸关的“战疫”悄然打响。告别亲人、背起行装,白衣战士奔赴“战场”。医院之外,一张联防联控的防护网也在越织越密。这是一场无人能置身事外的“人民战争”!在这个与众不同的三八节来临之际,让我们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那些巾帼先锋。
地坛医院新冠确诊病房主任谢雯
武汉女儿冲上北京“战场”
这几天,看到谢雯的同事心里酸酸的。
平时优雅知性、精致从容的谢雯,脸色晦暗,N95口罩的压痕清晰可见。她已经在隔离病房坚守了一个月,这副面容在悄悄述说着她的疲惫。
17年前,“非典”来临。谢雯不仅在早期就投入救治工作中,还组织总结了全院所救治329名非典患者的临床资料,出版了《SARS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一书。因为有着抗击SARS的丰富经验,作为传染病专家,早在今年1月15日,谢雯就预感到了疫情的严重,把半年前就订好的春节假期取消,做好了战斗的准备。接诊之初是艰难的,最初几天,科室每天都要收治6至7名新冠肺炎患者,当时病房里的患者年龄最小的2岁,最大的已经82岁。凭着既往经验,谢雯带领全科医护人员沉着应对,紧盯患者肺部CT检查及其变化,给每一位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通过实施这种个体化细致的救治,在科室所收治的47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中,包括危重型4例、重型11例、儿童患者4例,截至2月25日,共计痊愈出院患者44人。身在北京地坛医院的病房里,谢雯也牵挂着武汉。她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武汉的樱花开了,北京的迎春花也在绽放。隔离病房里,从紧张繁忙到偶尔轻松,谢雯带领着团队,经受住了疫情考验。
中日友好医院援鄂护士孙康杰
患者口中的“好心姑娘”
“我是47床的病人,有肝腹水,生活不能自理,是‘白衣天使’孙康杰、胡瑾不厌其烦地为我换纸尿裤,擦洗身体……这份恩德,我永远不会忘记!”最近,一位70多岁的新冠肺炎患者请病友帮忙执笔写下了这封感谢信。信中主角之一孙康杰,是中日友好医院妇产科的一名护士。作为医院第五批援助武汉医疗队的队员,她已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坚守了整整一个月。
每次当班,孙康杰都身兼数职。除了输液、吸痰、气切、换药等护理操作,对于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她还要帮他们端水喂饭、擦洗翻身……
“‘好心姑娘’来了!”严密的防护装备遮住了面容,可只要她走进病房,患者总能很快认出她。
47床这位老人病情较重,身上连着心电监护设备,几乎动不了。最近,由于药物刺激胃肠道,老人出现了轻微腹泻症状,有时几小时就要换一次纸尿裤。
每次要换洗时,老人都特别不好意思。“好心姑娘,又要麻烦你了……”“没事,这是我们的工作……”孙康杰莞尔一笑,“我家里有两个小宝贝,换纸尿裤是熟练工种。”说罢,开始麻利地帮老人擦洗……
51床的老人右侧偏瘫,生了压疮和皮炎。身体不舒服,情绪也爱激动。每每这时,孙康杰总会拉着她的手轻声安慰:“咱们要保持好心情,病才能好得快……”
因为耐心、细致的护理,这位“北京派来的护士”就像一朵向阳花,很受患者欢迎。渐渐地,“好心姑娘”的名字就在病房里叫开了。
看到这些老人,孙康杰常会想起自己的母亲。母亲也是一名护士,在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第三人民医院工作。孙康杰小时候,母亲曾深入艾滋病村,一待就是一年多;2003年抗击非典,母亲一直坚守至疫情结束;这一次,母亲再一次踏上新冠肺炎疫情战场。
尽管心疼、惦记,但孙康杰知道,母女俩都有着相同的使命。“希望下次相聚,疫情已退。天气晴朗,妈妈做好饭菜,在家等我!”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援鄂医生周华
您不出院,我不撤!
前不久,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一名30岁出头的新冠肺炎患者小陈痊愈出院了。临走前,他激动地说:“多亏周医生的‘俯卧位’疗法,要不我肯定不会这么快出院!”
小伙子口中的周医生是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周华,也是这次北京援助武汉医疗队的队员。在前线,每班8个小时,周华要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为近50名患者查房。工作中,她发现,当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肺部,很容易造成低氧血症。患者喘不上来气,面临多器官损伤的危险。
当患者过多时,有限的医疗设备往往得先紧着最危重的患者用。那症状轻一些的患者,怎么办?
“不如让患者试着趴过来。”结合临床病例特点,周华潜心总结出了一种“俯卧位”改善氧饱和的方法。俯卧位可以改善原来低垂部位的通气,提升氧饱和度。在周华的患者里,有一位重症小伙子小陈,刚入院就戴上了储氧面罩,但仍然胸闷憋气,有时连饭都没法吃。“你试着趴过来,变成俯卧位。如果能坚持半个小时,我再来为你测一下血氧。”周华鼓励小陈。过了半个小时,周华过去一测,小陈的血氧明显上升。两个人都备受鼓舞。接着,一连好几天,小陈坚持每天趴一两个小时,血氧再没往下掉过……
小陈的例子,带动了不少重症患者纷纷加入“俯卧位”治疗。然而,一些上了年纪的患者不愿意坚持。有位70多岁的老爷子,趴了一会儿,血氧立马涨到95,可他却连连摆手说:“老人家,坚持不了。”
对这种爱“耍赖”的老年人,周华就像哄小孩一样哄着他们配合治疗:“趴不了太久的话,咱们可以试试坐在椅子上,身子往床那边趴,有点像做瑜伽……对,放松……累了咱再歇会儿……”
最近,有一位兼患帕金森的重症老人在周华查房时问她:“周医生,等我出院时,能和你合张影吗?”“好啊!您不出院,我不撤!”周华笑着说。
北医三院副院长沈宁
带队进入危重病房
2月3日下午,北医三院医疗队武汉驻地。沈宁端坐在房间正中的椅子上,“咔嚓”一剪刀,这些年来一直留着的长发,缓缓落下……“理发师”是北医三院院长乔杰院士。当天晚上8时30分,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新病区正式启用。沈宁带队第一批进入了危重病房。
沈宁,北医三院副院长。今年2月1日,北京大学三家综合性附属医院接到紧急通知,再次召集医务人员驰援武汉。这其中,就包括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专家沈宁教授。接到出征通知,沈宁来不及做更多的准备,直接从医院出发。“其实我觉得大家不能说不害怕,但是毕竟你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该去做这个职业应该做的事情。”在去武汉的路上,有人问沈宁怕不怕,她说得特别实在。担心是有的,但从2003年的“非典”,到如今的新冠肺炎疫情,冲锋在前,深入临床一线是沈宁的一贯作风。
2月8日,元宵节。当晚9时,北医三院医疗队独立接管的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新病区正式启用。北医三院医疗队根据湖北疫情及患者病情,不断提高着医护人员的诊疗救治水平,发挥全体队员主观能动性,以“患者为中心”,积极展开救治。
“作为一名呼吸科医生,我经历过紧张、焦虑、沮丧和失落,但更多面对的是新增病例的逐渐减少、科学救治流程的推广应用、患者康复出院的喜悦。”在武汉一线,沈宁是医疗队队长,“我见证了队员们的成长与担当、武汉人民发自肺腑的感激。作为一名医学院校的教师,我看到了自己学生的迅速成长,感受到医学教育的责任与使命。”
2月25日,武汉,晴。这是个特殊的日子,沈宁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贾晓宏 刘欢 通讯员:仰东萍 欧蔚妮 陈明莲 韩冬野
流程编辑:tf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