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证件照”、远古“小猪佩奇”……194件史前彩陶亮相国博
伏羲的“证件照”、远古时期的“小猪佩奇”、先人眼中的“繁花世界”……25日,“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194件史前彩陶登场,其中不乏首次亮相的文物。甘肃博物馆历史部主任王勇说,这些文物器物身上的花纹就像是古人写给我们的一封信,看点颇多。
这封信是从距今八千年左右开始起笔。当时,渭河流域的先民烧制出了中国北方第一批彩陶。此后,彩陶广泛出现于黄河、辽河、长江等流域的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而黄河上游甘肃地区彩陶最为发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彩陶文化。国博专家说,甘肃彩陶文化跨越5500年,历史悠久,包含了众多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文化,因此多数彩陶展会从考古与历史角度入手策划设计。本展览尝试换个角度,只将考古与历史作为时代背景,重点阐释各个时代彩陶的艺术特征、演变规律和文化内涵。
194件精美的彩陶中,有先人的“家书”,饱含眷眷深情。比如一件马家窑早期的漩涡纹四系彩陶罐,形体高大。罐上流畅的线条、饱满的构图再现了黄河河水波浪起伏、涡流翻卷的壮丽画面,表达了先民对母亲河深深的眷恋。还有一件半山时代的垂弧锯齿纹彩陶瓮,以黑红双彩左右连缀、层层扩展,在陶瓮上摹绘了一朵盛开的花朵,也象征着甘肃彩陶艺术鼎盛时代的绚丽与壮美。
有些“信”记录着先人生活的点滴,花草树木、鸟鱼青蛙纷纷出现。猪犬羊等家养动物,鹿兽蜥蜴等与畜牧、狩猎生活有关的动物也出现在文物中。比如一件猪面纹细颈壶。这件细颈壶的肩腹部绘制了四只猪面,每只猪与旁边的一只共同拥有一对眼睛,形象生动,构思巧妙。专家说,家猪是先民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也是原始农业开始繁荣的证明。
“这些形象有些是单纯的艺术装饰,有些则蕴含了信仰内涵。其中的太阳、植物、动物和人形纹饰展示了人们生息之地的自然生态。”
还有一件彩陶瓶上,鲵鱼纹头部为人脸形象,双目原睁,张口露齿,身体弯曲扭转,遍布鳞片状的网格纹,两侧饰爪形纹。形象写实生动,具有鲵鱼、人、蛇三者组合的特征。有学者认为它可能是人首蛇身的伏羲形象。
不起眼的瓶瓶罐罐,每一件背后都有一段故事。它们在展厅里分四个单元,展示着黄河流域史前文明的沉厚、悠久与辉煌、灿烂。
其中,第一单元“黄土下的彩色世界”主要表现甘肃彩陶的文化背景。第二单元“笔画与色调的奏鸣”按照时代顺序讲述彩陶变迁——从大地湾文化时期最早出现的“一抹红彩”;到仰韶文化时期彩陶“从直线到曲线”的演变,再到“激流涌荡”“红黑彩与锯齿纹”与“圆形天地”分别对应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的彩陶群组亮相;最终因青铜出现彩陶数量品质逐渐下降的“余音绵绵”。第三单元“大自然的生命组歌”通过具象纹饰展示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及主要生物纹饰的特征与变化规律。第四单元“精神的家园”分为“原始信仰”“塑形艺术”“音乐舞蹈”三组,将各文化阶段与人们精神生活有关的彩陶纹饰集中展示。
该展览由国博与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博物馆主办,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兰州市博物馆、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临夏市博物馆、定西市博物馆、天水市博物馆、秦安县博物馆、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榆中县博物馆、庄浪县博物馆、通渭县博物馆、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协办。未来1年,观众可以走进展厅,细细品读这封来自远古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