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写商业社会中的创业故事 书中人物与他“共处同一个时空”
“写完全书最后那个‘好’字,身心都有一种被彻底掏空的感觉。”小说《我们的时代》三部曲近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王强在后记中如此写道。距离王强上一次写小说三部曲《圈子圈套》,已经又过去了十几年。《圈子圈套》写的是职场中的“小蚂蚁”向上打拼的故事,情节涵盖的时间跨度是32个月,从酝酿到完成,王强也只用了32个月;相比之下,从写下《我们的时代》第一个字到完稿,王强仅耗时一年半,但这部书的时间跨度却是28年。
作者:曾子芊
《我们的时代》 王强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我们的时代》三部曲以裴庆华、萧闯、谢航二男一女三个大学毕业生的事业与人生为主线,全景式地展现了1990年至2018年中国创业者群体的事业兴衰与命运沉浮。王强说,写到中后期的时候,身不由己地越写越快,仿佛刹不住脚,“一行行字句不似写出来却像是倾倒而出”。
2006年,因《圈子圈套》三部曲的成功,王强被视作是擅长写“职场小说”的作家。当职场小说大量涌现的时候,王强却转型写了一部《创始人》,聚焦创业者的奋斗。如今,这部最新作品《我们的时代》三部曲虽然写的也是创业者,关注的重点则变成了时代的变迁。通过书写近30年中国新兴企业发展历程,记录亿万中国人在沧桑巨变下共同经历的大事件和小情感,作者想以此铭记一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1990年至2018年这个时间段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书名《我们的时代》代表的是怎样的一个时期?王强回答说,这28年代表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波澜壮阔和最丰富多彩的“造富运动”,而且几乎广泛到所有人都参与其中,“不管是买房子还是买股票、城乡流动、出国归国……在以往的历史上,没有一个时期像这28年一样,改变了中国的阶层分布。回想起来,有多少‘英雄不问出处’的人涌现?从理论上说,这一时期给任何人都提供了机会”。
到了2017年,王强觉得,此时写一个作品,致敬、纪念过去这个时期的创业者们是有意义的,“他们的故事的确需要有人写下来流传下去”。相对于乡土文学来说,《我们的时代》写的时代特征和核心是商业社会,是商品化。“我想写一部反映这种社会变化的作品,目前讲述城市和商业的小说还是比较稀缺的。”
过去,涉及职场、商业题材的小说和影视作品,经常会被读者和观众批评“披着行业题材的外衣谈恋爱”。在不少此类作品中,生活情感明显多于职场法则,真实力度不够。对王强而言,真实感和纵深感是他在写作中最看重的特质,在这一点上,他因和书中人物“共同走过”那些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而有着天然的写作条件。
1993年,王强在清华大学获得工科硕士学位,七年间,他从国内电脑公司的底层员工升职为IT行业外企在华机构的最高层,本身就是职场精英,写起《圈子圈套》三部曲来,自然得心应手;随后,他又在互联网领域创业并涉足风险投资、战略咨询等领域,有着丰富的商界经历,这一切为《我们的时代》的真实性提供了基础。
王强在书中也提到,他与小说人物在人生轨迹上完全可能发生并行、交织:裴庆华1983年从山西到北京读大学,那一年王强在位于海淀黄庄的北大附中读高中,他们一起目睹了“两通两海”的初起与勃发;王强与萧闯、谢航一样,都是86级大学生,也许他们还曾在同一间教室里补习过托福或GRE;王强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在联想集团,那时的联想正和裴庆华所在的华研电脑并肩向海外洋品牌宣战;后来王强跳槽到一家做软件的外企,也许曾和谢航所在的IEM联手向客户提供过软硬件集成方案;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王强在西门子,望京小区外面新开的那家网吧幕后老板可能正是萧闯;“非典”过后,王强曾在知春路上的坤讯大厦开公司做网站,西边不远便是裴庆华的汉商网,楼下的咖啡馆里谢航可能正与某位创始人谈融资,而王强的网站恐怕也为萧闯的广告联盟贡献过一些流量……
“我可能占了一个便宜,因为我是一位亲历者,这条线可以说是全程参与其中。”王强笑着说,书中的人物,并非是提笔写作时凭空出现在他脑海中的,而是一直与他“共处同一个时空”,“我不是在反映一个时代,确切地说,我是在记录一个时代。美好与无奈、狂欢与落寞、收获与付出,这都是我们所亲身经历的时代;无论大与小、现实与荒诞,这都是我们的时代”。
《我们的时代》共三部,第一部讲述1990年至1993年,开拓中国市场电脑业务先行者的奋斗与梦想;第二部讲述1998年至2003年,互联网创业浪潮的风起云涌与群雄混战;第三部2010年至2018年,聚焦于移动互联时代老中青三代创业者的命运与沉浮。
三部作品也对应着三位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大学毕业刚刚参加工作,追求在社会上的自立;三十出头,建立属于自己的事业,在社会上谋求自己的位置;近五十岁,寻求自洽,在己身、家庭、企业、社会多重角色中探索一种平衡。以主人公裴庆华为例,王强认为,裴庆华在追求梦想的同时,其实一直在坚持“不要变成资本的奴隶”。“从这个角度讲,他不是一个合格的投资人。在资本面前,任何人都是渺小的。但对于个体而言,能不能活出一个人样来?这是这部作品里的人物始终都要面对的问题。”
书中对人物感情生活的描写占比很低。当被问道,是不是因为作者是“理工男”,所以不重感情呢?王强表示,自己并不这么觉得。他认为,只不过在《我们的时代》这类题材的作品里,爱情仅仅作为其中的一段副旋律而存在:“这批人的成长当然也包括感情世界的成长,萧闯和谢航的分分合合、裴庆华和简英等女性的感情纠葛……它们同样在商业社会的背景下成长起来,但这些人物是奔着一个目标去走的。对具体的商业项目、人物感情生活的描写,我都是点到为止。”
把历史记录下来,也不只是为了回顾。作品表现出的愿景,更多的是促使人们思考:在未来如何去开拓新的道路?“过去这28年,PC、互联网、智能手机……其中的技术红利,不是百年一遇,而是千年一遇的。但下一个技术浪潮在哪里?现在其实还比较模糊。为什么要回头看?因为过去这28年做的事情、做事的方法在今后可能已经不会再出现了。未来必须会有新的东西、新的道路涌现。”总结完了过去,面向未来时,王强始终最相信的还是科技和创新的力量。
王强说,任何时代都难免波折甚至反复,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永恒的。“开放带来进步,进步带来信心,因为昨天比前天好、今天比昨天好,明天就注定比今天更好。” ——“明天会更好”,这便是他在《我们的时代》中秉持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