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协委员赵晓光建议:在京试点“在岗创业”,以3年为期
从“谁投资谁拥有”到“谁创造谁拥有”,今年刚刚实行的《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提出至少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70%分配给科研人员,这让市政协委员、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赵晓光和她的同事们兴奋不已。
兴奋之余大家却心生隐忧: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可真要打通这个“关键”谈何容易?作为民建界别的市政协委员,赵晓光这次带着《关于进一步改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模式,激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提案》上了会。
赵晓光所在的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有500多位科研人员,作为一线科研工作者、市政协委员,她每年都要深入走访调研20多家企业,了解企业的创新需求。她发现,“科研成果产业化面临着科研工作者积极性不高、效率不高,产业化之后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前不久,赵晓光完成了一项“无人机高压输电线路巡检”的科研成果,如果能投入应用,将大大提升高压线巡检的效率和可靠性。可一面对市场,她却步了。“项目转化不仅要有科研成果,还要和投资人打交道、开展销售等,这是我们研发者完全不擅长的。”赵晓光说,现在有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对普通科研人员来说风险较大。“离开原单位,科研人员失去了坚强技术后盾,在初创期又很难建立起强大的研发队伍,很可能淹没在市场大潮中。”
赵晓光的难题,是许多科研工作者共同面临的。调研中,不少科研工作者直抒胸臆,“哪怕产业化收益不给我,但只要看到科研成果能推动社会进步,那就是至高无上的荣耀。”也有科研工作者直言,“与其面对离岗创业的风险,不如选择暂时让科研成果躺在实验室里。”
针对种种掣肘,赵晓光建议在本市试点实施“在岗创业”,初步建议以3年为期进行在岗创业,3年后决定继续创业或放弃创业专注科研,并实施“首席科学家”制度,负责技术实施和发展,由企业家负责市场、销售和管理,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为了保持产业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她还建议约定科研成果产业化获得收益反哺科研团队。
在赵晓光看来,“在岗创业”也只是一种初步探索,并不能完全解决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问题,但探索是必须的。她将不断深入调研、建言献策,激发科研工作者创新创业积极性,促进优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