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展厅内复原一处周代大墓,展出300余件重器
下周五(13日),国内发现的惟一一件金质的权杖头、带有齐家文化特色的玉琮等300余件芮国重器到访国家博物馆,揭开3千年前周代小国故事。其中大部分展品是近3年来新出土文物。
这场名为“周风遗韵——陕西刘家洼考古成果展”是今年国博考古发现展中的重头戏,300余件展出文物中,少量“祖籍”陕西韩城梁带村东周芮国墓地,大部分都来自陕西澄城刘家洼东周芮国墓地。这两个项目分别获得了2005年度和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称号。国博介绍,这一前一后、紧密关联的两处关于芮国的重要发现,不但弥补了周代历史的缺环,更展现了中国古代距今三千年前后多姿多彩的文化和艺术,从而形成难得一见的考古大发现姊妹篇。
繁华历尽,回首沧桑。展厅内,依出土状态复原了一处中字型大墓,全部铜礼器、乐器、玉器等文物按原状复位,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这批国宝出土时的恢弘气势。策展人介绍,展厅突破了以往相对厚重刻板的展墙形式,取而代之的是通透性更好的柱梁结构和布幔等材质。“不但节省了施工周期,也使相对狭小的展出场地获得了更多的展示空间,而且周代礼仪中常用布幔。”
三千年前的往事,将从“列土分邦”说起。不同形式的鼎、簋、壶、鬲等青铜重器将在这一单元亮相,它们清晰地折射出与分封制、宗法制、礼仪制等相关的社会现象。一些青铜重器的铭文中还留有与芮相关的记载,虽然寥寥数笔,但已经用不可磨灭的印迹实证了一段缺失的封国历史。
“小国之光”将成为展览的重点。从3万余件出土文物中精选出的文物首次亮相,勾勒出神秘小国曾有的繁华景象。“这部分所用的文物都是最新发现,首次在世人面前公开亮相。”此次发掘的考古队负责人孙战伟说,芮国作为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一个姬姓诸侯国,有多代国君担任过周王辅臣,显赫一时。它的封国制度里带有明显的周王室特征,与当时的盛行的礼仪规范同步。比如周代社会王公贵族的宴飨等活动往往在敲钟击磬的美妙音乐中进行,称为“钟鸣鼎食”。芮国同样好乐,展出的编钟、编磬配有多件建鼓、铜钲、陶埙等器,为我国古代乐器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最重要资料。“春秋时期,贵族诸侯一般陪葬一套乐器,而刘家洼遗址三座大墓出土的钟、磬、鼓、埙组合各有两套,还有四件镈钟九件钮钟的乐器配置,是目前所知春秋早期乐悬制度的最高级别。”
展厅里还将出现“金玉交辉”的盛景。刘家洼出土了珍贵的虎、牛、蝉等动物造型的金器。
其中一件金首铜鐏权杖整器长约1.4米,球形权杖头上饰有蟠螭纹,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惟一一件金质的权杖头。螺旋状金耳环、金手镯等饰物出土于遗址的中、小型墓葬内,充斥着浓厚的北方草原文化气息。孙战伟说,在周文化占主体的墓地陪葬品中,还有少量典型的北方草原文化及来自西部的文化因素的器具,表明周代的封国与周边文化之间存在广泛的交流与影响。它们的发现,对于探讨春秋时期关中与北方之间文化交流、族群互动与交融具有重要意义。
展览最后一个单元定名“万流归宗”,主要依据墓葬中所包含的文化现象来透视中国古代特殊时期的历史发展进程。刘家洼墓地内出了大量的车马器具和兵器工具等,在大墓附近还有专门的车马坑,反映出当时征战频繁、重视军事的史实。
另外,展厅内设置了互动设备,观众可以通过多媒体,与古芮国有关的人物“聊天”,查看史实、传世与出土文物等。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20年3月1日。
【新闻背景】
刘家洼遗址是一处居址与墓地共同构成的聚落,总面积近3平方公里。勘查发现长达数百米的夯土墙与壕沟设施,合围构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总面积10余万平方米,其内发现有高等级建筑、铸铜与制陶手工业遗存。
刘家洼墓地已发现规模不等的墓葬200余座,其中包括两座“中”字型的高等级国君大墓,各墓规模因墓主身份差异而大小有别,随葬品规格与丰俭程度不同,应是包括最高统治者在内的一处贵族公共墓地,是周代社会家国政治的直观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