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十条》实施以来首次量化效果,PM2.5降了32%,9成靠减排
2019-11-20 14:14
北京晚报
TF021
《大气十条》实施多年,效果如何?近日,由两位中国工程院“环保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贺克斌等领衔的研究团队给出答案,研究首次量化评估《大气十条》各项政策对2013年到2017年间中国PM2.5污染改善的贡献。数据证实,减排是中国近年来空气质量改善主因,全国人群PM2.5暴露水平(PM2.5对人群的影响标准)下降32%,9成靠减排。
资料图 程功 摄
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实施《大气十条》,对2017年全国及重点区域、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改善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此,中国工程院组织开展了《大气十条》实施效果终期评估工作。其中,清华环境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领衔的研究团队评估了2013年到2017年间中国PM2.5污染改善的主要驱动因素,逐一定量了《大气十条》中各项政策的贡献。
研究发现,2013年到2017年间全国人群PM2.5暴露水平从61.8微克/立方米下降到42.0微克/立方米,下降32%。减排是中国近年来空气质量改善的主导因素,而年际间气象条件变化影响较小。减排和气象条件变化对全国人群PM2.5暴露水平下降的贡献分别为91%和9%。通过《大气十条》,全国范围内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640万吨、氮氧化物排放800万吨、PM2.5一次排放(直接排放)350万吨。工业行业提标改造(包括电力超低排放改造和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提标改造)、燃煤锅炉整治、落后产能淘汰以及民用燃料清洁化是对空气质量改善最为有效的四项政策,分别使全国人群PM2.5浓度暴露水平下降了6.6微克/立方米、4.4微克/立方米、2.8微克/立方米和2.2微克/立方米。
研究证实《大气十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并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大气污染控制决策过程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