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好“寻找梅姨”背后的正义感
这两天,“梅姨”新画像在朋友圈刷屏。可没过多久,“寻找梅姨”却陷入罗生门。有关部门称画像非官方发布,提醒大家不信谣不传谣;随后,媒体却又证实,新画像出自“画像神探”林宇辉之手,系应警方之邀根据新线索所画。
人贩子千夫所指,无论被拐孩子家长,还是社会大众,对其都切齿痛恨。这也是为什么,“梅姨新画像”一经发布,便引发全民追凶。“不做儿童侵害的冷漠者,防拐的路上永不停歇”,满怀正义感的人们相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人贩子必将无处遁逃。可是,来回反转的信息,不免会让大家一头雾水。“新画像”到底从何而来?新旧“梅姨”到底哪个更接近真人?如此等等,相关方面都应该主动、及时打破信息壁垒,在合理范围内尽可能给出一个更权威、更明确的答复。
在网络空间里,能击中人心柔软处,激发众人爱心、同理心、正义感的事件,往往能掀起不小波澜。真善美的价值取向能量满满,让人欣喜。但在“后真相时代”,公共情感、价值共识却往往要遭遇真实滞后乃至缺位的考验。网络之上,随手一搜,类似“梅姨”画像乌龙的新闻比比皆是:女司机逆行致公交坠江,快递被偷小哥雨中爆哭,农产品滞销悲情求援……在一次次辟谣、反转中,正义感被无意或恶意消费,爱心潮水也时常逆流。公众在亦真亦假中迷失方向,久而久之难免“同情疲劳”,网络公共空间更会深陷“狼来了”的信息传播困局。
没有健全的事实,就不可能有清晰的价值判断。新闻在快进,但事实马虎不得。从信息传播角度看,应对“真相慢进”的挑战,需要的是传播链条上每个环节协同发力。相关部门、官方机构等权威信息源,需要及时、周全回应舆情,缩小谣言滋生的空间;媒体等传播者可以求快、求量,但必须跑在“事实”这一基本轨道内;而于受众而言,在社交网络时代,点个赞很容易,转发也是举手之劳,但我们的判断力在哪里?如果只是由情感驱使,很容易跳进一个又一个“陷阱”。在报道新闻、传播信息时尽可能追求真实、诉诸理性,就是对“寻找梅姨”背后公众情感的最好呵护。
“良心尽管它不依存于理性,但没有理性就不能得到发展”。期待各方能守土尽责,涵养社会理性,呵护好公众正义感。对于纷繁多元的网络空间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