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从维熙去世,梁晓声李辉缅怀“大墙文学之父”
今天上午记者获悉,著名作家从维熙去世,享年86岁。
从维熙 王海欣 摄
从维熙,河北玉田人,1933年出生,曾任《北京日报》编辑、记者,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作家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从维熙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大墙下的红玉兰》《远去的白帆》《北国草》《风泪眼》《走向混沌》等中、短篇小说和散文。
从维熙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毕业于燕京大学,从事革命事业,死在国民党监狱中,叔父毕业于辅仁大学中文系。据从维熙回忆,他幼年时曾在叔父的屋里翻到一个剪报本,里面贴的都是他发表的文章,从此他心里埋下了文学的种子。从维熙16岁时就开始写作,他参加了全国第一次青创会。他因为经常在《北京日报》发表作品,被《北京日报》看中,调入《北京日报》任职。此后,从维熙陆续出版了《七月雨》《曙光升起的早晨》《南河春晓》。
“文革”结束后,从维熙写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大墙下的红玉兰》,发表在巴金主编的《收获》1979年2月的杂志上,刊发后即引发文坛轰动,他也因此被称为“大墙文学之父”。
从维熙回忆自己改革开放之后的创作,曾说:“用四个字可以概括我当时的生活:滔滔洪水。就是没有闲着的时候。我写作最多的一天,写了7300多字,当时都是笔耕,不是电脑。就是昼夜不停地写。”他的名作《走向混沌》既不宣传也不推介,却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发行近百万册。
晚年的从维熙为了能熟练使用电脑打字,花了20天学会了五笔输入法。“用笔写就像人生的单行道,用电脑打字就像生活的立交桥,东西南北,四面八方,远通世界,‘啪’一打都出来了,特别是到了晚年,想到哪儿到哪儿。”
2018年1月,河南文艺出版社推出了14卷本的《从维熙文集》,收录了从维熙创作的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纪实文学、散文等,共14卷540余万字。在北京图书订货会的发布会上,从维熙与梁晓声、刘心武、李辉等齐聚一堂。当天从维熙的精神气色格外好,他笑称:“今年北京总没有雪,我就是文学中的一朵雪花。”现场,他朗诵了自己的诗歌《读雪》。李辉则在旁补充称,从老在生活中非常喜欢唱歌,于是在众人的掌声中,从维熙用健朗的声音唱起了俄罗斯民歌《三套车》。
作家出版社编辑杨葵曾说:从维熙、王蒙、邓友梅、刘绍棠(左到右),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称为“文坛四才子”。他们都是祖籍河北,身上保有燕赵之风,性格刚强泼辣,说话办事果断,在作家出版社威信极高。 司马小萌摄于1979年10月
作家李辉今天上午在朋友圈分享了他写的《我与老从》一文,说:“从维熙先生今天早上永远离开了我们!我们缅怀他,谢谢他多年来与六根的相聚,他最后一次前往人民日报图书馆看展览!深切缅怀老从。”
记者上午拨通了梁晓声的电话,他听到从维熙去世的消息非常吃惊。“真的吗?太难过了!我们今年还见过两次面,今年6月份我们还一起吃过饭,唱歌、朗诵诗歌,当时看到他身体还很好,怎么突然就……”梁晓声表示,他最近正在写一篇书稿,内容是各个时期的文艺印象,其中还着重谈到了从维熙的作品。他认为从维熙和张贤亮是“大墙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作品里着重塑造了一些人物,这些人物在当时文学画廊中很重要。”他特别提到了从维熙的《第十个弹孔》。“还拍过电影,我们看了都觉得很震撼。我曾经跟人说过,正因为有这些作品,后来的反思文学,基本上在《第十个弹孔》就有了终结,他的反思深刻性已经在当时达到了极致。”
从维熙后来担任作家出版社的领导职务,梁晓声对此非常钦佩,他认为从维熙在作家出版社工作期间几乎牺牲了自己的创作,为年轻作家做嫁衣。“他们这代人有一种文学责任,需要培养年轻人,他就会去做,还会很乐于去做,完全不计较个人得失。”谈起从维熙的为人,梁晓声说:“他是非常坦诚、孩子气、直来直去地表达出来了,但如果表达错了又会及时坦诚地认错,我认为他是一位具有魅力的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