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历史

作为民兵方队一员参加了1959年的国庆节,因何让他激动难忘?

2019-09-23 09:53 北京日报 TF003

每当看到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邹兆辰都会想起1959年的国庆节。那年10月1日,19岁的他作为首都民兵师方队的一员,参加了国庆庆典。也正是那一天,他第一次看到了刚刚竣工的“新中国十大建筑”。

邹兆辰的家就在西城区,从小学开始,几乎每年国庆庆祝活动都有他的身影。“我举过鲜花、气球、风车,还放过鸽子。”邹兆辰眯起眼睛陷入回忆,“但哪次都没有1959年那次让我激动,让我难忘。”

1958年,邹兆辰考入北京师范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前身)历史系。第二年,他和系里近80名同学幸运地被选入首都民兵师方队,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庆典。邹兆辰兴奋极了,“这可是10周年的庆典,我能见到毛主席了!”

“当时咱们国家有民兵制度,大学生平时就会参加一些民兵训练。”邹兆辰边说边挺直了腰板,“我们都扛过枪、瞄过准儿。”

1959年暑假,邹兆辰和同学们几乎天天在学校的操场上训练,立正、稍息、踏步走、齐步走、正步走……骄阳似火、训练辛苦,可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我们都希望能在国庆那天,拿出最好的精神面貌,向祖国汇报。”

不仅仅是邹兆辰和他的同学们想向祖国汇报,当时,我国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工业、农业生产都有了大发展;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农业展览馆等十大建筑国庆前竣工…… 艰苦奋斗了十年,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期待着向祖国汇报。

10月1日那天,天刚蒙蒙亮,邹兆辰和同学们就已在南池子附近集结,大家静静地等待着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阅兵式开始了,威武的战士肩头扛着步枪,隆隆驶过的坦克和大炮,机械化部队乘坐的解放卡车,天上呼啸而过的战机……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将士,装备着中国人自己制造的新式武器,用整齐步伐、激昂口号,向祖国汇报。

游行开始了,走过扩建一新的天安门广场,看着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宏伟的革命博物馆,邹兆辰感觉周身的血液都在沸腾,他使尽全身力气踢正步、喊口号,他想让所有人知道,他为祖国自豪。

“那天,还有个小插曲。”邹兆辰笑着说起,在和同学们返回时,赶上下雨,身上的服装被雨一淋,全都染花了。“我们走到哪儿,别人都紧着躲我们,生怕被‘染’上颜色。”这个小插曲丝毫没有影响大家的心情,同学们一路说着、唱着,回味着庆典中的每一个细节。

这段特殊的人生经历一直影响着邹兆辰,艰苦奋斗,报效祖国,融化在了他的血液里。

1962年,邹兆辰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昌平区一所农村中学——马池口中学担任历史教师。离家40多公里,宿舍就是一排简陋的小平房……邹兆辰没有抱怨,把自己的一双儿女送到幼儿园整托,一心扑在学生身上。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祖国培养人才,这是邹兆辰的心愿。

如今,邹兆辰虽已年近八旬,仍笔耕不辍,还要参与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研究,“我虽然不再年轻,但我没有忘记奋斗的感觉,我要为祖国奋斗终生!”邹兆辰说。

(原标题:“奋斗”从此融入血液)

来源 北京日报 记者 刘欢 记者 蔡代征摄

流程编辑 TF003

分享到

国庆70周年联欢活动主题表演档案入藏北京市档案馆,留存视频素材96TB

齐俊杰以观礼嘉宾身份走上观礼台:这是对我们志愿者最大的肯定

志愿者何花和爷爷一起天安门观礼:帮人帮己的感觉太好了

一次受阅,终生荣耀!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北京市表彰大会举行

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离不开志愿者们 听听他们的心声

志愿者回忆国庆联欢活动:全场齐唱《歌唱祖国》,高呼“祖国万岁”

他们为鸽子车施划点位,却在国庆庆典前离开天安门广场

她是天安门城楼红墙下的志愿者 背向长街却也“幸福得晕眩”

揭秘国庆阅兵时,北工大三千余名师生如何炼成“建国伟业”方阵

一个半小时内给7万个气球充气,这群人“魔鬼训练”4个多月

四层人塔七米多高,塔尖少年为扎稳马步,茶杯之上练出扎实基本功

彩车司机“藏”在看不见的岗位上 透过蜂窝煤般的小孔“盲开”

人是无法把告别画出来的,每一幅绘画作品的后边都站着一个人

历史上的淞沪会战什么样?亲历者张嘉璈的私人日记提供了一个视角

老北京文化第一街居宝地坐拥“朋友圈” 琉璃厂因何得名?

周瑜被抹黑 不怪罗贯中

方能自省最可贵,夏衍的考试在如今也有重要意义

龚自珍三游法源寺 所看所思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