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吉祥物诞生记:“冰墩墩”生在南方 “雪容融”出自北国
连接传统和未来,融合体育与文化,体现继承与创新,中国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的又一次完美结合昨晚在石景山区首钢冰球馆再次得到印证——备受关注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冰墩墩”和“雪容融”
科技梦想与文化情怀的结合
昨晚,在现场千余名观众的热切期待中,“冰墩墩”和“雪容融”相继精彩亮相。
两个吉祥物诠释了科技梦想与文化情怀。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以熊猫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冰,象征纯洁、坚强,是冬奥会的特点。墩墩,意喻敦厚、健康、活泼、可爱,契合熊猫的整体形象,象征着冬奥会运动员强壮的身体、坚韧的意志和鼓舞人心的奥林匹克精神。将熊猫形象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相结合,体现了冬季冰雪运动和现代科技特点。头部外壳造型取自冰雪运动头盔,装饰彩色光环,其灵感源自于北京冬奥会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流动的明亮色彩线条象征着冰雪运动的赛道和5G高科技;左手掌心的心形图案,代表着主办国对全世界朋友的热情欢迎。整体形象酷似航天员,寓意创造非凡、探索未来,体现了追求卓越、引领时代,以及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以灯笼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雪,象征洁白、美丽,是冰雪运动的特点。容,意喻包容、宽容、交流互鉴。融,意喻融合、温暖,相知相融。容融,表达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发展的理念,体现了通过残奥运动创造一个更加包容的世界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灯笼代表着收获、喜庆、温暖和光明。顶部的如意造型象征吉祥幸福;和平鸽和天坛构成的连续图案,寓意着和平友谊,突出了举办地的特色;装饰图案融入了中国传统剪纸艺术;面部的雪块既有“瑞雪兆丰年”的寓意,又体现了拟人化的设计,凸显吉祥物的可爱。灯笼以“中国红”为主色调,渲染了2022年中国春节的节日气氛,身体发出光芒,寓意着点亮梦想,温暖世界,代表着友爱、勇气和坚强,体现了冬残奥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和激励世界的冬残奥会理念。
共收到设计方案5816件
2018年8月8日,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十周年之际,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全球征集启动仪式隆重举行。
吉祥物全球征集时间为去年8月8日至10月31日。为充分展现共享办奥、开放办奥理念,北京冬奥组委开展了多维度、多视角的征集推广活动。
为了让更多孩子了解冬奥、爱上冬奥,北京冬奥组委联合教育部,于2018年9月开始在全国中小学中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我心中的冬奥吉祥物”主题活动,利用官方网站和官方微信公众号吉祥物征集专栏、美术课和主题班会等形式,动员中小学生参与吉祥物创作。
据统计,全国超过4.5万所中小学校的近1500万名中小学生参与了该活动,体现了广大青少年对北京冬奥会的高度关注和高涨热情。
与此同时,北京冬奥组委也充分动员专业设计机构广泛参与,先后赴北京、石家庄、上海、沈阳、长春、杭州、西安、广州等多地美术院校,向各省区市设计专业师生和设计机构进行专题宣讲。从2018年10月20日起,吉祥物全球征集设计方案开始进入为期10天的交稿阶段,中外投稿者络绎不绝。
吉祥物征集活动历时84天,共收到设计方案5816件。
10件设计方案浮出水面
按照能够代表国际和国内业界公认的专业水平,对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形象景观、品牌管理、传播战略有深入的研究,了解青少年群体特点,具有丰富评审经验的原则,北京冬奥组委邀请并经评委们推选,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副会长蒋效愚担任评委会主席。评委涵盖了造型艺术、艺术理论、体育奥运、动漫影视、儿童文学等领域,具有广泛代表性和专业性。
2019年1月7日至8日,北京冬奥组委组织召开由国内、国际18名知名专家和运动员代表组成的吉祥物专家评审委员会会议,对全部吉祥物有效征集作品进行初评和复评。可容纳400人开会的首钢文馆,5816件应征作品整齐码放在上百张白底桌子上。
在这些作品中,有以动物为原型的麋鹿、熊猫、老虎等,有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题材的麒麟、灯笼、舞龙舞狮、长城、华表等,有突出冰雪元素的冰人、雪人,还有时尚、卡通类的各式造型。
通过不记名方式,评委从有效方案中选出100件,进入复评。而复评的主要任务是从100件中选出10件,提交给北京冬奥组委审议。
经过初评和复评,专家评审委员会通过打分排序评选出10件候选设计方案。入选的吉祥物设计方案涵盖中国特有珍稀动物、汉字、动漫造型、生肖瑞兽、冰雪运动元素、互联网表情包、春节年俗图形等类别。其中,9组设计方案为专业设计机构和专业设计师投稿,1组设计方案为小学生投稿。而“冰墩墩”的部分修改设计也借鉴了这件小学生作品的灵感。
蒋效愚表示,与2008年奥运会相比,这次吉祥物应征作品数量大大提升,反映出经过2008年奥运会洗礼,设计界对体育和奥运的了解和参与度有了很大提升,孩子们的作品也很多。在“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大背景下,吉祥物征集也是宣传普及冬奥的过程。
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高级专家、北京冬奥会会徽和冬残奥会会徽设计者林存真说,与2017年设计冬奥会会徽相比,吉祥物需要比会徽更强调设计、定位、延展和创新等各方面。而且如今吉祥物面对的孩子是“00后”甚至“10后”,他们成长在互联网时代,对吉祥物的创新思维和表达有着更高要求。
“冰墩墩”生在南方
在吉祥物评审过程中,冰糖葫芦的创意作品入围前十,这就是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最初的创意来源。这一作品来自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团队。
在初评和复评之后,2019年1月20日,北京冬奥组委主席办公会议从10组吉祥物入选设计方案类别中,研究确定了深化修改类别。其中,冰糖葫芦方案位列其中。
北京冬奥组委供图
1月25日,冬奥组委正式向广州美院设计团队发出邀请,要求团队对自己的入围作品进行修改。
短暂的欣喜过后,设计团队迎来的是长达7个月的漫长且高压的修改过程。从最初的冰糖葫芦,到最终的“冰墩墩”,他们进行的大大小小修改不计其数,草图上万张,相关文件累计超过100G。
按照冬奥组委的要求,广州美院设计团队需要在正月初九递交围绕这件作品的第一轮修改方案,正月初三早上八点半,全体成员便准时出现在广美昌岗校区综合设计楼705工作室。这个工作室也成为接下来7个月设计团队的主阵地。
冰糖葫芦的创意正是出自广州美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刘平云之手,他说冰糖葫芦是他儿时对北京的记忆,而且糖葫芦外表的“冰壳”也与冰雪运动“或多或少有些联系”。
设计团队在元宵节前一天交出了第二份修改方案。经过短暂但又漫长的10天等待,新的修改意见是保留冰壳的创意,尝试围绕其他珍稀或特色动物展开设计。广美设计团队在冰壳里做了许多尝试,有鹿、虎、兔子,考虑到冬奥会正值春节,他们还设计了元宵、饺子等等。
3月,修改专家组建议更加突出动物特征,进一步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并且提出了吉祥物设计方案应融入互联网、新技术、时尚文化等元素的建议,明确了卡通动物、拟人化、科技化、立体化的深化修改方向。
整个3月和4月,广美设计团队对吉祥物形象的概念表达、角色造型、动作比例、装饰纹样、五官细节、说明文案和设计元素进行反复修改。
经过无数次的探索,他们的修改重点终于逐渐明朗——被冰壳包裹的熊猫。
但从设计内行角度来讲,做熊猫则是把双刃剑,因为用熊猫的太多了,如何做出一个易于传播、可爱的、非传统的熊猫?
为此,广美设计团队专门成立一个资料组,把能收集到的熊猫全部收集,每天都去比对分析,无论是在冬奥组委办公室,还是广美工作间,都贴满了各式各样的熊猫。
由于冰壳的创意一直被保留下来,设计团队发现这种带透明冰壳的熊猫,之前没人做过,但还是感觉冰壳熊猫与冬奥会的联系不够。
为了吉祥物,团队成员没少熬夜,在煎熬中过日子,也没少抱怨。用团队负责人曹雪教授的话说:“我们还能熬说明我们还有希望,如果不让我们熬了,也就说明我们没戏了。”
果然,灵感就在这种等待和期盼中悄然而至。4月30日,广美设计团队又一次进驻冬奥组委。“那天大家一起探讨,突然有个想法说能不能把‘冰丝带’融进去?”林存真说,这一下“点醒”了大家,当象征着冰雪运动赛道的彩色光环出现在熊猫脸庞时,这个身穿冰壳的吉祥物看上去酷似航天员,一下有了未来感、科技感,又是“冰丝带”,又有冰晶外壳,而且是中国国宝,全球人都爱的动物,这样马上定位就很清晰了。
围绕冰晶外壳和流动线条带来的速度感,设计团队又把代表互联网时代的5G概念加入其中,把熊猫头部装饰的彩色光环打造成可以赋能的能量环,让“宇航熊猫”的形象更加饱满丰富。
突破瓶颈之后,团队朝着比较精确的方向进行小细节修改。在熊猫的掌心,为了表达爱心、和平的理念,他们画了一个心形图案。此外,还借鉴了入围十强的中小学生作品中关于雪板图形的灵感,在熊猫的背后,连接两个胳膊的黑色图案,形成了一个雪板的图形。
7月初,广美团队得到进一步的指示,对之前并行的三个吉祥物造型设计做出取舍和侧重,专注冰壳熊猫的修改完善。
随着冰壳熊猫的方案逐渐完善,起名字也被提上议事日程。
“当时外国人、小孩子都帮我们起名字,还有文学作者、艺术家等等,我们收到了几百个名字,在这几百个名字中来挑选适合冬奥会、冬残奥会吉祥物的名字,其实是很难的工作。”林存真说,要让中国人和外国人读起来都顺口、能理解,理念还要好,更重要的是过得了商标查重。
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当时吉祥物的名字并没有被要求注册。但如今国际奥委会专门提出名字也需要注册。
冰壳熊猫的最初创意来自冰糖葫芦,“其实冰糖葫芦原来也叫糖墩儿,‘墩儿’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词,像邻家小孩一样特别健康、活泼、可爱。”林存真说,“一有这想法以后,马上去网上查,结果没有重复的。后来又发现,南方人和外国人很难读出‘墩儿’,后来我们就改成了‘冰墩墩’,也过了查重。”
北国灯笼映出“雪容融”
与“冰墩墩”不同的是,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的灯笼造型,一开始就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创意。这源于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本科生姜宇帆对家乡年味儿的印象。
这位小姑娘的家在位于小兴安岭深处的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每逢过年,这座小县城都会被浓浓的节日氛围包裹,街巷楼宇间,红红的灯笼高高挂起,是最常见的景象。姜宇帆说:“这两个形象特别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也传递出喜庆的寓意。”
在评审时,中国结和红灯笼的创意入围前十,被确定继续深化修改。但专家们给的意见是“仅保留原创属性,重新设计形象”。这也就意味着,除了保留“灯笼”这一角色属性外,整体形象设计都要从零开始。
同样出于保密需要,设计团队将位于学校校园后侧居民区中的一间吉艺专家公寓作为工作室,这间100多平方米的公寓,见证了冬残奥会吉祥物诞生的全过程。
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系主任吴轶博说,在前期修改阶段,她每周都要来冬奥组委提交修改方案,在方案“深加工”的7个多月里,她从长春往返北京多达30多次,从首都机场到首钢的“两点一线”成了她在北京最熟悉的路线。
吉艺设计团队面临的任务除了为灯笼形象加入多样化属性,将其拟人化,赋予其生命,还要将其与奥运结合,这需要多方面的学习。于是,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学副院长金巍特意买了个灯笼挂在工作室,让团队成员每天观察,每天琢磨。
2月下旬,北京冬奥组委专家组经讨论研究决定,让团队主攻灯笼形象的完善设计。到4月初,灯笼形象已基本确定,吉艺设计团队需要递交完整的文化阐释方案。
设计团队每天都在不断尝试和自我否定之间徘徊,就在这一胶着阶段,修改专家组感受到了团队的迷茫,并及时地给予了指导和帮助。在双方多次沟通和尝试之下,鹿的属性被放弃,体现“双奥之城”的天坛、鸽子、长城,以及与冬奥相连的如意(冬奥会跳台滑雪场地又名“雪如意”)等元素出现在了吉祥物的形象中。
接下来的7、8月,团队在冬奥组委专家组的指导下,又完成了表情包、运动形态、冬奥景观应用设计等诸多工作。
在给这件作品起名时,考虑到与“冰墩墩”对仗,采用了“雪”字对“冰”字,有“瑞雪兆丰年”之意,而灯笼给人以暖融融的感觉,为了体现包容和交流,采用了“容”和“融”字。
群策群力 终结硕果
在紧张修改的同时,2019年4月12日,北京冬奥组委邀请全国及北京市、河北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残联的代表,以及运动员、大中小学生和相关企业等社会各界代表,对设计方案进行评议。各界代表对设计方案给予了积极评价,提出了修改建议。修改专家组认真整理研究这些建议,对吉祥物设计方案多次组织集中研讨、集中修改,并分别征求了专家评审委员会成员的意见。
在吉祥物深化设计和修改过程中,北京冬奥组委多次征求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意见。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从媒体传播、市场开发和形象景观等角度对设计方案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体现出了较高的设计水平。
其实,早在开展评审工作前,北京冬奥组委还就吉祥物的形象、数量、象征、性格、颜色等要素进行了网上民意调查。
在当时的调查中,近万份有效回收的样本选择动物形象的数据比例最高,占54.6%。在吉祥物数量的调查中,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分别选择1个的数据比例最高,占47%。在吉祥物颜色的调查中,选择中国传统色彩的数据比例最高,占53.3%。在吉祥物性格的调查中,选择活泼开朗性格的数据比例最高,占54.3%。在吉祥物象征性的调查中,选择团队协作、力量、灵敏、敏捷象征的数据比例都比较高。这些在最终的吉祥物中都有所体现。
在吉祥物商标查重方面,北京冬奥组委委托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分别对候选方案和吉祥物名字进行了查重。
6月下旬起,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对2组吉祥物候选方案启动国际查重工作,也未反映出重大法律和商业风险。
8月,北京冬奥组委上报北京冬奥会工作领导小组吉祥物候选方案,确定了最终方案。与此同时,北京冬奥组委赴瑞士洛桑和德国波恩,向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奥委会正式提交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方案。
随着吉祥物正式亮相,人们最关心何时可以买到吉祥物。据悉,北京冬奥组委将于10月5日起在每月第一个星期六的“特许上新日”在全国各实体店和官方网店陆续推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特许商品。其中,10月5日的“特许上新日”,吉祥物玩具将可在官方网店接受预订,并将在年内发行吉祥物纪念邮票和邮品。北京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部长朴学东说,“冰墩墩”的冰壳、“雪容融”的发光,都给特许商品提供了无限可能,相关特许商品将“有创新、有温度”, “等到看到我们的吉祥物特许商品,相信您会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