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究竟有多重要?不仅让人抵御严寒,还能在医疗领域发挥作用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处暑,在云淡风轻中,姗然而来。处,是终止的意思。处暑者,出暑也。一年的暑热,在这个时候结束。农谚云:处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棉花,就在这个时候,伴着天上行云,绽开了如花笑脸。
作者:管弦
清刊本《棉花图》
壹
贴心小棉袄
处暑时节破苞而出的棉花,真是好看的,她很像这个时节天上那舒卷而自如的云彩,散在轻描淡写之间,扬起漫漫暖意。
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处暑摘新棉,也像是在摘着漫天的云朵。贴在指间轻掐慢捻的,是绵绵的柔情、久久的蜜意。心头,就在恍惚间,被温柔款款环绕。难怪生有好女儿的妈妈,总是把女儿称为贴心小棉袄的。那可儿不就像棉花一样,盈盈地絮满心田、暖在心间么?
棉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花,她只是一种植物的种籽纤维。这种锦葵科棉属植物开出的植物学意义上的花朵是乳白色的,开花后不久转成深红色,凋谢后即留下小型的绿色蒴果棉铃。棉铃内有棉籽,棉籽的茸毛慢慢从棉籽表皮长出,长满棉铃内部。棉铃在这个时节成熟,裂开后涌出一团团白色或白中略带微黄的如花儿一般的柔软纤维,就是棉花。
棉花最早的名字也有点女性化,“古终”“白叠”“橦华”“戴”等,梵书还谓之“睒婆”,又为“迦罗婆劫”,这多是以梵文的称呼转译的。棉花原产地为印度和阿拉伯,最迟在南北朝时期辗转传入中国,最初多在边疆种植,至宋末元初才大量传入内地。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供纺织的棉花。因此,宋朝以前,中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的。棉花的称呼,主要源于她可以纺织等性质和宛若花朵一般的形状。
南朝宋时期学者沈怀远《南越志》把棉花描述得比较详细:“所谓桂州出古终藤,结实如鹅毳(cuì),核如珠珣,治出其核,纺如丝绵,染为斑布者,皆指似草之木绵也。”棉花的好处也很多,“此种出南番,宋末始入江南,今则遍及江北与中州矣。不蚕而绵,不麻而布,利被天下,其益大哉。”
棉花,也格外令女性喜爱。尤其是在女性地位不高的年代,棉花的白净、松软、暖和、安静,足够抚慰人心。宋末元初年间,出生于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徐汇区华泾镇)贫苦家庭的女子黄道婆流落到有千余年棉花种植史的崖州(今海南岛南端的崖县)时,就被棉花深深吸引,这种吸引汇成一股力量,让她在人生地疏的崖州生活了三十余年,学会了种棉、棉纺、棉织的全部技术。回到家乡乌泥泾镇后,她又传播这些技术,并对落后的纺织工具进行改革,如以轧车去除棉籽、以四尺大弓击弦弹棉、以足踏三锭纺车纺纱等。那足踏三锭纺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棉纺车,比英国发明家詹姆士·哈格里夫斯于1765年发明的以他女儿珍妮名字命名的“珍妮纺纱机”要早四百多年。
棉花,在黄道婆手里创造了奇迹。她采用“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织出的被、褥、带、帨,“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当时的女子和小孩儿都喜欢黄道婆的棉花制品,还编唱出一首歌谣:“黄婆婆,爱棉花,教我织来让我花。(花同华,有漂亮之意)”元代也有诗人称赞:“崖州布被五色缫,组雾紃云粲花草,片帆鲸海得风口,千轴乌径夺天造。” 到了清代,人们将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黄道婆尊为布业的始祖。
棉花,也成就了黄道婆。这位约十二岁时就被卖作童养媳的女子,因为不堪虐待,在某天深夜逃入一家道观,被道姑带上海船,才流落到崖州。那如花似玉的少女时光中,做女儿的她无法成为妈妈的小棉袄,连一个好听一点的女孩样的名字也没有,“黄道婆”这个名字还是道姑取的。好在,有棉花,令少时的孤苦,消弥在纯洁的温暖中。
棉花,会温暖有心人。
贰
铿锵棉花图
棉花的到来,让人们收获了许多欣喜。
棉被、棉衣、棉裤、棉鞋、棉袜、棉帽、棉手套,让之前只能用树叶、稻草、兽皮、蚕丝、羊毛、葛、麻等物品来抵御严寒的古人,生活品质大大提高,种植棉花也成为一项重要农事。处暑时节的清新阳光,飘洒在穿梭于朵朵新棉间的劳作者身上,凝成一幅旖旎的田园图。
清代直隶总督方观承也喜欢这样的图画,他认为种棉“功同菽粟”,只有使老百姓种棉纺织,才能使“衣被周乎天下”。他也真的在乾隆30年时主持制作了一幅《棉花图》,概括了种植、管理、织纺、织染等全过程。当时,乾隆皇帝南巡,途经河北保定时视察了腰山王氏庄园的棉行,方观承即以此为背景,将画有布种、灌溉、耕畦、摘尖、采棉、炼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练染的16幅图谱装裱成册,每图都配有文字说明,书前还收录了康熙皇帝的《木棉赋并序》。
《棉花图》让重视民生的乾隆皇帝备加赞许,他欣然执笔为每幅图都题下一首七言绝句,例如,在“灌溉图”中,他题的是“土厚由来产物良,却艰治水异南方,辘轳汲井分畦溉,嗟我农民总是忙。”在“织布图”中,他题的是“横律纵经织帛同,夜深轧轧那停工,一般机杼无花样,大辂推轮自古风。”诗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真实的情感。《棉花图》便又名《御题棉花图》,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且较为完备的棉作学图谱。
方观承任直隶总督20余年,深得乾隆皇帝信赖。他早年坎坷,在朝中作官的祖父、父亲因受他人案件牵连均被流放,他少时曾在寺中寄宿,也曾流落街头,成年后曾靠摆摊测字谋生。某一天,他的小摊被偶然路过的平郡王福彭光顾,福彭被他的测字智慧打动,带他到府中做幕僚,没多久又引荐给雍正皇帝,成为七品的内阁中书。接下来他用17年时间一路升迁至一品的直隶总督。他是历史上少有的没有经过科举考试,而直接走上仕途的人。他任职期间,曾有人以他的女性家眷用棉花制品做巫盎用具之类罪名来弹劾他,但乾隆皇帝都不予采信。
当然,“巫盎”事件也属于莫须有,方观承的女性家眷只是用棉制品来打扮自己和装饰居室而已。古代爱美的女性会把棉花加工成各种装饰品,例如把棉花织染成五颜六色的棉线,扎成各种图案,挂在帐前、镜边、窗下,这也是现代中国结的雏形。她们还把棉线做头饰、项链、手链、香囊和手袋的系带等。现代歌剧《白毛女》中的角色杨白劳给他女儿喜儿买的红头绳,就是这样的头饰。剧中父女俩唱出的“人家的闺女有花戴,我爹钱少不能买,扯下二尺红头绳,给我喜儿扎起来”,说的是穷人家的女儿只用得起红头绳。
《御用棉花图》诞生后,方观承越发珍惜,他又特意将图谱刻在二十块端石上,以精细的线条、苍劲的笔法,展示乾隆皇帝的题诗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各方辛苦,都在这难得的石刻艺术珍品中显现出来。
棉花很美,爱棉不易。
叁
提灯的天使
棉花最令人敬佩的,还是她畅行在医疗领域里的功能。
棉花和棉籽都有用。性味甘温的棉花,无毒,燃成灰,可以治疗血崩、金疮等。性味辛热的棉籽,虽然有微毒,还会损目,但是经过专业炮制和加工后,可以治疗恶疮疥,还可以提炼出棉籽油,燃灯。
棉花,就被做成棉签、棉球、棉片等一次性医用品,经过专业消毒后,沾酒精、硌合碘、各种药水,清创、杀菌、止血,那受伤的身体就慰贴了。棉籽油灯,也成为光明使者。
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和现代护理教育的奠基人弗洛伦斯·南丁格尔(1820-1910)就懂得使用棉花。在护理伤病员时,她大量使用医用棉,并坚持一次性使用,以防传播疾病和交叉感染。她还从专业角度,引申阐述护理的重要性。她认为,很多生命的消亡,都是由于没有得到正确而专业的护理导致的。
在英、法、土耳其联军与沙皇俄国的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中,英国参战士兵的死亡率高达42%,南丁格尔通过分析堆积如山的军事档案,指出主要原因是在战场外感染疾病和受伤后没有适当护理。于是,她主动申请担任战地护士,率领38名护士抵达前线服务于战地医院,并拿出个人储蓄,为伤病员购置医用棉等医疗用品、必需的食物和生活用品。通过专业的护理,仅用半年时间就使伤病员的死亡率下降到2.2%。这种奇迹般的效果引起震动,护理工作的重要性终于为人们所承认。后来,人们把5月12日南丁格尔生日这一天定为国际护士节。
每当夜幕降临,南丁格尔就提着一盏小小的棉籽油灯,沿着崎岖的小路,到战地医院逐床查看伤病员。士兵们亲切地称她为“提灯女神”。有伤病员记录下这样的文字:“灯光飘过来了,寒夜也似乎充满温暖……我们几百个伤员躺在那儿,挣扎着亲吻她那浮动在墙壁上的修长身影,然后再满足地躺回枕头上。”“壁影之吻”,是对天使由衷的赞美。
这位出身贵族家庭的女子,终生未嫁,虽身处上流社会,却从小就爱帮助照顾有困难的人。哪怕在花园别墅消夏避暑时,都不忘救助花园外的穷人病人。她在日记中写道:“不管什么时候,我的心中,总放不下那些苦难的人……”她不顾家人的坚决反对,立志成为一名护士。
稍有闲暇,南丁格尔就会做些棉签、棉球、棉片等备用。那灵巧的手儿,拈撕出几缕经过脱脂的棉花,包住小竹棍顶端缠绕旋转几圈,紧成上厚下薄的棒锤状,即成棉签;放入微握的手心里轻拢小捻一下,所成膨松的圆球形,即成棉球;夹进两片四方薄纱布之间,展成均匀适中的大小方块,即成棉片。
真喜欢这宁静而安详的制作时光,也喜欢那灯影摇曳的时刻。生命和棉花,在那样的时候,都得到被善待的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