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万柳堂曾坐落在北京玉渊潭,堪称元大都第一私家名园
北京玉渊潭一带水土丰腴,风光秀丽,金代隐士王郁曾在这里构筑钓鱼台,元代名臣廉希宪的别业万柳堂也坐落于此。
作者:贾 珺
《万柳堂图》(局部)
廉希宪(1231-1280),字善甫,祖上为高昌国世家,其父布鲁海牙投附蒙古,追随成吉思汗征战四方。廉希宪出生时,他的父亲正担任燕南诸路廉访使一职,因此以官职为姓,子孙俱称廉氏。廉希宪自幼熟读儒家典籍,是当时的儒学名家,十九岁入侍忽必烈王府,颇受赏识,在拥戴忽必烈登上汗位、平定关陇等重大事件中屡立战功,官至中书右丞、中书平章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至元十七年(1280)病故,身后追封为魏国公,谥号“文正”。
元代定天下臣子臣民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其中色目人泛指西域各族及西夏人,深受蒙古统治者重用,地位高于汉人和南人。担任高官的色目人和蒙古贵族一样,人数虽少,却占有大量社会财富,而且热衷于修建园林。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认为蒙古人、色目人来自游牧民族,虽然天性喜欢亲近自然、驰骋山野,但没有造园的传统,元朝建立后仿效汉人大建园亭,是其逐步汉化的重要标志。
廉希宪正是色目人,但他学问精湛,汉化程度极深,时人尊称他为“廉孟子”,其别业万柳堂也堪称元大都第一私家名园。
此园以一大片水池为中心,池上建有一座厅堂,周围种了几百株柳树,“万柳堂”之名由此而来。每到夏日,岸上柳荫冉冉,池中莲花飘香,令人沉醉。园内种植了几万本名花,誉满天下,以至于当时的工部为太子营建东宫时,特意上门说您家的牡丹名品最多,希望移植几本,为东宫花园增色。除此之外,园中另有松树、竹子、山石,游者可泛舟池上,还可登上一座奇观台,眺望西山峰色。
廉希宪很喜欢在万柳堂与文士聚会宴饮。最著名的一次雅集邀请到了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水晶宫道人)和文学家卢挚(字处道,号疏斋),并请一位刘姓的著名歌姬唱曲助兴。这位歌姬绰号“解语花”,她左手持一柄荷花,右手执酒杯劝酒,唱了一曲当时很流行的《骤雨打新荷》。赵孟頫兴致颇高,当场画了一幅《万柳堂图》,并在图上题诗:“万柳堂前数亩池,平铺云锦盖涟漪。主人自有沧州趣,游女仍歌白雪词。手把荷花来劝酒,步随芳草去寻诗。谁知咫尺京城外,便有无穷千里思。”诗中描绘万柳堂前的水池有数亩之广,池中莲花犹如云锦一样遮盖了涟漪,又自言没想到距离京城咫尺之遥的地方,就能让人领略千里之外的无穷意境。
台北故宫博物院尚存一幅《万柳堂图》,画幅左上端题写了这首诗,落款“子昂”,另钤有“赵氏子昂”、“水晶宫道人”二印,传说为赵孟頫亲笔所绘,曾入藏清宫内府,编入《石渠宝笈续编》,但有专家考证其未必是真迹。从图上看,万柳堂前筑有虎皮石台,园中正堂采用工字形平面,周围柳树依依,阶下散置玲珑湖石,远处山峦映带,城关隐约,景致幽雅。
可惜元代的这座万柳堂早就踪影全无了。清康熙年间,大学士冯溥在北京外城广渠门内建造别业,植柳万株,仿廉希宪遗意,亦定名为“万柳堂”,一时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