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深读调查

成都提前61秒收到地震预警 记者对话研发专家揭秘背后的故事

2019-06-19 10:45 北京晚报 TF011

6月17日晚,四川宜宾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地震波来临前,宜宾、乐山、成都等地一些民众的电视、手机等已提前发出了预警。其中,宜宾民众提前10秒收到预警,成都民众提前61秒收到预警,引发网络关注。

视频截图

研发这套地震预警系统的,是四川省地震预警重点实验室、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18日下午,本报记者采访了该所所长王暾,请他谈谈地震预警服务的现状和未来。

地震预警不等于地震预报

北京晚报: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有什么区别?地震预警系统是依靠什么原理来工作?

王暾:地震预警不是地震预报。“地震预警”是在震中正发生地震但还没有对其周边目标区域造成破坏前,利用电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给目标区域提供几秒到几十秒的预警时间。

当然要实现地震预警,首先需要在主要地震区建设高密度的地震预警传感器网络。一旦有地震发生时,传感器就会监测到地震发生信息,将信息及时传回到地震预警服务中心的服务器上,而后经过分析处理,通过手机、电视和专用接收终端,向民众提供地震预警服务。简单说,其环节主要是三个:地震预警的监测、地震预警的分析和处理,地震预警的接收和应用。

北京晚报:不论多大等级的地震都能监测到吗?地震预警有何减灾效果?

王暾:不,要有感地震才行。我们的地震预警,面向的是有感地震。通过科技监测到3.2级(包括3.2级)以上的地震信息,并且对其进行分析、传输和应用。当然,民众也可以进行自己设定,比如需要接收4级以上的地震才发送警报。

至于地震预警的减灾效果,其实已有理论研究。理论研究表明,预警时间为3秒时,可使人员伤亡比减少14%;如果为10秒,人员伤亡比减少39%;如果预警时间为20秒,可使人员伤亡比减少63%。

北京晚报:地震预警系统建设的经费来源于哪里?目前人才储备如何?

王暾:我们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的支持,90%的经费都是政府支持。主要包括人才的一些经费,申报的科研项目的经费等。

地震预警是通讯工程、计算机工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研究怎样快速发出警报,高稳定性、高可靠性地传输,不能有漏报、误报。还要考虑给人怎么应用,给危化企业又怎么应用等,所以又是一个系统工程、社会工程,民生工程。

我们研究所根据工作实际,大量招聘了搞计算机、软件、网络通讯的人才, 目前不是特别短缺。但是专门类的,专家型、顶尖型的人才是很有限的,基础性的不太短缺。

预警进社区普及度还不够

北京晚报:作为地震高发区,目前成都有多少个社区安装了该系统,四川全省有哪些地方有地震预警服务呢?

王暾:目前成都市有101个社区安装了预警系统。而地震预警系统已经覆盖到了四川省的13个地震区的所有市州。我们统计了,一共有79个县已经开通了电视和手机地震预警服务,占四川省地震区区县的60%。除了成都,还有宜宾,乐山,凉山,德阳,绵阳,广元,攀枝花等。其中广元、乐山、宜宾、凉山、德阳、雅安等市州已全部授权开通,另外7个市州的部分区县授权开通。

北京晚报:地震预警系统进社区需要克服什么困难,要满足哪些条件?

王暾:目前最困难的是普及度不够。成都市已经应用到的社区,实际上是高新区管委会支持的结果。2018年5月份,汶川地震十周年时,成都60个社区启动了地震预警服务。

接下来,要想在更多社区覆盖服务,需要政府有更多投入,同时要加强科普和宣传。因为电视和手机上的服务是公益性服务。而诸如学校、社区、医院、危化企业等特定场所的服务,则需要政府和主管部门更多地来推广应用。

北京晚报:据您了解,除了成都,目前国内做类似地震预警系统的还有哪些?

王暾:除了成都之外,还有福建省地震局,还有台湾大学。从国家层面来说,就是我们、中国地震局、台湾大学这三个机构。中国地震局和台湾大学也在发挥各自的优势,开展地震预警的一些示范性工作。

北京晚报:地震发生时,经常会有通讯中断。地震预警系统存在这个困扰吗,怎么解决?

王暾:地震预警系统是秒级响应的。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平均6秒钟左右就会把预警信息发出去了。也就是说,在预警信息发出去之前,地面的通讯网络和电力系统都还没有中断。

有人会问,余震的预警怎么办呢?由于我们建立了高密度的地震预警网络,之后的余震会通过震中周边的一些传感器,那些电力和网络没有中断的地方,来继续获取地震的一些信息。它会影响地震预警的响应速度,比如说可能之前是平均6 秒预警,此后可能会是8秒。只是响应速度较慢,但并不影响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

打通地震预警“最后一公里”

北京晚报: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做地震预警系统研究的,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

王暾: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我正在奥地利科学院从事博士后工作,研究学习的是理论物理。大地震消息传来,当天我就决定要回国,从事我国地震预警事业。本来我也是要回国的,只不过地震后看到了国内同胞的受灾情况十分严重,这促使我尽快回国,想为祖国出点个人的力量。办完相关工作的交接以后,很快我就回来了。

北京晚报:从有这个想法到成型,获得了哪些帮助和支持?

王暾:刚回来的时候,我把自己在海外勤工俭学的奖学金拿来启动这个工作。后来,我的一些朋友也支援了一些钱。汶川地震后,社会各界都在纷纷捐钱捐物,当时一些朋友听说了我的想法后,就支援了我一些钱,说让我代表他们为我国地震预警出一点力量。

后来,随着工作的进展,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也给予了很多支持。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等各级防震减灾部门,应急部门,科技部门都给了我很多帮助和支持。2010年底,我的团队完成了地震预警系统的雏形,并把仪器部署在汶川地震余震区进行实验;2013年,我被评选为国家“千人计划”人才,一直到现在,我都从事着这份工作。

北京晚报:防震减灾,除了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努力?

王暾:防震减灾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地震预警只是一方面。除了预警之外,还需要把房屋修建得更结实,要研究很多的抗震设防、减隔震的新技术,需要把脚下的土地研究清楚,要把地下的活断层勘探清楚。这样才有助于工程建设和及时获取一些地质构造等的背景信息。

此外,还需要加强地震预警的科普、演练,要时刻做好大地震来临时的相关应对。当然,最需要的是,把地震预警的信息及时传递到每一个人,每一个公司,传递给社会的方方面面,让大家及时享受到地震预警服务。

北京晚报:地震预警系统全国推广现实吗?未来需要克服什么困难?

王暾:经过前期和一些市县地震部门、应急部门、科技部门的联合建设,现在我们的地震预警网已覆盖了地震区人口的90%,22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也就是说,这22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都建设了高密度地震预警的传感器网络。已经具备了在这个范围内规模化,向民众和工程提供预警服务的基础和能力,而在全国推广,技术上也是没问题的。

未来需要解决的,就是要把地震预警的基础和能力,转变为地震预警的服务,打通地震预警的“最后一公里”。实际上,需要解决的就是手机、电视的授权问题。政府部门不需要出资,只需要依法授权,就可以开通当地的公益性地震预警服务。当然,未来需要相关部门多呼吁,扩大地震预警在学校、社区、工程等的服务范围。

 

 

来源 北京晚报 记者 李松林 编辑:辛宏

分享到

希腊群岛发生6.9级地震,土耳其伊兹密尔多栋房屋坍塌

四川北川今天凌晨再次发生地震,3.6级,前日曾连发三次地震

专家回应北川连发3次地震:发生大地震能量条件不存在

四川绵阳发生4.6级地震,消防力量已赶赴绵阳震中

四川都江堰发生4.1级地震,有网友表示震感强烈

台湾台东县海域发生5.0级地震,上周曾发生4.4级地震

辽宁抚顺发生3.0级地震,有网友表示震感强烈

菲律宾发生6.6级地震,地震来了该如何逃生?

效果图来了!北京将建国内最大全民防灾文化体验中心

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5.5级地震

西藏那曲市尼玛县发生6.6级地震 暂无人员伤亡房屋损坏情况报告

今晨西藏两次地震,最高6.6级,为我国今年年度最大地震

北京美术馆东街这些居民遭遇用水难题,洗衣服光接水就要俩钟头

北京3000多栋老旧楼房获新生!怎么改居民“点菜”

市区一床难求、郊区却“吃不饱”,养老院靠什么吸引老年人?

地铁“猎狼”人:斩断一只只“咸猪手”

刚下“抗疫前线”当起小学“副校长”,岗前培训女儿试听“挑刺儿”

发现网约车司机非“京籍”可打热线举报,别让管理规定成一纸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