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张居正12岁便一举中秀才,乡试时神童却“被落榜”,原是大有深意

2019-06-12 09:22 北京晚报 TF008

科举的三级考试,录取不同功名的士子。县试的时间不固定,各县自行确定时间,通常考试前一个月由县署发通知。县官主持,县儒学署教官监试。县试虽为小考,却是科举的入门考试。没有考中秀才,就没资格进行第二场的乡试。没有考中的秀才,即便到了80岁仍然是童生。

作者 黄强


县考之前,先要在县学教官处报名,必须有禀生作保,如果没有禀生作保人,那就不能参加考试。报名之后,教官再派一位禀生作副保,没有副保也不能参加考试。

当然,如果未中秀才,还有一种变通的方法可以参加乡试,即入国子监(国立大学),成为监生(监生又有举监、贡监、荫监、例监等多种)。

明代中兴名臣张居正嘉靖十五年(1536),年仅12岁,便在湖北荆州府参加县试,并考中秀才。《明史·张居正传》记载:张居正原名张白圭,考前荆州知府李士翱做了个梦,梦见老天给他一个玉印,吩咐他转交给一个孩子。考试当天荆州府点名时,第一个恰恰是12岁的孩子张白圭,与知府梦中所见相同。于是,李士翱将张白圭的名字改成张居正。

年仅12岁的张居正,一举而中秀才,这在荆州府引起轰动,张居正名声大振,人称“江陵才子”湖广学政田琐还专门对张居正进行面试,试题是“南郡奇童赋”。

嘉靖十六年(1537),13岁的张居正从荆州去武昌参加乡试。

乡试一般三年举行一次,而且和会试相隔一年,形成的格局是:乡试在子、卯、午、酉年(1537年正是丁酉年),会试则在丑、辰、未、戌年。乡试的时间一般在八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三天进行。

张居正已是声名在外,这一次很可能高中举人的,不料却被当时的湖广巡抚顾璘拦了一把。顾璘是著名的文学家,少负才名,其才华与当朝的文坛代表何景明、李梦阳不相上下,他被称为“金陵四大家”。

顾璘认为一个13岁的孩子中举会导致自满,打消他的上进心,对张居正的未来发展不利。因此,他主张给张居正一点挫折,使他更能奋发。顾璘便对监试的御史说:“张居正是一个天才,早些考中举人,原没有什么不可,不过最好还让他迟几年,等到才具老练了,将来的发展更不可限量。”

乡试结束后,湖广按察佥事陈束对张居正非常欣赏,极力主张录取,但是监试的御史想起顾璘的吩咐,又竭力拒绝。最终张居正在这届乡试中落榜。事后,也果然如顾璘所料,张居正经过这番挫折,更加努力读书。

三年后,16岁的张居正再次参加了乡试,顺利考中了举人。恰巧这年顾璘人在安陆(今湖北安陆市)督查,张居正特意前去拜见顾璘,顾璘解释了事情的原委,并告诫张居正要做伊尹、颜回(伊尹是初年著名的丞相,颜回是孔子七十二位学生中最杰出的一位)那样有远大抱负的栋梁之才,而不是只做一位少年成名的秀才。说完,顾璘还将束带赠给了张居正。

后来张居正在《与南掌院赵麟阳》书牍中说曾提到这件事:“仆昔年十三,大司寇东桥寇公(顾璘,号东桥居士——按),时为敝省巡抚,一见即许以国士,呼为小友。每与藩臬诸君言:‘此子将相才也。’又解束带以相赠。”

张居正对顾璘也非常感激,张居正曾这样说:“自以童幼,岂敢妄意今日,然心感公之知,恩以死报,中心藏之,未尝敢忘。”

嘉靖二十六年(1547 年),二十三岁的张居正参加会试。会试考三场,明代在二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三天,清代在三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三天。会试发榜后十天,举行殿试。明代在初春三月十五日,清代在四月二十一日。殿试由皇帝主持,陪考人员都是朝廷重臣。

张居正的会试成绩并不理想,成绩排在第一百六十名,殿试后取为二甲第九十名进士。不过,幸运的是,在随后的庶吉士考选中,张居正通过考选,进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当时,翰林院没有实质性行政事务,职清务简,地位却很高。自明朝中期起,“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在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后,隆庆元年(1567 年),张居正以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值内阁,由此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张居正最终兑现了顾璘对他的期许,在吏治、边防、财政等方面采取改革措施,救明代于危亡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开始,会试及第后,需要经过殿试才能真正取得进士身份。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宋代初年,发生过科举舞弊案,有才学的举人未被录取,水平低下的举人却被录取为进士,一位叫徐士廉的落榜举人,击登闻鼓,引起宋太祖赵匡胤重视,调查后发现主考官李昉舞弊,宋太祖又在宫殿内亲自复试考生195人,原先录取的38名进士只有26人合格。此后殿试作为考试制度被确定下来,又起到了复查的作用。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鼎盛时期号棚曾达到16000间,北京贡院遭他“致命一击”后沦为荒地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