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者女》:北大法律系才女的相亲故事 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
周婉京是北京大学艺术哲学博士,她的小说《相亲者女》中,讲述了一位北大法律系才女经历的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的相亲故事。
作者 陈梦溪
艺术来源于生活,周婉京创作这个故事的灵感也来自她真实的相亲经历。小说的女主人公婉京在北京胡同长大,是位“大飒蜜”——周婉京定义这个词是“乐观、独立、自信的女性”。婉京在朝阳区繁华地段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收入不菲,有房有车,身材苗条,漂亮大方,知书达理。她不但不是独身主义,还有颗恨嫁的心,母亲也催婚不断。小说中,她参加了各种形式、各种人介绍的相亲活动,有母亲麻将桌上阿姨的儿子、闺蜜的朋友、相亲网站安排的见面、网上认识的网友、公司组织的集体相亲……可谓穷尽了当下一切手段,但最后总是无疾而终。眼看年过三十,周围同龄人纷纷结婚生子,她不停问自己:我怎么就嫁不出去呢?
《相亲者女》通过一段段相亲故事,写出了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男人对于感情与婚姻的看法。相亲这么短短一杯咖啡、几个小时之间,令我们惊异的是看上去“条件”差不多的都市男性与女性,价值观竟天壤之别。
一位北大博士师兄不停吹嘘学历,大谈“人要高级”,要多读书。女主角忍不住反驳他:一个真正读书的人不会反复把“我爱看书”挂在嘴边,更不会滔滔不绝地讲自己的学历,因为真正厉害的人不需要拿文凭证明自己。博士先生急了,他教导女生:你一个女的不要趾高气扬的,男人说话女人就乖乖听着,我需要的是一个贤妻良母,你这样没人敢喜欢你!最后当然是不欢而散。
下一位很会做饭的相亲者是一名温柔细心的上海男生,一切似乎进展得都很顺利,但逛街时出了问题。婉京想买一双新款高跟鞋,但男生觉得太贵。婉京说花自己的钱买,男生却觉得我们要省下钱来买房子,你这样铺张浪费,是没有为未来着想。很明显,男生女生的消费观完全不同,收入的差距也让他们很难理解彼此的生活方式。
接下来遇到的相亲对象,不是宣称“我妈喜欢我就喜欢”的“妈宝男”,就是刚见几面就声明“我爸妈着急抱孙子”的男孩。有的男生在婉京讲到“爸妈现在住在西单”后马上问:是学区房吗?这种荒诞与错位我们并不陌生,“相亲”的问题到底出在哪?细想一下便不难发现,婉京相亲的目的是寻找一位与之匹配,精神契合,三观一致,愿意付出,真诚相待的人,简言之,她是来寻找爱情的。但男人们的目的却各有不同,虽然相亲对象中也不乏优秀男性,但大多都是怀揣“不单纯”的想法而来。
相亲本身便是目的性很强的活动,但这种“目的”过于赤裸裸时,往往当事人便会生出想要掩饰的心态。戏剧由此诞生。当一个人想要在极短的时间里展现出并不真正属于自己的特质时,便会像个蹩脚的演员,卖力地演一个并不适合自己的角色。婉京是当事人,也是旁观者,她像观众那样完整看完表演,还要给予反馈,其中的尴尬不言而喻。
这可能是相亲的错,我们怎么可能指望在这样的情况下真实地了解一个人呢?故事的结局婉京遇到真爱,虽然不保证他们一定会开花结果,但至少让人看到希望。我们可能错怪了相亲——表面看是相亲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
那些失败的相亲,其实不只是两个人的不适合。往深里探究,是一批在客观上受过高等教育、生活在现代化都市的男性,在精神上仍旧停留在前现代,并未发自内心尊重女性的结果。有人说男人比女人现实,这话确实有些道理,但“现实”的本质是,你是否将对方看作是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你是否想从对方身上获得些什么之前,先准备好自我付出?你是否意志足够强大,可以保护爱人不受到外界的伤害?
婉京对于爱情的执着让她屡败屡战,屡次被伤害再重新来过,才导致了她被当作长辈们眼中的“大龄剩女”。在人们提到“剩女”这个词汇时,往往满载嫌弃抱怨的感情色彩。然而“剩女”的背后是对于爱情的相信,是对于自我的坚持,是对于他人的尊重。难道这样的姿态不才是值得欣赏的吗?
好在婉京是一位长于自省的女性,相亲的挫败并没有让她盲目怀疑自我,而是收获了心智上的成长。这可能是相亲更大的意义所在。人生不是百米赛跑,而是一场马拉松。爱情与婚姻都不是终点,更没有成败,我们在追寻的过程中,应当收获更好的自己。
借用作者在后记中写的一句话作结:“人生不应该像抢年货,非要赶在除夕之夜前胡乱抓一把葱姜蒜。何况哄抢来的东西真能‘管饱’一世幸福?”
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才能幸福?
自己应当与什么样的人在一起,这个问题我大概从青春期开始的时候就懵懂地想过。后来上了大学、谈了恋爱,再到工作、结婚,虽然对象从头到尾都是同一个,我也还是在这过程中(尤其是在遇到矛盾的时候)想过无数次:我们到底合不合适?潜台词是,我们在一起会不会幸福?找一个什么样的伴侣,才更可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