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单身时代”女博士真的不好嫁?父母催婚规律竟成当代黑色幽默

2019-03-15 07:52 北京晚报 TF008

玫瑰是个地地道道的美国女孩,2009年她来到北京,一边学习中文,一边在北京电视台主持几档节目,这里的一切对她来说都新鲜有趣。她的身边大都是与她同龄,二十五岁到三十岁之间的年轻女性,这些女孩有的是编导,有的是主持人,有的是记者,有的是制片人,玫瑰眼中,她们年轻、热情、努力、优秀,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烦恼——单身。

作者 陈梦溪


《单身时代》 玫瑰 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一年春节假期后,玫瑰回电视台上班,看到平时热热闹闹的女同事们都有点蔫儿,好像有什么心事,她忍不住问大家,春节不开心吗?女孩们告诉她,春节虽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也是25岁单身男女们被催婚的日子,不少人回老家就是为了应付父母安排的相亲。这些女孩们哪怕高学历、高收入,在大城市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和值得为之努力的事业,只要还没结婚,仍是亲朋眼中的“不正常”、“不完整”的人。

同事们给玫瑰解释这种文化:在中国,特别是未婚女人,更成了这种强大“逼婚”攻势的重要目标。因为人们认为,到了一定年龄,她们就应该结婚嫁人,要不然就可能成为“剩女”。玫瑰听了不解又愤怒:“我的那些芳华正茂的女同事们居然被人称为‘垃圾处理品’,这真是太不像话了。”

玫瑰在书中引用了这样一组数据:在 2010 年,西方媒体上有关中国女性的报道表现得非常乐观。《福布斯》《新闻周刊》和《时代周刊》上的报道都说,中国女性处在全盛时期。她们在世界上白手起家的女亿万富豪当中所占比例最高。在参加美国研究生管理科学入学考试(GMAT)的中国考生中,63% 是女生,她们攻读 MBA 的势头甚至使男生颇感压力。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年龄在 18岁至 64 岁的中国女性中就业率达 71%,占国家劳动力的 44%。第一位女航天员也在 2012 年被送入太空。

玫瑰看来,这些中国女孩是一群受过教育的独立女性,她们的事业作为,在她们的母亲和祖母那里连做梦都不敢想,她们是国家的英才,生动佐证了过去 30 多年里中国女性逐渐开始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和就业机会。在我们隔着16个小时的时差用微信语音聊天时,依旧能从她的语气中感受到:“‘剩’这个字我知道是“剩余”意思,同“剩菜剩饭”中的“剩”一样,几乎没有一点味道。”

此后,玫瑰用了七年的时间,调查研究,采访各类专家,从城市到乡村,从北方到南方,跑遍了中国。乍一听,这位美国姑娘似乎为了中国女孩们的结婚大事“操碎了心”,她抓住每一个机会,与每一位年轻的男孩女孩交谈,了解他们对于恋爱和婚姻的看法,并考察亚洲有相似文化的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地单身男女与中国的不同,写成了这本《单身时代》。

天气晴朗就催婚?

在中国生活的时间越长,与朋友们的友谊越深入,“越了解她们那种奇怪的约会方式和复杂的求婚过程,就越是对一些与我明显不一致的情况感到困惑和惊讶。”玫瑰从小都不知道父母亲人会如此多地干涉到个人的情感问题之中,也不明白结婚和买房子有什么必然联系,但她能明显感觉到这股压力来自各个方面,“她们谈论婚姻,就像是谈论一个长到肉里的脚趾甲一样——火急火燎,有点疼痛,而且如果不赶快处理,情况就会恶化。”

首先是父母。玫瑰的另一女性朋友张梅来自哈尔滨,张梅是她的中文老师,课下,她们也会像闺蜜一样吃饭逛街。玫瑰很多次在旁听到他妈妈从家乡来电话,无论开头的话题是如何嘘寒问暖,妈妈总有一种神奇的能力将话题引到结婚生子上。而张梅只得告诉母亲,自己还没有遇到合适的人。母亲明确表示,不希望她继续在北京生活,这对她找对象没有好处,若是回老家,亲戚们都能给她介绍,一定能找到对象。张梅一如既往地敷衍着母亲,一边无奈地解释,母亲的“催婚”也是有规律的,如果这些天降温了、阴天了、起雾了,母亲就不出去串门,给她打电话便不会催婚。若天气晴好,母亲一定会外出,遇到亲戚朋友总会问到女儿的婚姻问题,晚上打电话时便会催婚……能从母亲的催婚与否得知千里之外的哈尔滨天气如何,也算是一种当代黑色幽默了。

玫瑰注意到,在中华五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婚姻一直是女性生活的基础和顶点。用社会学的观点看,父母与子女的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差异不仅仅是“代沟”这么简单,这种根植于两种不同时代的文化思维方式确实是属于中国的特殊情况。“长辈们生长于贫困中,而他们的子女却生长于经济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个人主义兴起、集体主义色彩衰退。”玫瑰十分理解父母急于为子女解决婚姻大事的焦虑,在她采访的不少父母中,最担心的无非是当自己百年之后,孩子仍然孤单,“等你老了谁来照顾你呢?”和“你一个人在大城市打拼,得找个人照顾你”。

然而,两代人的文化差异在于,父母认为个人独自生活比家庭婚姻生活要更艰难,而习惯了独居、大都市快节奏生活、工作忙碌的年轻人们,价值观早就变成了“不愿互相迁就,宁愿独自快乐”,况且发达城市的现代基础设施也保证了即便一个人生活也能有滋有味。“在中国农村,一个人很难生活,要靠大家族支撑,但城市里爱好兴趣多种多样,娱乐消遣遍地都是,很多年轻人并不觉得单身不好,也不急于恋爱。”玫瑰也提到了独生子女的个性问题,从小缺乏与兄弟姐妹的相处经验让“80后”“90后”这一代独生子女习惯了独处,没有父辈那么善于包容和理解他人。

女博士真的不好嫁?

不论男女,在中国的文化中都承受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压力,玫瑰以美国为例,大家并不认为结婚生子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西方人看重隐私,注重独立的空间,不愿干涉他人的私生活,所以也不存在“催婚”。玫瑰对于中国古老的谚语“男人三十一枝花,女人三十豆腐渣”并不认同。当然这其中有男女生理差异造成的生育焦虑,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大量的女性在三十岁以上依旧能够生育健康的孩子,所以越来越多的女性不愿为了婚姻牺牲事业,而是选择“先立业,后成家”。

玫瑰引用了学者王丰的统计:在中国的城市当中有 700 万年龄在 25 岁至 30 岁之间从未结过婚的女性。她们都集中在中国的一线城市里,北京、深圳和上海排在前三位。同中国的大多数事物一样,她们也是近 30 年里出现的一个新现象。王丰指出,1982 年,接近 30 岁的中国城市未婚女性不到 5%,这个数字到 1995 年增加了一倍,到 2008 年增加了两倍,目前正在全速向着 30% 逼近。

在独生子女的时代,许多女孩子不但有了受教育的机会,还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表现出色,成为了“学霸”,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获得更高的学历,更专业的技能。“由于家中没有兄弟们竞争,这些独生女便获得了以前可能会留给男孩的、前所未有的机会和资源。她们降生时,正值中国大范围地扩充高等学校数量的时期。后来她们又被当作男孩而赋予努力学习,获得成功,为家庭争光的使命。”玫瑰注意到,“成为白领阶层的知识女性数量已经赶超男性,而‘剩女’则是这些白领知识女性当中的重要成员。”许多“女博士”一毕业便已接近三十岁。

玫瑰的好友克里斯蒂·杨今年34岁,单身,她有经济学学士学位和英语硕士学位,还创立了一家公司并经营地有声有色。她优秀、美貌、高薪,“她已经拥有了城市户口,没有必要再嫁进更好的人家,她拥有足够的资金购买自己的住房,另外,将来她还要继承父母目前在北京居住的那套住房。”她对于男性的要求自然也不低,但她却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原因是大多数男性都希望未来的妻子能“多顾家”,而她是公司老板,很显然不可能做到。

玫瑰的另一好友马琼是为27岁的北京姑娘,她每个周末都在去相亲的路上。她高中毕业时成绩全班第一,被美国耶鲁大学录取。拿到硕士学位后,她又继续攻读法学博士学位,接着在曼哈顿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现在回到北京。在相亲的时候,“她小心翼翼地让那位男人多说话,自己则表现出对他所说的一切都感兴趣的样子,这种做法也确实使对面的男人感觉良好”。这源于父母对她临出门时的告诫:别表现地太聪明太强势,不然男人不会娶你。她的父亲是位受人尊敬的学者,然而对她的要求也是“笑不露齿”,怕她开心大笑时“太自信,太有魅力”,因为男人们“是在找妻子——就是那种一见面就脸红,体贴温柔,能生孩子的妻子”。

玫瑰也去询问了一些优秀的单身男性,看他们喜欢同什么样的女性结婚,答案有些让人失望:果然,大部分男性并不能接受聪明的女性,因为他们觉得“不好掌控”。高学历、工作好的女性大多对事物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有主见,有决断,在部分男人眼中,这是不够“听话”的表现。不过从好的方面看,越来越多的男性也开始接受“女强男弱”或“女主外男主内”的夫妻模式。

爱情还是面包?

在采访中,玫瑰不能理解中国父母对子女的一句“忠告”:爱情是爱情,婚姻是婚姻。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婚姻中首先要考虑的不是爱情。婚恋网站在中国的兴起绝非偶然,玫瑰登录了某个知名的婚恋网站,看到单身男女们像写简历一样,将自己的“条件”一行一行列出来,对对方的要求也能够量化。某网站“红娘”告诉她,中国女性最看重的是男性的收入,不过收入并不是唯一条件,只是一个“门槛”。她也去父母们聚集的公园相亲角探访,焦急的老人们手中的“传单”上写得也都是明确的需求。“我穿过人群,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为什么青年男女只是查看小小的彩色纸片,而不是亲自相互交谈呢?”玫瑰不明白,纸上写的“条件”就能代表一个人的所有吗?

与大城市热火朝天的相亲活动相比,婚恋还面临着另一种现实。玫瑰通过调查得知,虽然从中国的男女比例看,女性数量并不过剩,但分布并不平衡。她在书中举了一个浙江某地区的例子,那里家家户户屋顶都安装了大到夸张的避雷针。如果说城市多“剩女”,那么农村便多“剩男”,农村男性的结婚焦虑表现在盖房子上。二层楼已足够居住,但家家户户都要盖三层楼房,“甚至到了不建影子楼层,媒人就不来提亲的程度,为了在婚姻市场中再取得一点竞争优势,那些急切盼望儿子结婚的家长们开始在屋顶上加装吸人眼球的大型避雷针”。在近十年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女性大量进城谋生,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城市女性结婚不要彩礼,而农村地区却总出现因付不起“天价彩礼”而起了冲突的婚事。

不仅在农村,有研究表明,房子的大小确实能够影响到年轻人结婚生子的意愿,接受租房结婚的年轻人并不多,这与美国的情况也完全不同。“虽然美国也有一些女生很拜金,但目前人们还没有把结婚和房子联系起来。”玫瑰说,在中国,并不是要求买房的姑娘一定是拜金的,这可能出于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在大城市,买房不是件小事,需要双方父母共同商议,出钱出力,这样,结婚就不再是小两口的事,势必产生更复杂的关系和矛盾。

《单身时代》中的观察,日本、韩国和新加坡比我们更早面临“单身焦虑”,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也曾经出现过“单身风潮”,甚至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对于“剩女”的称呼,通过不同文化中相同境况的对比,或许我们能更从容,更宽容地面对属于我们一代人的“单身时代”。

(原标题:我们时代的爱情与婚姻)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俄女子经常被催婚,最后举办婚礼嫁给自己,你害怕被催婚吗?

33岁男子凌晨5点收到妈妈催婚语音:儿子你长残了,过年去相亲吧!

《相亲者女》:北大法律系才女的相亲故事 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

父母催婚花千元租个对象回家? 专家提醒:需理性看待

第一批95后加入“被催婚大军” 网友:“宝宝”也要面对现实

新加坡催婚出新招 ”剩男剩女”太多“你约会,政府买单”

女白领为避催婚组团拉萨过年 “春节抑郁症”困扰“大龄青年”

避催婚组团拉萨过年 长辈趁春节安排相亲压力山大

东京政府发布视频全城催婚:2020年你和谁一起看奥运?

多地现初婚年龄推迟:“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否过时引热

超八成适龄未婚青年被催婚 长辈们能想出多少套路?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