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走手机跳河轻生,女孩回家喝了点酒后想不开 救人的哥没能上岸
近日,遂宁13岁女孩刘某因被老师收走手机,回家喝了点酒后想不开,就跑到渠河边跳河。遂宁的哥和网约车驾驶员看到后立即下河施救,其被救起后送到医院进行救治。
不幸的是,参与救人的的哥唐超在用力将小女孩推向黄晓洪后,自己因体力不支不幸溺水遇难。
3月16日晚,记者从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获悉,跳河的刘某经过医院治疗,病情平稳,已于16日下午出院。
封面新闻记者了解到, 遂宁13岁女孩刘某在课堂上玩手机被老师发现,老师收走她的手机。想不通的刘某下午放学回家后,私自喝了点父母放在家里的酒。喝了酒后的刘某更想不通,最后走到渠河边跳河轻生。
刘某跳河后,从那里路过的的哥唐超和网约车驾驶员黄晓洪相继跳入河中救人。刘某最终被救起送到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救治。“送来的时候呼吸困难,肺部出感染。”医院儿科副主任医生何华丽说,医院对刘某进行吸氧及呼吸道抗感染治疗,病情平稳,“今天下午,女孩已要求出院。”
延伸阅读:
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该不该管
作为一位高中班主任,全国人大代表王家娟见过不少因痴迷于手机游戏而耽误学习、自毁前程的学生。对此,她建议尽快修订教育法,禁止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守护未成年人成长。
法国国民议会可能不会想到,自己通过的法案,会在中国引起巨大关注。
法国国民议会通过法案,禁止初中以下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法案将在9月开学后立即执行。此举引发不少中国网友的关注,立法禁止中小学手机入校园的呼声越来越高。
近年来,在对待“学生能否带手机进校园”这一问题上,几乎所有的学校都采取了抵制的态度,既有让学生上交手机的柔和管理办法,也有销毁手机的激进措施。然而,学校至今仍未形成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办法。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辽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教师王家娟早已注意到这一现象,在她看来,我国面临着比法国更严重的问题,但相关政策严重滞后甚至成真空状态。我国对于携带手机进入课堂不仅没有法律规定,甚至没有全国性的行为规范,仅仅依靠各个学校的校规校纪进行管理,这是远远不够的。
多位专家近日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法国的经验值得借鉴,但一定要结合我国国情,通过立法进行规范必然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但考虑到复杂的社会背景,在管理上也不能一蹴而就,要分阶段进行,疏堵结合。
作为一位高中班主任,王家娟见过不少因痴迷于手机游戏而耽误学习、自毁前程的学生。对此,她建议尽快修订教育法,禁止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守护未成年人成长。
应明确禁止学生在校使用手机
法国国民议会表决通过法案,全面禁止3至15岁的全日制学生在校使用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表等互联网设备,但课堂教学设备和残疾儿童特殊情况除外,新规将于9月开始实施。
记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除了法国以外,包括英国、德国、比利时等在内的欧洲国家,也都对中小学生使用手机作出了明确规定。其中,意大利是欧洲第一个禁止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国家,早在2007年就曾颁布全国性禁令,对在校使用手机且警告无效的学生,学校可以采取没收手机或取消期末考试资格等惩罚措施。此外,日本、韩国也都对青少年使用手机作出了相应规定。
尽管我国还未在法律层面作出规定,但中小学生沉迷网络的问题已经引起有关部门注意。今年4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使用手机的管理工作、全面排查学生沉迷游戏等问题。同时下发《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呼吁家长承担起对孩子的监管职责,积极参与预防学生网瘾工作。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教育部的紧急通知在落实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与学生“斗智斗勇”成为不少一线教师的常态。
有些学生会准备两个手机,一个专门用来给老师没收,一个用来玩;一个人申请多个游戏账号,即使一个号只能玩两个小时,切换账号连续玩上十几个小时不是问题……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中心医生、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心理咨询师彭鑫记得,有很多老师都跟她讲过类似的事情。
“教育部下发紧急通知之后,学校很快就转发给了全体家长。一直以来,学校都很重视对学生使用手机的管理,尤其是对于因此而出现的沉迷游戏等问题的管理。但在和家庭配合引导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甚至有家长把给孩子玩游戏、购买虚拟货币作为奖励。因此,究竟如何解决学生玩手机而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学校也很困惑。”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校长张曙光说。
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不等于完全禁止他们使用手机。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教师、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顾问李红延认为,老师和家长应正确看待学生使用手机这件事,手机不是洪水猛兽,电子社会是必然趋势,不会使用只会与社会脱节。
“现在很多学生在平时交流时,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是谈论游戏,这已经成为学生之间常见的交往手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就像我们小时候玩的跳皮筋、丢沙包等游戏一样。从这个角度看,现在的孩子使用手机也无可厚非,我们要客观理性地看问题。”李红延说。
但李红延同时强调,在中小学生携带手机去学校这件事情上,学校应当严令禁止。“中小学生完全没有必要带手机,有事的话可以找老师借手机,学校办公室的公共电话也可以提供给学生使用。如果有特殊情况必须带,要向老师说明情况并先交由老师保管。”
学生网瘾问题多与家庭环境有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研究报告,目前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初高中生近视率更是超过七成,青少年近视率高居世界第一。
王家娟曾经多次在学校没收学生的手机,有时候手机到她手里的时候还发烫。她注意到,近些年学生中戴眼镜的数量明显比以前多,在她看来,这与中小学生长期使用手机存在一定程度的因果关系。
此外,容易分散学习注意力、易被网络不良内容侵害等问题都是反对中小学生带手机去学校的重要因素。
“手机就那么好玩吗?游戏就那么有意思吗?QQ上就有那么多话可聊吗?”面对自己整日沉迷网络、不愿学习的儿子,陈琪已经记不起自己说过多少次这样的话。她不明白,为什么儿子就是离不开手机。
对此,很多家长和专家都将原因归结为“上瘾”。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和网络的发展,“网瘾”成为让家长、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头疼的问题。
多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既有游戏公司的责任,也有孩子自制力不足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家庭出现了问题。
在彭鑫接待的门诊中,手机成瘾问题占到了前来咨询青少年心理问题的80%以上。彭鑫发现,在这些孩子的生活中,除了网络没有其他,他们的家庭普遍缺少关爱,父母忙于挣钱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成长,疏于与孩子的沟通交流。长此以往,孩子只能在网络中寻求缺失的温暖。
“这种孩子在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常常处于被动状态,上学的时候没有伙伴,上班的时候没有朋友,在家里也得不到家人的关心。而人本身有对归属和爱的需求,所以他们只能在网络世界寻求这种需求,对他们来说,网络社交比当面聊天要轻松很多。”彭鑫解释道。
李红延则是将手机比喻成“奶瓶”。因为缺少家长的陪伴,对孩子来说手机便成为像奶瓶一样的替代品。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缺爱的孩子会对手机产生依赖,甚至不再需要来自家庭的关心。这种现象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极为普遍,而他们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
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彭鑫说,现在前来找她咨询的人中有一半都是家长,她所在的单位每周都会为家长提供两次团体治疗,家长的课程周一到周五都有安排。“这意味着已经有一部分家长意识到自身问题,并愿意为了孩子作出改变。”
建议立法为学校管理提供依据
疏与堵一直是处理学生问题的两大方法,在专家们看来,两者并非“二选一”的抉择,疏堵结合形成长效机制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老师,我上课外班需要用手机,和我妈斗争了好久,她都不同意,我该怎么办?”
“你一定要明白,只有让家长放心才能让他们放手,秘诀告诉你了,接下来就看你的表现了。”
这是班级里的一个男生与李红延之间的对话。
在得到李红延的指点后,男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妈妈证明了自己是一个说话算话、有自制力的人,并成功获得了父母的信任,在得到手机的同时也严格遵守了自己许下的承诺。学期末的时候,李红延邀请他为全班作了一次名为“如何获得自由”的主题演讲,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大家,起到了很好的积极效应。
“建议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公益演讲入校园的活动。例如,邀请法律专业人士为孩子们讲解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孩子们对专家会更加崇拜和信服,他们说的话往往比老师、家长的唠叨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孩子们愿意听,也愿意照着做。”李红延说。
李红延非常重视对学生使用手机的疏导工作,而王家娟则期望通过立法来规范青少年手机使用行为。
王家娟提到,根据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在校生将近两亿,其中手机使用者不在少数。然而针对数量如此庞大的手机使用者,法律方面的监管却处于空白。
“针对中小学生手机使用问题,国家至今没有在法律中作出明确规定,甚至连全国性的统一规范都没有,仅仅依靠学校的校规校纪,其威慑力远远不够。至少应当把禁止携带手机入校园写入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让老师有理有据地处理学生手机问题。这样,也能减少学生的抵触心理,有利于教学工作更好开展。”王家娟说。
王家娟建议,可以在进行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修订教育法,禁止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同时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执法检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法律规定的真正落地,推动这一规定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