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什刹海酒吧变理发店 “二月二”送老人一元爱心理发卡
上周五,农历“二月二”,北京人都讲究在这一天理发,讨个好彩头。老年人当然也不例外,但理发价格太贵、排队等候太久,成为困扰着他们的一个难题。幸运的是,总有一些人在关爱老人。什刹海,一家叫“喜友邻”的便民理发店,推出60岁以上老人一元爱心理发卡。里仁街,一个叫曹各章的理发师傅定期敲响失能老人的家门。敬老之心,在剪刀和梳子的翻飞中传递。
什刹海边一元理发 酒吧升级成理发店
61岁的程俊清大妈,家住什刹海,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她很幸运地得知,有一家便民理发店。而且,社区专门给60岁以上老人发了张“暖心理发卡”,拿着这张卡,程大妈仅花一元钱,就可以在大石碑胡同33号的“喜友邻”便民理发店完成一整套洗剪吹。
这里曾是一家小酒吧,在西城区的“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中,被腾退出来。房子空了,做什么呢?民意调查显示,居民对平价理发店呼声最高,于是便有了这家“喜友邻”便民理发店。
“喜友邻”什刹海区域经理崔建坤告诉北京晚报记者:“‘喜友邻’是西城区属国有企业天恒集团下属企业,专门做社区便民服务。”崔建坤坦承,酒吧变身成为平价理发店,单纯从商业收益角度来说,肯定是下降的。但从社区环境、快捷便民等角度考虑,却又是巨大的提升,对居民福祉的意义是无价的。为了让理发店的价格尽量亲民,租金只有当初租给酒吧时的一半。
理发店的老板兼理发师傅姓钱,已经在什刹海经营10多年,换了好几处店址,对这个新店,他最大的感觉就是踏实:“一个是区里、街道、社区给的支持,另一个是‘喜友邻’对我们的补贴,都是很实在的。我们这个店的定位就是便民,所以您也看到了,陈设简单实用,价格普惠大众。”和装饰豪华的美容美发店不同,这家理发店面积不大,四五把椅子,一个洗头沙发,简约大方,干净整洁。
老人凭卡一元理发
实惠的价格,靠谱的手艺,让钱师傅在二月二这天忙得不亦乐乎,很多老客户慕名而来,在上午10点,排队等候时间需超过一个小时。
即便如此,程大妈拿着“暖心理发卡”前来,钱师傅还是热情招呼,甚至跟排队的老客户商量,让程大妈先理。“像我们这种理发店,利润薄,靠的就是口碑,老顾客要照顾,老年人更要关照。好在这里老街坊也多,大家都乐于礼让。”钱师傅透露,只花一元的“暖心理发卡”每兑现一张,“喜友邻”都对理发店进行补贴,让他不会亏本做买卖。
洗完头的程大妈坐在理发椅前,跟钱师傅商量着理发细节。“我年轻的时候,头发可多了,两根大辫子,现在年纪大喽,没剩几根了,您看着剪吧。”“那我给您稍微修修,有个型儿。”
此时,62岁的杨金平大爷推门进来,手里捏着的也是“暖心理发卡”,一看人多,老爷子跟钱师傅打了声招呼,连连往外退。“今天人家这么忙,我就不来添乱了。”杨大爷觉得很过意不去,“咱们这块儿,大点儿的理发店,剪一次头,怎么也得五六十(块钱),原来我都得跑四环市场那边去。现在有这个店真挺好的,年前我就来过一次,用的就是这个一块钱的卡。今天不成了,不能耽误人做生意挣钱啊,下次下次。”
钱师傅一边给程大妈理发,一边让杨大爷下午来试试,“下午人少”。杨大爷边走还不住地念叨:“现在社区弄的真是不错,不但有这个一元理发,还给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理发服务。”
崔建坤告诉记者,目前,“暖心理发卡”由“喜友邻”交给社区发放,数量有限,社区的分配原则是让60周岁以上老人轮流享受优惠。目前,“喜友邻”在什刹海地区有两家便民理发店,每周三四下午,都可以接收“暖心理发卡”,一元理发。二月二这天,虽然是周五,但考虑到风俗习惯,还是与社区商议,通知老人,可以持卡享受优惠。“此外,我们还每月一次给孤寡老人上门免费理发。未来的目标,是在什刹海的22个社区,开办10家便民理发店,让更多社区居民享受到平价理发服务。”
里仁街内上门推头 热情小曹主动上门
“在家里,一样让您‘龙抬头’。”53岁的曹各章师傅对年过八旬的老两口说。他本来是里仁街宏建北里一间个体理发馆的店主,前年小店拆迁后,他仍舍不得这份职业,便做了一位社区养老服务站的理发师。
“二月二”这一天,曹各章骑着一辆旧自行车,拎着两个装着工具的大书包,准时来到了里仁街路北崔大爷家门口。敲开大门,崔大爷和邢大妈老两口热情地将他迎进屋子。虽然曹各章也已有了不少白发,可在老两口看来,他还是那个“热情的小曹”。这是因为曹各章自从1990年在里仁街路北的宏建北里经营小理发馆后,老两口便成了他的顾客。自从理发馆所在的那片破旧的平房拆掉后,老两口便电话叫他上门理发。“上门服务,他一分钱都不多收。”
几句寒暄后,曹各章不等腿脚不便的老人动手,自己便搬了椅子、接上插线板准备好电推子。邢大妈先理发,崔大爷在一旁乐呵呵地看着,大家聊天的话题也离不开理发。无需老人挑选发型,几十年的交情,曹各章对二老的要求早已熟记于心。四十分钟过去,二老的头发便理好了。出门骑车几分钟,附近的一栋楼里,83岁的赵大妈早已等候多时。
曹各章是河北涞水人,在亲戚牵线下他来到北京,没想到竟被介绍到一家当时挺有名的理发馆当学徒。到了1990年,里仁街一带缺乏理发馆,他在居委会的帮助下开设了自己的小发屋。收入有限、房间有限,那间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里的客人,逐渐都老了。而年轻人追求时尚,来找他理发的不多。于是为老人们服务,便成了曹各章的主业。如今,他和妻子居住在牛街的一处一居室,每个月租金4000元,几乎是他全部的收入,日常生活开销,还得靠妻子的收入。“我觉得能理发,我就实现了理想。”
把后海靖奎当偶像
2016年,小理发馆拆除后,曹各章来到了社区养老机构继续当理发师。一般每天上午,老人的家人通过手机软件约他上门,下午便是老顾客打电话叫他上门,每天仍然忙忙碌碌。不少找他理发的都是失能老人,老人家躺着起不来床,他就跪在床头动手。“这不算什么,咱干的就是这个嘛。”有时候走到老人家门口,电话突然响起,“老爷子说啦,让晚两个钟头再来,因为要大便。”腿脚不便的老人一次大便就得挺长时间,曹各章毫不嫌弃,“您拉着,我给您理着。”还有的高龄老人已经口齿不清糊里糊涂,“我理着发,他打我、掐我。人老了嘛,可能糊涂了,或者是跟我逗着玩呢。”这些外人看着哭笑不得场面,在曹各章心里都能成为温馨的回忆,是因为他怕给自己留下遗憾。几年前他曾遇到过老街坊找他理发,因当时太忙没顾上;几天后再去,老人家已经过世。“没能让老人家利利落落地走,这是我一辈子的遗憾。”
曹各章有个小本子,每次上门理发都带着。理发之后,他会在上面找到顾客姓名写上日期。凭借着良好的口碑,前些年他几乎年年都会收获街道、社区给他的奖状,“这么多人肯定我的工作,是我的荣耀”。
他最敬佩的理发师并不是什么知名形象设计人,而是电视上看到的后海理发师敬奎老爷子。老爷子在90多岁高龄的时候,还骑着小三轮定期找到老顾客上门理发的场面,让他觉得非常温馨和向往。从小没父亲的曹各章,也在工作中收获了不少关爱——不少上门理发的老顾客,和他聊天聊熟了,都把小草当亲人看待。“有个大妈跟我说,以后把那个‘大’去掉,叫妈就得啦。”
来源:北京晚报 孙毅 张硕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