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南苑大红门长这样,这个规格在北京“不起眼”
在南中轴延长线与南四环中路交叉处有一座大红门立交桥,在南四环东路与小红门路交叉处有一座小红门立交桥,这两座立交桥因南苑皇家园林北垣墙上的两座大门而命名的。
作者:高世良
众所周知,南苑是明清两朝的皇家苑囿,明代名南海子,清代名南苑。南苑周围建有120里长的围墙,占地面积达216平方公里。明代在围墙上辟有北红门、西红门、南红门、东红门四座大门。北红门是明代永乐十二年(1414)扩建皇家苑囿南海子时始建的。清代康熙年间在新增镇国寺、黄村、回城、双桥、小红门等五座苑门。南苑至此增为九座苑门,与北京城的九门相一致。南苑九座大门各门规制不同:三个门洞的有大红门、南红门、镇国寺门、双桥门;二个门洞的有西红门、黄村门、回城门;一个门洞的有东红门、小红门。三个门洞者中间大,两边小,中间高,两边低;两个门洞者一大一小,一高一低;一个门洞者只有一个大门洞。清代在北红门东边建小红门后,原北红门就改称北大红门,后来又简称大红门;因此南红门也称南大红门。
大红门在明清时期是南苑的重要之门,它是帝王赴南苑必经和歇憩之地,也是各地信使及给皇宫送粮米等人所经之地。当年,大红门有三座方形门洞,中间者大,两边者稍小,飞檐斗拱的门楼,上面覆盖着黄色琉璃瓦,门漆饰红色。此门洞可通行马车、轿子、汽车。1955年被拆,大红门是南苑九门中最后拆除的一座苑门。
上世纪三十年代,冯玉祥将军在南苑驻军时为了表达抗日的心情,他在大红门的门洞上题了三条大字标语,在东门洞上题写“努力奋斗”,在西门洞上题写“救我国家”,在中间门洞上题写的是“亡国奴,不如丧家犬”。如此重要意义的门楼,它的长宽高有没有记载呢?
首先来看清代《康熙南巡图》,这幅图上绘有南苑北红门,也就是大红门。从《康熙南巡图》局部观看,画的大红门是侧视角度,有三个门洞,门洞是方形的,中间门洞比两边高,三个门洞上方的屋脊式建筑是中间高,两边低。
2009年11月19日和12 月13日笔者两次访问了南苑乡大红门村退休干部张福香。张福香1915年生,1937年从山东来到大红门居住。他是大红门见证者、亲历者。他说:“大红门有三个门洞,中间大些,两边略小。中间门洞整体建筑高约10米,宽约5米,三个门洞都能走汽车。门洞底座是用石头砌的,上边垒着城砖,中间门洞进深长约3米,木门,上面钉有成排的铁钉。门洞顶上有屋脊,铺黄色琉璃瓦。门洞上的屋脊,中间的比两边的略高一些。”
大兴县政协文史委原主任李丙鑫先生,根据1982年3月30日《北京土建学会会讯》的一篇文章,整理了南苑大红门规制情况。李丙鑫先生介绍,南苑北大红门的位置在今丰台区大红门北站,凉水河南255米处。大红门为南北向,有三个门洞。中间门洞宽5.2米,两侧门洞各宽4.7米。门洞两旁均有侧墙。中间门洞侧墙宽2.7米,门洞进深长3 .9米;旁门侧墙各宽1.9米,门洞进深长3.3米。中门门洞高约7.6米,旁边的门洞高约6米。墙上有箭垛和砖木结构门楼,门楼高约3米。从上述资料可看出,大红门中间建筑整体总高约10.6米(墙高加门楼)。
前段时间,笔者在西城区档案局2015年2期《西城追忆》杂志《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70周年——南苑血战》中,见到了“中国军队驻防苑苑大门”的照片,照片中就是南苑大红门。
南苑大红门照片显示出雄伟气魄,透出古老沧桑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门洞是方形的,从照片上看到大红门的确是“飞檐斗拱” 建筑,从照片上看好像是战时防御景况,中心门洞的两扇大门,只打开一扇,另一扇关着。中间门洞的木制大门上的一排排大铁钉清晰可见。中心门洞堆着一堆土,道路也是七拐八拐的,旁边门洞全部堆着土。大红门门洞封锁着,正在断绝交通。这可能是1937年7月下旬二十九军在南苑准备迎战日军进攻做的防御。从这张大红门老照片分析,中心门洞的高度和宽度,与分析的是一样的。
相较于大红门,小红门的规制就小了很多。小红门只有一个门洞,它和东红门一样是南苑苑门规制最低的。清代修建小红门是皇帝从皇宫到南苑旧宫、德寿寺、元灵宫、晾鹰台,去三台山(三处封土台)打猎,出左安门进小红门比出永定门进大红门要近便,节省路程。
因小红门多年失修,损坏严重,1954年3月,拆除小红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