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表示“没问题” ?汉字到了日本有哪些变化
古代,东亚曾同处于儒家文化圈,彼此间 “同书同文”,文化交流频繁。到了现代,朝鲜半岛与越南已经完全废除了汉字,用本国文字代替,而当年同样引入汉字的日本,直至今日仍在使用汉字,并深度渗入日本文化中。日本曾兴起过几次废除汉字的运动,但最终经过官方与民间的多重考量,还是将汉字保留了下来。
(《日本的汉字》[日] 笹原宏之 新星出版社)
汉字公元6世纪传入日本,最早通过《千字文》等儒家经典读物随朝鲜半岛移民一同传去。起初,日本的汉字使用多见于当时朝内处理公事、历史记录等公务来往。7世纪,日本开始全盘学习中国文化,儒教、佛教、道教等思想和宗教典籍大量传入,汉字作为典籍文献的媒介被大量使用。之后日本先后向中国派遣了“遣隋使”和“遣唐使”,加上此时期新罗统一朝鲜,大量的移民移居日本,使得汉字的使用更加频繁,整体提升了日本的汉语水平,令日本社会进入高速发展。
在日本盛行汉字的时代,使用汉字是有学问、有涵养的表现,也是贵族的特权。一般只有男性才可以使用,女性只能用平假名做简单的交流。使用汉字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比如日本的传统象棋(将棋),棋子“银将”的背面写的是一个楷书的“金”字,而“步兵”的背面却是一个形似假名“と”、松散的草书“金”字,这也足以表明汉字在日本古代的地位。虽然汉字在日本上层社会风靡,但对普通百姓来说,汉字和汉文太难学了。而后空海和尚从中国留学后回到日本,仿照汉文的草书创制了日本“平假名”。日本政治家吉备真备又以楷书偏旁为原型创造了用于拼写外来语的“片假名”。平假名、片假名的出现大大的拓展了文化的交流空间,日本从而慢慢形成了汉字假名互相混用的独特书写方式。
在《日本的汉字》一书中,作者笹原宏之系统介绍了日本汉字的流变,从字形、字义、汉字的日本解读对比、现代流行用法、印刷设计用字、旧体字使用等多方面,全面的介绍汉字在日本的发展和使用。
笹原宏之试图从中日两国对汉字的使用差别来看两国文化的差异。例如“大丈夫”这个词在日本可不是在表扬你是个纯爷们儿,而是“没问题”的意思,随着语调变化既可以表示肯定,也可以表示对事物的质疑。或许在日本人的理解中,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什么事都没问题,什么事都应付的来。当日本朋友跟你说,他正在勉強,你肯定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以为他在强撑自己做什么。其实,在日语中“勉强”就是“学习”的意思。如此看来,学习似乎是个辛苦的事,在痛苦中让自己强撑下去,有点“头悬梁锥刺股”的感觉。还有“喧哗”这词,本是吵闹、影响他人的意思,如果你在公众场合喧哗的话,打扰到周围人的容易引起口角和冲突,而在日本,这个词简直一步到位,因为日语中“喧哗”就是“打架”的意思,当你听到别人跟你说“喧哗上等”的时候就得小心点了,因为这可不是在说你太吵了,而是“想打架?来啊!”之类挑衅的话了。
这么看,有些汉字在两国虽然表达的名词完全不相同,意思也有些许差别,但也不是天南地北完全不搭,通过理解也是能绕个弯回归这个汉字的本意,这些“同形异义词”也真是藏着颇多趣味值得细细玩味。
1946年,日本政府公布了1850字的《当用汉字音训表》,将法律条款、公用文书和媒体用语纳入了国家规定的汉语使用范围内,1981年日本将以上全部废除改为《常用汉字表》。规定了日本国内汉字的使用标准。
其实在日本我们会发现,日本人对汉字虽在官方十分严谨,但民间用起来也颇为随意。使用汉字有时用简体有时用繁体,还有时会用到一些异体字,似乎什么都有。其实日本本来就对外来的语言文字非常宽容,既随着中国的汉字进行演变也保留着经典汉字填充新意。有些字还兼具着特殊的寓意,比如“铁”字可以被分为“金”和“失”,但是生意人觉得这样写对生意不好,于是便动了个小聪明,把右边的“失”换为“矢”,“矢”是“箭”的意思,取其新意重新组合就是“射中金子”的意思,“财源广进”“一射即中”生意人自然非常满意这样的字义。日本有名的“JR”铁路,之前就曾将公司名改为“JR东日本旅客金矢道株式会社”。不过后来也没有因为改名字而扭亏为盈,最终还是为了方便识别改回了旧字“鐵”字。可见日本汉字的使用不光有官方的智慧在里面,民间各界也广泛参与,诸多演化才形成了今天的样子。
近些年随着两国交流频繁,日本的流行汉字也随着网络传到了中国,比如“宅”“颜值”“萌”“达人”“写真”“料理”等词语在年轻人中非常流行,就好似民国时期“政治”“经济”“瓦斯”“医院”“讲义”等等新词汇涌入中国,给两国在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刺激了发展,也让两国在文化方面多了一层亲近感。
(原标题:陪伴日本人的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