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文化

北京绝活儿小年进社区增年味 年画刻瓷剪纸展示中国元素

2019-01-28 13:57 北京晚报 TF017

今天是农历小年,西城区“非遗”项目北京木版年画的传承人张阔一大早就收拾好了前一天印好的50张年画,朝着金融街赶去。“小年嘛,给社区的居民们送年画,增增年味儿!”不只是张阔,每年春节,北京市的各级非遗传承人都会进入“春节节奏”。无论是年画、刻瓷还是剪纸,春节成为传习展示中国元素的最佳契机。

贴窗花

木版年画

老手艺新内容 年年有不同

给刻好的木版刷上色,铺上熟宣,用马尾做成的趟子在纸背上来回刷几趟,让颜料均匀地着在宣纸上。之后再轻轻揭起,穿着红裙子的小猪佩奇木版年画就刷成了。

“这个样子我早就做好了,有一阵儿太忙了就说不印这个了,没想到最近《啥是佩奇》那个视频火了,我就又把这个版给刻出来了。”

60岁的张阔是西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北京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每年进了腊月,就是他一年中最忙的时候,不断地有社区邀请他去讲述、展示北京的木版年画,每去一处,他都会印上50张送给居民们。“上周四去西城,上周五去密云,昨天去顺义,今天是金融街。”

张阔正在给“群猪拱财”盖上自己的印章

杨梅竹斜街50号工作室里的几案上,正晾着张阔为猪年准备的四款年画:传统灶王爷为其一,酣梦小猪为其二,群猪拱财为其三,这第四款,就是小朋友们最爱的“网红”小猪佩奇。

“年画这东西其实大家都喜欢,到了过年的时候,挂在屋里有节日的气氛。但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东西,灶王爷肯定是老人喜欢多一点儿,因为年轻人没有这种生活经历,生肖年画是大家都喜欢,老人会惦记着孩子是什么生肖,挂一张图个吉利,年轻人会注意自己的生肖或者就是喜欢这种可爱的形状。”张阔介绍,传统北京木版年画的题材以神像和纸祃儿(各行业祖师爷)为主,没有特别大众化的题材,为了让更多人喜欢年画、愿意把年画带回家,他每年都会刻点儿新鲜的版,比如当年的生肖、福字、梅兰竹菊,甚至游戏中的热门人物。

“木版年画的本质是雕版印刷术,我的想法是,把雕版印刷这门古老的手艺留下来,用来印今天的东西。让更多人接受年画,古老的手艺才能得到传承,否则传统的北京年画都是神像纸祃儿,不信神的、不是这一行的,何必买呢?”张阔说,“你看这个群猪拱财,我刻版的时候刻的是三只猪,一家三口,后来有人建议我,现在都鼓励多生,你应该多刻两只小猪上去,我心想你们比我还紧跟时代呢!”

“送画仙人”的生活要一直持续到腊月二十八、二十九,不过这不意味着张阔之后就能闲下来了——春节期间,张阔会在琉璃厂、世纪坛等地的庙会上摆摊儿,当场印制、售卖年画。

而为了让来庙会的市民体验到刷出年画的乐趣,张阔这两年做了一些简单的木版:“传统年画有线版和好几个色版,先用墨版印出轮廓,然后印色版,有几个颜色就得印几遍,比较费时间。但逢年过节的,印单色的又不够喜庆。今年这三个猪年画,各个颜色之间都比较远,一个版上可以一次上几个颜色、一次刷成。”

虽然很忙碌,但张阔乐在其中,他觉得自己是在给大家添年味儿:“很多人说年味儿淡了,我觉得其实就是自己不讲究了,你得自己给自己找乐趣。像年画,它就是一种标志,贴在门上屋里,就知道要过年了。”

五花剪纸

小手艺大讲究 岁岁展新颜

“你看,这种小地方,一定要用剪刀挑,不要用手去揪。剪纸就要有这个讲究,一揪就坏事了。等进社区讲课的时候,一定要给大家说清楚。”在位于顺义区北务镇的展室,张彦捏着剪纸,认真地给女儿张金晖讲解。

张彦和女儿张金晖展示作品团圆猪

张彦是中国五花剪纸第十二代传承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北京砖雕第六代传承人。从明天开始,一直到2月22日,张彦会和女儿一起,走进将台、高碑店、常营、金盏等社区,传习五花剪纸。

张彦出生在工艺世家,他跟父亲学了砖雕,跟母亲又学会了剪纸。“剪纸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现在大家觉得剪纸是门艺术,其实很早以前,剪纸是有实用价值的,融入每一天。”像《木兰辞》中的“对镜贴花黄”,花黄就是用来面部装饰的剪纸。张彦说:“在黄河流域,一到冬天,树叶凋零,窗外就没有多少鲜艳的颜色,所以贴鲜艳的窗花,来调节一下视觉。以前,剪纸的作用非常广泛,过年要贴,办喜事要贴,在窗户上贴,在门上贴,还在点心上贴。平时,妇女们绣花、绣鞋之前,还会用纸剪出图样来,粘在布面、鞋面上,再绣。剪纸是慢慢从实用品变成了现在的艺术品。”

张彦回忆,小时候过年,物质条件匮乏,没有电视、没有春晚、更没有贺岁电影,但是家里年味十足,因为可以参与的事情特别多——剪纸、贴窗花、写对联、贴福字……忙得不亦乐乎。“我记得那时候纸很金贵,我妈妈剪纸剩下的小纸屑都留着,只要能下剪刀,就继续剪。到了正月十五闹元宵、上灯,糊灯笼上,当灯笼花用。”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也能体会到中国年的韵味,从山西回到北京以后,张彦让女儿张金晖从小就学习剪纸。每年春节,也带着女儿剪窗花、糊灯笼。“现在都说过年没年味儿,其实就是什么都是现成的,对联、窗花都是超市买的。过年是什么?对中国人来说,就是家的味道。一家人过除夕,有一起参与的主题活动,才有家的味道。”

和很多北京城里孩子不一样,90后的张金晖,记得春节里有很多“非遗元素”。“我家春节完全按照年俗度过,一直延续到现在。不只是春节,我家元宵节自己做元宵,端午节自己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2014年,西城区启动了“濒危非遗项目”保护计划,开始向全社会招募传承志愿者,张彦和张金晖父女积极参与其中。春节前,张金晖刚刚在CHAO艺术中心做了一场活动,与普通市民分享了五花剪纸艺术,其中还包括外国友人。“其实外国朋友在北京过年,也想融入到年味儿中来,他在街上看见有窗花,才知道有剪纸这门艺术。我跟他讲,其实剪纸有很多寓意,比如明年是猪年,剪纸上有猪和蝙蝠,就寓意‘祝福’。他很开心,不但自己完成了一个小猪剪纸,还和大家一起完成了一幅大的‘团圆猪’剪纸。”

北京刻瓷

方寸间见真章儿 代代有传承

79岁的陈永昌是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北京刻瓷的第三代传承人,西城区第一次招募非遗传承志愿者,刻瓷就是五个项目之一。

黄城根小学的孩子们和刻瓷作品

“过去几年,我们每年几乎都会去西城区的厂甸庙会。老百姓还是很喜欢我们这个艺术形式的,瓷器嘛,很能代表中国。”

随着年事渐高,陈永昌已经很少亲自刻瓷,有时候一年只有一两件作品。“瓷器上的花纹,有的是贴、有的是画,但都是在烧制成熟之前。而刻瓷,是在烧制好的瓷器上刻,方寸之间,施展技艺,很费眼费力,我这个年纪,做一件作品,要论月算了。”

2014年,西城区招募非遗传承志愿者的活动,陈永昌亲自挑选,收了五个志愿者。“刻瓷最早是宫廷里的手艺,皇帝在瓷器上写字作画,可是墨水在瓷器上留不住,就找匠人用刻刀刻下来,这才有了刻瓷,也就是我祖上做的事。后来,刻瓷流传到民间,经过百年传承,现在只剩下我这一脉,我的孩子呢,也会这门手艺,但没法以此为生,我就想着也不必拘泥于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这些老规矩,再拘泥于这些,就真的可能失传了。”

如今,80后的山东姑娘周晓明成为陈永昌唯一还在坚持刻瓷的徒弟,“她能坚持到今天,很不容易”。老人很珍爱这个徒弟,把自己家传的刻刀送给了周晓明,刻刀刀头是当年祖上用刻瓷作品换来的天然碎钻。

陈永昌教周晓明刻瓷

周晓明告诉记者,她出自山东瓷器世家。“山东也有刻瓷,但山东的刻瓷也是北京传过去的。我认识了师父之后,更能体会他们家三代人坚守的不易。”她坦承,单靠刻瓷,很难养活自己,于是兼做订制瓷器反哺刻瓷传承,比如为春节专门设计的一套“小猪拜年茶具”。上周五,周晓明刚刚到上地实验小学进行了一场非遗传习活动,小学老师们亲身体验了在瓷盘上刻画“小猪佩奇”。“传统艺术,不只是要与传统佳节接触,还要更好地与时尚元素碰撞,这样才真正有活力、有生命力。”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孙毅 白歌

流程编辑:TF017

分享到

好莱坞电影硬塞中国元素 中国观众看着非常“尬”

平心而论:中国娃娃为何走俏?坚信中国元素的基因魅力

九位历史文化遗存负责人登台,《国家宝藏》第三季启动

原创戏剧《新西厢》中西结合,重解“中国古代爱情”

上周4部新片票房表现不佳,《金刚川》上映10天票房过7亿

2021北京风景年票正式发行 新年票出游新增4家知名景区

多部纪录片献映,还原70年前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往事

被赞今年最美纪录片!《掬水月在手》讲述叶嘉莹的诗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