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取消评著名商标等政府行为,企业“红榜”靠消费者口碑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局长张茅日前在接受央视采访时透露,对于过去评名牌、评著名商标的政府行为,2019年将一律取消。名牌、著名商标等等称号,往往是消费者选择商品的衡量标准,挂上名牌的往往意味着质量更好、更放心;授予名牌的单位意味着更权威,自然可信任度也更高。一些消费者或许疑惑:好端端的名牌咋就取消了呢?还一律!
网络报道视频截图
名牌评选的初衷是好的,在特定时期也发挥较好的作用,但时至今日,名牌评选以及商家使用过程中暴露出太多问题。一些商家看到了名牌带来的品牌效应,不是把精力用在改进技术、提升产品或服务上,而是动用各种关系、不惜花大价钱进行公关,拿到本不属于自己的名牌称号。还有一些商家拿到名牌称号后,通过所谓品牌授权的方式,让一些一般商品甚至是假冒伪劣商品挂上了名牌的吊牌,而自己也赚得盆满钵满。此外,退出机制的缺失或形同虚设,也导致了名牌“挂上去易摘下来难”的现象,以至于一些企业问题成堆,名牌一样高高举起。这样的名牌,已经沦为商家市场宣传的工具。
于是,常见有名牌称号等身的企业深陷权钱交易以及不可避免的质量丑闻。原广东省中山市工商局商标广告管理科长郑嘉宁,就因在评选驰名商标、著名商标过程中收受多家知名企业贿赂款,被判有期徒刑5年。西安地铁电缆事件的当事方奥凯电缆,竟然在完全不符合“在申请时已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核准注册三年以上”标准的情况下取得省著名商标称号,着实让人费解。名牌之乱,可见一斑。
最重要的问题,是现有的政府主导的评价模式,与各级市场部门要坚持竞争中立的原则相悖。不仅如此,政府授予名牌等称号的方式无异于给企业背书,其结果是,企业一旦出现问题,身为主体却不负责任,反而要由政府来负责任。因三聚氰胺事件被叫停的“免检产品”评选,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所以,叫停评名牌、评著名商标中政府行为,不是退出、不作为,而是政府和市场各就其位。即通过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市场,让市场在所有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都充分发挥作用,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张茅表示,以后一件商品在政府的企业信用公示系统上只有黑榜,只要违规了,就处处受限。
牌子硬不硬,取决于产品和服务好不好,是声名远播还是臭名远扬,在市场中能不能站得住、干得长,消费者会给出最好的答案。正如张茅所说:“企业做得好,消费者的口碑就是你最好的红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