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北京医疗和教育,听听委员声音
市政协委员陈伟建议,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医事服务费收费标准,如对于化验结果正常不需要治疗或者化验结果明确可以确诊的患者,减免全部或者部分重复缴纳的医事服务费,避免出现解读化验检查结果重复收取医师服务费的问题。
姜卫剑委员(中)在会上发言,阎彤 摄
市政协委员刘琦建议,在中小学查体中增加血压测量、快速血糖监测。如果血糖、血压发现异常,请家校联合督促孩子每日运动30分钟,并适当减重,定期监测血糖、血压直至恢复正常;若指标持续异常,可早期治疗以减少相关并发症。
市政协委员姜卫剑建议,通过人文色彩的公益广告让更多人了解急危重症先兆。姜卫剑建议,医疗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相关领域医学专家和传媒专业人士一起研究讨论各种急危重症的先兆情况,提炼成简洁易懂且接地气的公益广告。
市政协委员黄永光建议,全社会共同发力治理“过度输液”。相关部门应该制定法规,要求医院做好自我规范与控制,按照第一责任人的原则起到把关责任,提高内部控制能力。北京市可以借鉴一些地区公布“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清单,确定无需输液治疗的常见病、多发病。
市政协委员马立霜建议,进一步完善北京市的医保体系,提高儿科病种在医保体系中的地位和比例,将新生儿重大畸形病种纳入到北京市大病医保范畴,减轻患儿家属经济负担,进一步提高健康人口出生率。
市政协委员程凯建议,引入生理性远视这一关键指标,建立大数据平台下的视觉发育健康档案,做到适龄学生视觉发育情况动态监测,近视高危学生实时预警。
市政协委员刘岩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学校教室物质环境检测,提高学生课桌椅符合率。学生要保持适宜的用眼距离,即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应大于30厘米,与电脑屏幕的距离大于50厘米,与电视的距离应为电视屏幕对角线长度的4至5倍。
市政协委员姜海琳建议,建立学校健康教育管理机制,把“眼睛”健康放回到整个“身体健康”里去看。学生在校生活的每一分钟都要有相应的用眼健康的行为设计,如教室学习、课间休息、楼内活动、户外运动、阅览室阅读、食堂就餐、升旗仪式、班校会等,在照明设计、设备码放、使用上进行系统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