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漂亮成绩单!16岁少女剑桥面试 这一表现打动招生官
在剑桥大学自然科学专业读大一的女孩袁莹格这几天回到北京过假期,她的时间安排得很紧,非常多的作业在等着她,回家的飞机上都没放下书本。尽管时间安排的很紧,她还是去了曾经的母校——康福国际学校,她最想见到的是校长刘煜炎博士。
“是刘博士和康福把我送进了剑桥。”袁莹格说,接到剑桥的录取通知书时,袁莹格只有16岁,是历年考入剑桥的年龄最小的学生之一。“我小学跳级了,直接进了康福的初中部。”
小学五年级那年的五一假期,袁莹格全家去香山玩,路过康福校区参加了一次大开脑洞的面试。之后,她听从刘校长安排,从五年级直接跳上了初一。妈妈有些忐忑,但也尊重孩子的选择。令妈妈没有想到的是,袁莹格不仅很快追上了缺失的六年级,而且从一个偏爱文艺的女孩子,变成了一个热爱科学,并且一路向科学理想进发的学术控。
“批判性的课堂让我得以在任何时候都以自然的心态去询问老师课内问题,而愉快的师生关系使得我们在课下也保持有益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比较包容的氛围——无论是同学还是老师都以开放的心态去看待每个人的爱好和特长,这让我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开心地学习,好奇地探索,袁莹格渐渐地找到她热爱的方向,并向着她的目标进发,乐此不疲。高中之后,袁莹格常常会放弃中午的休息时间来学习,“但大概我的目标定的比较早,所以也知道努力的目的是什么,学起来也非常开心。”
课余时间,袁莹格在同学中组织起了天文社,和同学们观测天体运动;在建模社,她把数学玩得有滋有味,此外她还参加英国物理奥赛冬令营,自主设计实验。
喜欢阅读、文笔出色的袁莹格还是人们眼中的“文艺小才女”,弹得一手好钢琴,还爱写诗,她的诗文里有肖邦和莎翁,有矢车菊和星辰大海,也有神经元和引力波。在书本的空白处,她会写:请给我一支普通的笔,普通的纸,让我围着正圆,劈裂多边形跳起圆舞曲用矩阵乘法和圆周率,填补空白的世界……
未来的自己会是什么样?袁莹格写道:我未来的理想,就是想用数理的方法去研究人的意识,我感到人类的情感和思想是非常复杂的,所以我想把物理模型用到神经元的组合上,来看是否能够得到预测的结果。
受一直亲自代课的刘校长的影响,袁莹格非常喜欢物理学。“初中时我就定下学习物理的愿望。”中学里众多AP课程也让她广泛涉猎化学、统计、电磁、生物等课程,“我愈加觉得物理学是一切之本,最有意思。”
在校园里,刘校长总是会推荐学生们在去参加一些科研类活动,也是他推荐了袁莹格参与了清华RSI科研项目。这是一个为杰出中国高中生设计的独特暑期科研项目,内容涉及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简称STEM。学生将参加一周RSI麻省理工学院著名校友和清华大学教授执教的大学难度课程,然后由清华大学的顶尖学科导师进行一对一指导,进行为期五周的最前沿和个性化的STEM课题研究并完成课题论文。学生将熟练掌握科学研究中的每一个步骤,从文献检索到原创实验的课题设计、具体操作和数据分析。
这个项目让袁莹格学到了很多。由于跨学科的背景,她被分到了清华药学院。“对于溶质载体的研究,我用到了计算机,数学,化学,物理,微积分,生物的知识,并且深入地思考了生物和物理的关系。在研究的闲余时我阅读了一些以往科学家们对于生物物理的工作,包括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我开始想能否把生物和物理结合起来,或者说,用物理方法彻底地去解决生物问题。”
在项目结束的时候,她给项目组的老师同学留言:迷途漫漫,终有一归。世界的舞台上见。
这样的科研活动在袁莹格的剑桥面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时面试官在听到她的这一经历时顿时来了兴致,马上与她热烈地探讨起了相关学术问题。而袁莹格对前沿学术问题的视野和敏锐及在学校里长期培养和因科研实践带来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也给面试官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和那次录取我的招生官交流得非常愉快,全程他都很兴奋,感觉他对我的科研经历非常感兴趣。”很快袁莹格就收到了剑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如何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
袁莹格没想到打动剑桥面试官的不是漂亮的成绩单,而是在面试时展现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与以往的教育跟侧重知识性的学习不同,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当做了现代教育的重要环节,使之成为培养孩子创新思维的重要一环。科学素养的培养,也让孩子们的视野超越了手中的课本,为孩子们开启了一扇新的未来之门。
中学生走进中科院实验室
在中科院科技人才早期培养项目牛栏山一中学生进中科院实验室项目课题结题答辩会上,来自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中心及国家天文台等负责承接这个课题实践项目的国家院所重点实验室专家,一起出席了这个给中学生准备的答辩会,走上讲台介绍科研内容并回答问题的是牛栏山一中的25位同学,他们以小组形式分别对此次实践探究所取得的小课题研究成绩做汇报与分享。从微生物抗流感病毒领域,到大数据首都食源性疾病探测分析,从国际小行星搜寻研究再到北京地区近十年的风场变化情况模拟,短短时间,同学们就把在中科院实验室里学到的“本领”一一施展。虽然有的数据还需进一步整理,虽然有的结果还要继续完善,但同学们自信,严谨的科学态度,一项项“得来不易”的科研成果,还是深深震撼着在座的每一位专家领导。
走进中科院实验室,学生们在锻炼自己的时间规划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收获是了解了科学研究的真谛,对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跨界学习能力有所领悟。正如中科院京区科协季慧秘书长所说:“进入中科院实验室不同于一般的志愿者活动,充满了巨大的挑战”。而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克服一项项挑战,站上了科研成果展示的舞台。
“你们走进科学院,走进实验室,这也许是你们人生有可能进行科学生涯中很小的一步,也是你们长长的人生当中很小很小的一个片段,但是除了你们进实验室学到的知识,更希望你们所学到的科学精神能够伴随你们一生。”中科院网络中心郭旦怀老师亲切的对同学们说。
顺义区教委副主任张军堂在听取同学们的答辩汇报后,触动很大。他说,很惊讶看到牛栏山一中的同学不仅仅拘泥于高中课本,不拘泥于学科的学养,而进行科学的探索,最终能够站在这里,自信的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这些都得益于牛栏山一中和中科院的各位老师在学生们的心里种下的一颗颗科学的种子。25名参与本次实验课题的同学在科研实践中综合实力得到了提升,科学精神得到了感悟,拥有了持续不断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懂得感恩的态度,这些让人颇为欣慰。
在北京,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有机会参与特色科技活动,各项科技创新大赛和展示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在各项科技创新赛事中获得好成绩的学生更易受到名校的青睐。获得全国优秀科技教师的北京育才学校教师陈宏程说,在青少年时期参加科技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力,成为推动学生迈上更高台阶的强大动力。
科学素养成为新的竞争力
与走进中科院实验室的这些学生不同,全国首届未来太空学者大会吸引来的全国各地小学、初中、高中的57支队伍三百余人,个个收拾太空迷。这个大赛要求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学生分别组队,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去研究、设计,完成“广寒二号”月背基地的设计方案,立方体卫星的科学载荷方案,以及在全封闭的20小时内设计“凌霄一号”太空城方案。
参加比赛的小选手们要为月球背面的月南极附近名为“艾托肯”盆地的“广寒二号”设计出综合舱、生态舱及舱外设施三个部分。“广寒二号”是月球上一座永久性的科研基地,可以为100名科研人员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凭借着对宇宙的兴趣和热情,他们上图书馆、查资料、请教指导老师,历时近2个月做出办公室、厨房、卧室、洗浴室、健身房样样俱全的综合舱,种植粮食、养殖牲畜的生态舱,拥有月球车、火箭发射场和通讯站的舱外设施。
北航实验学校小学部“小小月宫”社团参与了设计月背基地的竞赛。大概是因为和北航的特殊关系,北航实验学校特别重视科技教育,很早就提出以“航空航天”为特色的科技教育方针,全方位打造“星空”课程体系,他们聘请来自北航的“月宫”总设计师刘红教授为科学名师工作室特邀专家,帮助学校建设“小小月宫”项目,现在这个“小小月宫”已完成了基础建设,正在进行设备试运行。
相比之下,高中组比赛更为激烈,此次参加高中组太空城市设计组的代表队分别组成三大公司,每个公司40人,由四、五支来自不同学校的队伍产生。选手们需要在现场进行20小时的极限任务设计,即根据“凌霄一号”太空城市的开发方案征集要求完成设计,并提交方案。在这20个小时的时间内,要对“凌霄一号”的结构与建造过程、运营与基础设施、人居与安全及未来商业开发途径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最终提出设计方案。可以说,太空城市设计组的工程师们这次要完成超高体力难度挑战。
北京101中学高一5班的翟思尧是冠军团队结构组的成员,他说:“当任务下达后,我们结构组首先商议了最为核心的理论问题,提出了多个方案,我们拿各个方案一一论证,最优组合完成了最终的大纲。我们有时争得不可开交,但我们抱有的都是求真的心态。从部长的竞选到答辩的完成,我们都不仅尽心尽力完成自己的工作,还会尽自己的力量帮助队友。通宵的设计与模型制作,从轮流睡觉到集体休息,我们没有一个人掉线。最终收获了我们最想得到的结果。”
参加未来太空学者大会全国总决赛的学生经过大赛的锤炼,各方面素质提到提高,李听雨同学在他的大学申请书中写到了自己参加这一赛事的经历,得到了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青睐。
为青少年在中小学阶段创设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培养其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现在不仅成为当今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了中学生新的竞争优势。正在进行的美国大学招生中,越来越多的招生官愈加看重中国学生的科学素养。擅长数学的学生曹起曈从小是个“语言迷”,最喜欢的就是“寻找人类语言的规律”,他连续在2013年和2014年获得全国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最佳解题奖和一等奖,还代表中国了参加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荣誉提名。这些经历让斯坦福大学的招生官一眼看中,给予了全奖录取。
科研让孩子学会创新思辨
从康福国际学校考入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量化心理学专业,以全A成绩毕业后,张牧之今年又去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体育管理专业读硕士。假期里从美国回到北京,他特地半夜跑去母校。老妈问他为什么,他说就是想去感受一下过去的感觉:“就是夜晚一直亮着一盏灯,那就是校长办公室的灯。”
张牧之的母亲说,“刘煜炎校长每天晚上基本上都两三点睡。孩子也不进去打扰他,只是看看校长的背影,看看那盏灯,实际上是他们心中的一盏明灯,指引他们一生前进的明灯,这就是一个导师榜样的力量。”从剑桥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到康福外国语学校校长,在刘校长手里已经培养出了15名剑桥大学学生。
出生普通家庭的郝泽平一直对灌输式教育不适应,到了刘校长这里郝泽平的“缺点”变成了“优点”,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正是刘校长所提倡的。“教育的重点不是教知识,而是教思维。‘点火’的方式比填鸭的方式更能启迪孩子自己点燃的能力。”刘一直坚信这才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
进了新学校的第二年,郝泽平从刘校长这里拿到了全额奖学金,此后他开启了一路开挂拿奖的模式。本科他在考虑家庭负担的情况下选择了英国杜伦大学数学系,依然是拿奖拿到手软。申请研究生时郝泽平只申请了剑桥和牛津,均获得录取,最终他选择去了剑桥大学最牛的三一学院。
按照郝泽平爸爸原来的规划,儿子最好的出路就是考上国内一本,之后再上个研究生,而世界顶级大学想都没想过。
世界上不缺少天才,缺少的是发现天才的眼睛。在郝泽平身上,刘校长说:“我什么都没做,我只是激发了孩子的潜质。”在郝泽平父亲的眼中,这才是让孩子具有持续加速度和终身竞争力的核心秘钥,只要让孩子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自我负责的态度,发现自己的潜质和爱好,他就会具有学习的加速度和终身竞争力。
在校园里,刘煜炎一直很重视孩子的科学素养培养,他说,做科研做得好,思辨能力比较强大,批判性思考、创新性思考比较强大,孩子所培养的重点就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让他们有批判的思辨能力,这就给孩子们插上了飞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