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勒庞几乎成功预言两次世界大战 罗斯福希特勒都受其影响
法国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群体心理学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的《群体心理研究》一书,可谓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扛鼎之作,自问世以来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一版再版。本书观点鲜明而尖锐,语言流畅明晰,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生动有趣的事例,与理论分析相得益彰,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此前,曾有根据英文版翻译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出版,《群体心理研究》据法文版译出,算是出版上的寻根溯源。
张弘
《群体心理研究》(法)古斯塔夫·勒庞的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古斯塔夫·勒庞(1841—1931)早年学医,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后游历欧洲、北非和亚洲等地,写有多本人类学和考古学著作。1884年开始研究群体心理学,其著作对西奥多·罗斯福、墨索里尼、弗洛伊德、希特勒等不同人物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群体心理研究》是他影响最大的著作。勒庞认为,在群体之中,个体的人性会被群体所湮没,独立的思考能力也会丧失,群体的精神会取代个体的精神。他首次阐明了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研究了群体特征和种族特征的不同之处,指出了群众运动的性质,分析了领袖与群众、民主与独裁的关系,书中的许多观点都20世纪的历史里得到了验证。懂得群体心理学,“就像拥有一道强光,照亮了许多历史现象与经济现象。没有它,那些现象就很难看清”。
在勒庞这里,群体并不是简单的个体聚集而成,它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个体虽然存在种种巨大的差别,却有着相似的本能、喜好和感受,在群体中,正是这些共通点而不是理性驱使个人行动。无论群体由哪些个体构成,无论他们的经历、职业、个性或智力如何,一旦他们成为一个群体,就会盲目跟随情感而丧失理性,其感受、思考和行事方式与作为个体时完全不同。由此,勒庞细致考察了群体的心理特征,讨论了可以影响甚至控制群体的因素,也具体研究了现代社会若干典型的群体形式。《群体心理研究》不但给读者解读人类历史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个“群体时代”。
在本书中,勒庞以预言家般的洞察力,几乎成功描述了此后一百多年间所有震荡世界的重大事件。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和众多的民主革命或群众运动。有人指责勒庞关于群体与领袖的理论,曾被轴心国的希特勒、墨索里尼等法西斯独裁政权所用。但是,同盟国的政治领袖戴高乐、丘吉尔、罗斯福也从中悟到了不少道理。按照马克思·韦伯的划分,希特勒、墨索里尼、丘吉尔、罗斯福都属于魅力型领袖,但是区别明显:希特勒、墨索里尼利用个人魅力煽动本国民众,带领他们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给世界造成了巨大灾难。而丘吉尔、罗斯福却以自己卓越的政治才能,带领英美人民打败了法西斯。就勒庞的研究来说,时至今日,任何个人或者团体,出于任何目的希望了解群体心理和行为模式,本书仍然是重要经典。
勒庞蔑视群体,他斥之为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中的一些句子,让勒庞的观点一览无遗:
群体从来就不曾渴望过真理。在那些明显让他们不快的事实面前,他们掉头就走;如果谬误引诱了他们,他们宁愿把谬误奉为神明。
大多数人,尤其是群体中的人,除非在他们的专业领域内,他们对任何问题都没有清晰而合理的想法。
词汇的力量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只需为那些最让人讨厌的事情精心挑选称呼,就能让群体接受这些事物。
逆来顺受,终吞恶果。对所有枷锁都习以为常,不久就会以自求枷锁告终,并最终丧失全部的自发性、全部的活力。
群体为何会湮没个人,使个人丧失理性?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不止一次发生,苏格拉底被雅典公民投票处死;法国大革命中,一个又一个无辜者在群体“处死他”的高呼声中被送上了断头台;希特勒领导的第三帝国中,许多刽子手都是学历很高的人,大多属普通的德国民众都助纣为虐……在我看来,勒庞所蔑视的群体,可以与阿伦特的“平庸之恶”综合到一起来思考。
1961年,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对纳粹战犯、“犹太问题最终解决方案”重要执行者阿道夫·艾希曼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审判。汉娜·阿伦特作为《纽约客》的特派记者,就这场审判写了五篇报告,后集结成书。《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译林出版社)详细记录了这次引发全球关注的审判的全过程,并结合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提出了“平庸之恶”的概念。恶的化身未必是狂暴的恶魔,也有可能是平凡、敬业、忠诚的小公务员。艾希曼由于没有思想、盲目服从而犯下的罪并不能以“听命行事”或“国家行为”的借口得到赦免。
尽管阿伦特描述的“平庸之恶”发生于希特勒极权统治之下,但是,它与勒庞所描述的群体有一些相同之处:在群情亢奋之下,个人为何会随大流,丧失自己最基本的价值判断和道德伦理底线?在从众心理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变化机制?
在我看来,能够具有坚定意志,能够遵从自己内心而不被外界影响的人,历来不会太多。因为群体的选择会显示出一种巨大的力量和吸引力,跟随意味着不用做出深入的思考和理性的辨析,它满足了人在思想上的懒惰。其次,大多数的个人总是避免自己处于孤立。在群体或一个组织中,跟随群体做出选择和行动,可以让自己与群体融合到一起,进而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满足感。与之相对,如果像陈寅恪那样,无论任何时候,都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立身处世,这需要巨大的内心力量。显然,大多数人并不具有马寅初那样“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然而,正是因为内心坚定,不被群体同化和影响,始终保持理性基本操守,他们才赢得了人们的敬佩。拒绝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既需要知识和智慧的积累,更需要勇气牢牢守住良知,跟随自己的内心。
(原标题:勒庞与群体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