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B站希特勒表情包的“代言人”,他走了,遗作令人泪目
这部上周四上映的电影,阿尔卑斯山风景美如画,主角们的心灵更是纯净如水晶,可以让你在影厅里微笑着流下泪。
影片名叫《海蒂和爷爷》,是一部瑞士德国合拍片。这个中文译名有点误导人,让人以为这是一部讲述祖孙情的电影,其实它的原名就叫Heidi海蒂,没有后面的爷爷,故事也主要是围绕小女孩的成长。
电影改编自瑞士作家约翰娜·斯比丽畅销百年的儿童文学经典《海蒂》。这部小说曾先后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比较著名的有秀兰·邓波儿版《海蒂》。
吉卜力也翻拍成动画,叫《阿尔卑斯山的少女》。
这部最新的版本,据说是小说第13次被改编。
这就是片中的小女孩海蒂。所谓取天地之精华吸日月之灵气,大概就是她这种长相和气质了。什么萌、可爱、漂亮之类的词放在她身上都太俗气,她好像就是老天专门造来用以让我们观照和自省的人间精灵,在她身上集合了各种美好品质,善良、淳朴、好奇、勇敢、率真……
这是海蒂的白胡子爷爷,长了一张慈祥长者标配脸。
然而说出演员名字,估计你会惊掉下巴。就是《帝国的毁灭》里的希特勒饰演者、B站一线鬼畜明星布鲁诺·甘茨。这位瑞士演员逝世,《海蒂和爷爷》也成为他老人家的遗作。
疯狂的战争机器和慈祥的白发爷爷,这就是演员强大的角色塑造能力。
回到故事。海蒂很小就失去了父母,影片一开始,八岁的她被姨妈送到了阿尔卑斯山,投奔住在山上的爷爷。
在村民们眼中,爷爷是个倔强而又古怪的老头,大家都传言他曾经杀过人,对其敬而远之。然而海蒂那双天真无邪的眼睛发现了爷爷深藏在内心的柔情,两人卸下心防,相依为命。
艺绽君一开始以为,电影会花很大篇幅讲述爷孙俩是如何建立亲密关系的,但其实这个过程迅速而流畅。也对,面对这样一个天使一样的孩子,谁会不喜欢呢?而海蒂因流言一开始对爷爷心存的一丝恐惧,也很快在爷爷的解释下烟消云散。
故事到这里好像就结束了,但是,姨妈为了一点报酬,强行把海蒂送到了大城市法兰克福一户有钱人家去陪伴有残疾的小姐。于是,海蒂开启了她的人生第二张地图。
在山里野蛮生长的海蒂,到了城里,一开始有点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闹了好多笑话,比如她不识字,不懂礼仪,甚至连餐具也不会用,还没有穿鞋的习惯。但她的纯真善良,打动了这户人家的小姐姐克拉拉,两人成为了好朋友。
不过,尽管海蒂一天天适应城市的生活,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她仍然会思念阿尔卑斯山和爷爷。
所以,法兰克福还是阿尔卑斯山,好朋友还是爷爷,优渥的生活还是物质匮乏的生活,海蒂要作何选择?
原著小说发生在19世纪,这部电影也是严格按照原著的时代背景来拍,尤其法兰克福的城市街景、室内布置还有人物服装造型都还原得很棒。尽管故事发生的时间已经距离我们非常遥远,但看这部影片并不会有陌生感,更不会感到时代和地域的隔阂。
原因之一,在于海蒂太美好了。她身上闪耀着追求真善美的人性光辉,足以跨越时空打动我们。
她对身边的人都保留最原始的善意,真诚对待所有人。看到好朋友放羊娃皮特的奶奶眼瞎了,牙也掉光了,海蒂在城里时每餐都会悄悄攒下一个小面包,因为那户人家的面包是软的,她想带回来给奶奶吃。
她天真无邪,不虚荣,不贪婪,珍惜身边拥有的一切。其实阿尔卑斯山里的生存环境是很恶劣贫困的,但当她目睹皮特奶奶老年的艰辛后,居然会跟爷爷感慨:我们过得还挺好。
电影借助海蒂这一人物,也表达了对传统与现代的态度。
片中的阿尔卑斯山,明亮纯净,宛如仙境,每一帧都能用来当桌面,生活在其中的海蒂和爷爷,也可以说集中了人类身上最好的品质。而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法兰克福,城市里看不到上,空中全是烟囱排出的烟,克拉拉的家里各种规矩也好像都是对天性的束缚。
如果只看到这一面,影片就陷入一味鼓吹传统、批判现代化的论调中了。
但其实,电影对传统和现代并非执二元对立的态度。阿尔卑斯山所代表的传统,既有淳朴善良的一面,也有封闭落后的一面。村里的孩子见识都比较少,当被老师问及今后想干什么时,给出的答案都是牧羊人、铁匠、农民,只有在城里上过学的海蒂说今后想当讲故事的人。她的回答还遭来同学们的嘲笑。象征现代性的法兰克福也并非只是吵闹的、被污染的,那里有着更发达的经济、文化,每个人对于生活的选择也更多样。
这种对于传统和现代比较客观辩证的态度,在海蒂爷爷和克拉拉奶奶身上达到了统一。两位经过岁月洗礼的长者,在第一次见面时就能跨越阶级、地域的障碍,仿佛故友般默契地交流,可以看做是传统与现代的一种和解。这也许就是这个故事想传达的:环境不是最重要的,处在环境中的人的善意和尊重,才是最珍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