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个记者节来了,28年老记者回忆在北京晚报的峥嵘岁月
11月8日,今天,迎来第19个记者节。
与“教师节”、“护士节”、“医师节”等同样以行业命名的节日不同,这一天,没什么特别的,对于编辑记者来说更是如此,该干嘛还干嘛(如果有点特别的,也是圈内自娱自乐)。甚至连食堂都没什么特别的表示,头天立冬,食堂还有饺子呢。而今天菜谱照旧是每周四那些花样。
说这些不是为了吐槽食堂大师傅,他们更不容易,好歹我们还有个专属的节日,而“厨师节”还一丁点儿影儿都没有呢。
记录美好的回忆
我想说的是,很荣幸,在工作岗位上又迎来一个记者节,蓦然一回首,吓了一大跳,19个记者节都经历了,而且还是在同一家媒体。要知道有些人在记者节诞生之前就离开了这个行业,近些年跳槽的人就更多,而我在北京晚报工作已经整整28年。
1990年8月底,“北京日报新闻培训班”面临分配入社,老师说将会有6个同学被分到北京晚报,其他绝大多数都留在北京日报工作。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秒,我就坚定地认为自己肯定是那六分之一。果然如此,去晚报的6人中,第一个被念到名字的就是我。
为什么这么坚定,可能就是因为我家只订北京晚报吧。
我清楚地记得,到晚报正式开始实习的那天是1990年9月5日,星期三,当时的北京晚报还是8分钱一份。
如果从1990年9月5日算起,迄今,我已经在北京晚报工作了10291天。我们那批6个分在北京晚报的学员一直都很稳定,岗位若干次调整也都没离开北京晚报,直到去年和今年,才有两位离职而去。
我们是在北京晚报复刊10周年之际到晚报工作的。
此后我们经历了晚报的历次改版扩版,
见证了晚报从铅字印刷到激光照排的转变;
经历了2000年1月1起开启的彩印时代;
经历了报价从8分至1块钱的过程;
目睹参与了1990年北京亚运会,2001年中国入世,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重大赛事报道,下一个目标就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
赶上了报纸向融媒体转型;
经历了晚报创刊40周年、50周年、60周年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但愿晚报创刊70年的时候我们还在,迎接第29个记者节。
我们愿意把最美好的光阴的故事书写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