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4小时书店里的夜读人:带着抱枕和大衣 体验新式夜生活
一本书,一杯水,时钟指向深夜12点,在本该进入梦乡的时刻,有这样一群人,却在享受着夜读带来的愉悦和平静。
正在夜读的人们
一年多以来,Page one 北京坊24小时书店、新华书店花市24小时店、香山24小时店、三里屯三联韬奋书店24小时店、中关村创业大街十月时光书店……北京24小时书店悄然增多,在城市多个角落点亮了阅读之灯,给人们的夜生活增加了一种新方式。几天来,本报记者走进24小时书店,记录下了深夜里的那些读书故事。
博士小迟:夜读缓解了白天的焦虑
地点:Page one 时间:晚上22点-凌晨1点半
晚上10点,记者走进位于大栅栏北京坊的Page one 书店,一层中间的区域,十几位读者正在选书、看书。“现在暑假,我晚上经常来,就像上班打卡一样。”一位读者说。
和活跃热闹的挑书者们形成对比的,是一层东侧角落的一排木制长桌。水杯、书包、反扣的图书,几位读者有的戴着耳机,有的边看书边记录,笔尖落在纸上的沙沙声是这个安静的区域内唯一的声音,这些聚精会神的人,就是正在享受夜读的读者。
一位年轻人拿着一本心理学画册坐在椅子上,额头上还有汗珠,显然是刚进书店不久,他一边用纸巾擦汗,一边在目录上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这个点钟对于我这样的夜读人来说,还算早,一般得到11点多,书店里的流动读者才减少,到那会儿才算真正进入状态。”
这位读者姓迟,今年30岁,是一位在读的医学博士,平时白天的工作就是泡在实验室做药理实验。“工作压力特别大,我们这种药理实验,短的一周,长的能做1个多月,每天七八个小时,就是不停的试,成百上千次那是常事,一次又一次失败、重复,实验室里又不能聊天,所以每天从实验室出来,感觉心里憋得慌。”迟博士说,缓解压力,是他选择夜读最主要的原因。
记者注意到,小迟手中拿着的是一本心理学方面的画册,而他正在看的,则是和排解心理压力相关的内容:“我最近一直在看心理学方面的书,想找到一些缓解压力的方法。”除此之外,小迟还喜欢在夜里读一些人物传记、小说:“总而言之就是能读得进去的书,读进去了才能思考,人才能静下来。”
让自己静下来,边读书边思考是小迟选择夜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我住的地方在朝阳区,离这个书店10公里左右,每次都是骑车来,一周至少一次,已经形成习惯。”小迟说,自己来自山东,平时和同事合租,因此在家里根本无法安静地读书:“有一次拿起一本《平凡的世界》,一个多小时才看了四五页,室友回来一开门,手机微信一震动,就被打断了,我一赌气干脆出去跑步。”
时针指向12点,已经读了两个小时的迟博士没有丝毫困意:“夜读的人基本都是夜猫子,读进去了,头脑在思考,也不会犯困。”小迟坦言,自己每次读一个多小时后,才会真正进入状态:“有一次夜里我看杨绛写的《我们仨》,读到最后就像在和作者聊天一样,看到书中关于这一家三口的小事,我的脑海中也会勾勒出一个画面。”
时针走过深夜1点半,已经读了3个多小时的小迟长舒一口气,透过桌前落地的玻璃窗,他望着大栅栏的夜景:“我每次走之前会看一看夜景,让眼睛放松一下,在骑车回家的路上,会想想今天读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小迟坦言,比起酒吧、KTV等夜生活方式,夜读对于睡眠的影响最小,每次回家后,他都能在半个小时之内睡着:“基本不会影响第二天的工作,每次夜读完回家,睡得都很踏实。”
参加夜读会的青年
夜读会 读书读出朋友圈
地点:十月时光 时间:晚上20点-24点
坐落在中关村创业大街上的十月时光书店是一个大学生创业团队运营的24小时书店,周五的晚上8点多,记者走进这家书店,看到9名青年正团团围坐,围绕每个人推荐的书籍展开讨论。
“我是一名青年创客,今天想给大家推荐《人性的弱点》这本书,一个创业者如果能够有足够的耐心倾听员工的诉求,对于创业大有帮助。”正在做分享的年轻人叫王万崇,今年刚刚大学毕业:“创业大街上创客多,大家都是年轻人,通过读书交流能够拓展人脉,还能碰触出思想火花来,说不定以后还能成为合伙人呢。”小王对记者说,平时创业很忙,阅读的时间不多,慢慢地开始尝试夜读:“夜读会的小伙伴们会推荐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还可以分享里面的核心内容,省去了自己找书的时间,提高了阅读效率。”
在当晚参加夜读会的年轻人中,赵子恒本科在读,他告诉记者,自己来参加夜读会的目的主要是锻炼口才和逻辑思维能力:“我从小喜欢读书,喜欢诗词,到现在为止已经写了上百首诗,可总觉得在和朋友分享的时候效果不好,缺乏逻辑。”赵子恒说,前不久,他从网络上看到了高晓松的脱口秀节目,激发了自己的表达欲望:“我想把对于书的理解讲给别人听,让阅读动起来,也想听听其他书友分享他们的阅读感悟,或许我们读过的同一本书,理解却不一样,这样我就能找到新的角度和视角,温故而知新。”
书店的负责人邓钦告诉记者,从今年5月4日起,每周五固定举办青年夜读活动,到现在已经是第9期了:“每期挑选一个主题,各自推荐书籍,分享观点,并就一个问题深入讨论。”
邓钦说,开办夜读会就是为了给年轻创客和附近的高校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我自己特别喜欢读书会这个形式,上学的时候为了参加读书会跑过不少地方,可是几乎都是一个嘉宾在讲,底下人在听,没有参与感。”
“每次夜读会结束后,我都会建一个微信群,让大家在里面互通有无,分享读书心得的同时也扩展朋友圈。”邓钦说。
店员眼里的夜读者:女读者会带着抱枕和大衣
看着夜读者走出店门,正在前台值班的孟佳和宫辰同时起身说:“夜里骑车注意安全,再见。”
孟佳和宫辰是24小时书店的两位女店员,每次夜班,她们都会和每一位夜读结束的读者说再见:“我们的工作就是为读者提供必需的服务和咨询,同时不能打扰读者看书。”孟佳说,夜班的时间是从晚10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在读者享受夜读的过程中,她们全程也要醒着:“我们在上夜班之前都会睡足了,生物钟也会调整,现在基本就是美国时间。”
两位店员介绍,从晚上10点到12点前这段时间,是流动读者离开和夜读者到来的时候:“一般来夜读的都会背着包、拿水杯,有的女读者还会带着抱枕和大衣。”孟佳说,店里每晚的夜读人数在四五人到十几个人之间,等到12点一过,夜读者们大多开始读书,她和宫辰就会包包书皮,查点一下书籍的数目等等:“我们不会主动去问读者需要什么,会打扰人家,读者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来找我们。”孟佳说,尽管夜里的读者数量远远没有白天多,她和宫辰的专注度却丝毫不减:“夜里来前台咨询的读者基本就是要找书,我们需要把他想找的书籍在什么位置,大约多少种都说出来,还需要帮读者找到对应书籍。”
由于page one 二层和三层每晚10点就会关闭,孟佳和宫辰为读者找书的过程,基本上都需要摸黑进行:“有一次一个读者要去外地旅游,我拿着手电上二楼,爬梯子给他找了十几本相关书籍,抱下来的时候差点儿掉一地。”宫辰说。
除了找书,孟佳和宫辰对书店周边的便利店,饭馆和旅店也如数家珍:“有的读者到两三点钟会过来问哪里能买吃的,哪儿的旅馆这会儿可能有房间。”宫辰说,有一次,她在值班的时候遇到了从密云来的一家三口,一位母亲带着女儿和儿子:“她们说来的时候用了两个多小时,打算在这儿看书看到3点多,问我有没有旅馆可以推荐。像这样远路而来的夜读者不在少数,他们大多是慕名而来,所以我们的服务就要更加周到。”
到了凌晨两三点钟,孟佳和宫辰会到夜读区巡视一番,主要是提醒读者看好自己的包和其他物品,遇到正在犯困的读者,还会提醒他们披上大衣:“这个点钟人容易犯困,有的时候包或者其他东西掉地下都不知道,我们会建议他们把包放在前台,帮读者看着。”
两位店员说,通宵夜读的读者通常会在早上5点到7点之间离开,同时,一些去天安门看升旗的游客也会在这个时间段进入书店小憩:“这是我们夜班又一个比较忙的时段,把这些读者送走后也就快下班了。”尽管很辛苦,孟佳和宫辰觉得夜班另有一番滋味:“看着读者专注的样子,我们觉得自己的工作特别有意义。”
观点:未来可以在书店内设置24小时阅读区
夜读现在已逐渐成为人们夜生活的方式之一,对此,西城区文委主任孙劲松表示,24小时书店选址需要因地制宜,为固定人群服务:“比如三里屯的三联韬奋书店和北京坊的page one的目标人群就是在繁华商业街用餐后的年轻人。”孙劲松坦言,在这样繁华的地段,24小时书店可以很好地发挥“闹”中取“静”的效果:“首先是好奇,年轻人在酒吧林立的三里屯看到一个书店,肯定想进去看一看,一来二去就会开始尝试夜读了。”
同样,孙劲松认为花市的24小时新华书店和创业大街的十月时光书店也做到了精准定位:“花市周围都是居民区,人们吃完饭可以走进书店,在夏夜里夜读,创业大街的创客们和周边高校的学生也可以在书店里进行交流。”
孙劲松表示,未来,可以在一些非24小时书店内设置24小时区域或者24小时阅读室:“有需要的读者可以提前打电话预约,根据需求开放这样的阅读空间,既可以满足夜读人群需求,也不会造成资源浪费。”孙劲松说,只要读者们能够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夜读将成为都市夜生活的一种“低碳”方式:“让大都市的人们远离喧嚣,远离工作的压力,通过阅读达到身心放松,对于北京的文化建设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