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总局推出10大举措 让百姓不再发愁“去哪儿健身”
昨天,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2018)》,该书从政府角度反映群众体育的年度做法和成果,全面总结了群众体育工作发生的新变化。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邱汝副司长表示,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去哪儿健身”仍是中国健身民众面临最大的问题。
运动场 孙颖摄
伴随着《报告》的发布,邱汝也介绍了当下中国全民健身的最新情况,一些数据令人鼓舞。比如截至2017年底,我国体育场地已超过195.7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66平方米,全国各市、县、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已经普遍建有体育场地,配有体育健身设施。全国正式登记的体育社会组织数量年均增幅达到10.86%,各级各类体育协会数量大幅增加,全国全民健身站点已达到每万人3个。社会体育指导员超过200万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超过了1.5‰的标准。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近21万人,游泳救生员18.4万人。
然而,成绩不能掩盖问题。邱汝表示,切实解决群众“去哪儿健身”的问题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建设体育强国的基础。虽然国家体育总局等相关机构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去哪儿健身”仍是主要问题。她说:“我国健身设施总量不足,结构欠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资金对健身设施的投入历史欠账较多,总体投入不足;健身设施建设用地得不到有效保障,大型体育场馆免费和低收费开放补助政策需调整,学校体育设施开放率有待提高;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健身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不够等等。由于这样一系列原因,现在老百姓感觉‘去哪儿健身’仍是最突出的难题。”
有问题就需要想办法解决,邱汝表示:“全民健身是全民幸福内容之一,我们未来的工作思路就是充分发挥各级体育总会的作用,把各单项协会组织起来,完善健全工作机制。‘去哪儿健身’涉及到场地,未来大型场馆开放获得国家补贴,要以场馆开放程度、开放率为标准。我们全面加强健身服务,尤其是解决15分钟健身圈问题,解百姓健身场地的燃眉之急。”
邱汝公布了国家体育总局推出的十项举措,重点破解“去哪儿健身”难题。
一是建设一批健身步道。结合森林防火道、防洪设施、城市绿地、美丽乡村等建设项目,规划建设形式多样的群众身边的健身步道。
二是建设一批体育公园。在现有的公园内加入各种体育设施,改造升级为体育公园,新规划建设一批体育公园,设置多项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
三是建设一批社区健身中心。率先在中心社区、中心村建设百姓喜爱、室内室外结合的社区健身中心,再向周边空间逐步推开。原则上,每个社区要建一个社区健身中心,社区健身中心采用全国统一标识系统。
四是建设一批智能健身房。动员市场主体参与,在小区和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建设一批无人值守、方便实用、价格便宜的智能健身房,方便老百姓全天候便利健身。
五是建设一批“双改”体育场馆。改造场馆功能,在现有体育场馆内,增建全民健身设施;改革运营机制,从事业单位管理逐步改成企业运营,激活全民健身的存量资源。
六是建设一批群众体育业余俱乐部,带动群众体育和青少年体育技能普及。
七是建设一批街边镶嵌式的健身点。在街边绿地、城市拆迁改造产生的“金角银边”等,建设嵌入式的健身设施,如笼式足球、笼式篮球等。
八是建设一批商场、旧厂房改造的体育设施,特别是建设室内冰雪运动设施,助力“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
九是建设一批共享健身服务平台。鼓励社会和市场力量,建设一批共享健身服务平台,可提供教练授课、租赁场地、购买装备、开具运动处方等远程服务。
十是建设一批体育运动休闲综合体。利用旧商场、旧厂房、景区、营地、体育小镇、美丽乡村等,打造体育运动休闲综合体,为百姓提供各具特色的全民健身服务消费基地。
邱汝说:“我们要进行城市空间二次利用,比如改造废旧厂房等闲置资源,利用城市‘金边银角’。未来要推动社会力量兴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和参与体育设施运营管理,建立完善全民健身激励机制,力争达到‘自觉、便利、科学、文明’的健身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