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见”微信小程序扫码提建议 东城景山街道三眼井胡同打造文化街区
周一,雨丝细密飘散,东城三眼井胡同,狭长蜿蜒;西巷口耸立着一排大杨树,树下是砌好的小花坛,花坛里海棠花枝叶上雨滴摇摇欲坠;红框绿压条的窗户下用大水罐子养着的小红辣椒已经结果,与花坛边的黄长条凳一起,让小胡同格外鲜亮起来……
“路见小程序”截屏
恍惚中到了诗人笔下的雨巷。迎面走来一位穿着橘黄色雨衣的大爷,正半哈着腰把洼地里的积水扫出来,一路扫到了下水道口,“别让老街坊一脚踩水坑里”。这一口地道的京片子才让记者回神--这儿是景山街道的三眼井胡同,正经儿的皇城根儿。小胡同的这些美景都是从去年开始慢慢改造出来的,而这些改造意见很多都来自于老街坊甚至路人在微信小程序上的提议。
留言地图层层叠叠 走过路过都能发言
“胡同改造的时候,挖出了几个石头墩子,我给社区提意见,希望能把这些老物件保留住,现在它们被放在巷口的小广场,老街坊们、游人走累的时候可以坐一坐,老人们也可以就着它讲讲古。”今年七十岁、在三眼井胡同15号住了一辈子的张健指点着几个石头墩子给记者看,圆柱体的是压谷子、麦穗的碾子、大的长方体应该是搁花盆、摆件的石头摆台,正方形中间挖出了一个空圆柱出来的是柱石……“本来都要扔了的,社区听了我们的意见保留下来,也让孩子们知道咱以前怎么过日子的。”
张健他们用来提意见的小程序就是景山街道今年刚刚引进的微信小程序“路见”。生成了专属景山街道的二维码后,街道工作人员给它起了一个更接地气的名字“缘来景山生活美”。扫码进入程序后,里面有自行车停放、公共厕所、超市菜店、胡同地面、夜间照明、健身设施等若干方面的提案类别可以选择,也可以选择“自定义”类别,写建议时,小程序上可以直接弹出建议人所在的位置,因为每个提案都在地图中有位置标注,所以一打开这个小程序,几乎看不到景山街道的胡同图,取代它的是层层叠叠的提案标志。
“这个方式特别有用,能让我们后期工作更加精确。比如,有一个建议人提出他经过的那个地方的路灯不亮,我们根据位置,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小程序运行了三个多月,收到了1200多条建议,有700多人参与提议,我们听取了很多意见,并及时沟通反馈。”景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芦微觉得这个小程序在征集居民意见时,发挥了很大作用。“我们在留言里也能看到,很多建议都是年轻人帮着住在我们这里的老年居民提的。而且,只要扫码,任何一个经过我们街道的人,都可以给我们提改进意见,这种督促和监督基本是24小时无死角。”
选巷花改长凳 家门口的事儿咱说了算
社区工作者创建各种渠道征集居民意见,三眼井胡同的居民们也日渐热情地参与到胡同的建设和改造中。在景山街道的规划中,三眼井胡同要摒弃一切商业活动,打造出真正安静、宜居的历史文化街区。
建设方在胡同中的空地修建了几个小花坛。最初,花坛的下半部分都是灰砖砌成,台面则是灰砖镶嵌的大理石。砌好之后的半个月时间里,不断有居民提建议,“胡同里缺少给游客歇脚、给居民乘凉的座椅”“石面太凉,还容易脏,没法久坐”……根据居民反馈的意见,社区决定改变原来的设计,把大理石台面重新起出来,换成了长条的木头座椅,为了风格统一、美观,设计方还重新设计了花坛形状,把之前的灰砖堆砌改成了灰瓦叠拼,让整个花坛外形更有京味儿。
而花坛里面种什么,更是引发了胡同居民的大讨论。月季、萱草、牡丹……大家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最后海棠拔了头筹,获得了三分之二居民的赞成,“海棠好养,花期还长。”家住三眼井胡同25号院的刘钰喜滋滋地告诉记者,他们院里都没有地方养花种草,胡同里的绿化让她们格外兴奋,“整个胡同就是我们的后花园,出院门就能看景儿!”
这种“家门口的事儿咱们说了算”的建设历程也让居民们更加热爱自己居住的胡同。很多居民认养了胡同里的花草,定时给浇水除虫,墙边的空地里,居民们给种上了向日葵,给胡同添了一抹金黄,而胡同改造留下的枯树树根,居民们也不舍得扔,跟社区商量着把树根起出来刷上清油,放在胡同宽处当桌子,社区工作者又给配上了两个石凳,角落里就诞生了一个古色古香的小茶室……
改造后的胡同
线上线下随时参与 共同讨论集体决策
居民们的这些建议,当然不仅仅是通过小程序提交的,社区工作者们在日常也通过入户家访、座谈会等方式,征集居民建议。考虑到胡同里还有109名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景山街道还在小巷东口把通过疏解整治腾退出来的社区活动室改造成了“景山街道公众参与提案屋”,开展征集“景山小提案”的有奖活动,“小程序上提意见还得打字,好多老年人虽然会扫码应用,但是觉得说得不痛快,所以我们专门开辟了这个小屋,有志愿者每天值班,也给居民们提供一个更畅所欲言的线下平台。这样,我们就有了线上线下联动,更能广泛征求意见。”
“提案屋”大约六七平方米,四面墙上满满当当地贴着景山街道地图、胡同改造优化图、改造意见征集汇总图表、胡同小景观设计图……房门边的桌子上平摊着的正是 “缘来景山公共参与提案簿”,里面详细记录着居民们关于公厕蹲位安上挡门、胡同附近规范停车位等意见。
“胡同里有一个大院,原来修好的院门带有两级矮台阶,后来院里的居民找过来,反映说有几位老人进出不方便。我们在一周之内就把台阶改造成了坡道。” 芦微对提案簿中的内容了然于胸,“所有的意见我们都会进行归类和实时查看,居民们的想法都是我们未来‘景山织布+’行动的依据。”
芦微提到的“景山织布+”行动就是景山街道对于三眼井胡同和附近沙滩后街、沙滩北街三条主要胡同以及周边十几条枝杈胡同的整体布局。沙滩后街定位为商业街区,保留居民必需的生活门店,新建了综合便民服务体,涵盖了超市、药店、修车、修鞋等功能;三眼井胡同定位于民居胡同,不发展任何商业。“主要外立面改造和架空线梳理工作,目前已经基本完成。我们还在研究胡同单行道的交通路线,如果规划成功,在部分路段可以实现单侧停车,缓解停车问题。”针对刘钰反映的胡同居民停车困难,芦微详细介绍了今后的工作方向。
在三眼井胡同的西口,大杨树的东侧,专门留下的石头墩子加上后期制作的墙画和休闲长凳,构成了三眼井胡同的议事场地。“小巷管家”会定期组织居民在这里讨论胡同建设方案、规划。三眼井胡同口和胡同中间墙上喷上二维码,游客扫码就能看到胡同名称的历史由来、名人故居、历史轶事,这个创意就是在讨论中诞生的。
“我们还会跟‘路见’小程序的开发方联系,争取在小程序中增加论坛、胡同历史介绍、后台大数据分析等内容,在线上也能实现共同讨论、集体决策。”芦微对景山地区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咱们在线上增加语音、视频、照片等内容,线下则把胡同建设好,把我们景山地区打造成一个胡同里民居生活的实体博物馆,让居民们享受胡同生活,我们也完成历史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