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国家图书馆里的甲骨守护者 让古人与今人“对话”

2018-03-21 10:15 北京晚报 admin

2018年3月21日讯,在国家图书馆地库里,存放着35651片甲骨。它们来自商晚期都城遗址殷墟,用汉字形成伊始的朴素形态,静静述说着3000多年前的故事。在国图古籍馆金石拓片组简朴而极有书卷气的办公室里,赵爱学和胡辉平两位工作人员十余年如一日,一直守护、探索着这些甲骨,默默倾听着它们的故事。

胡辉平

国图全部甲骨藏品将出版

此前,学界研究甲骨文的基础资料一直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成的《甲骨文合集》。在这部集成性资料汇编中,共收录了甲骨41956片,材料可以说是比较丰富。为配合《甲骨文合集》的编纂,国图当时提供了馆藏甲骨拓本供编纂参考,在《甲骨文合集》及后来编成的《甲骨文合集补编》中收录的国图藏甲骨约1.5万片。“不过,所收录的甲骨多是经过挑选的,如字多、片大、内容较为重要的,更多的小片甲骨没有入选。”

目前,随着甲骨研究尤其是缀合研究的逐渐深入,对小片甲骨的价值也有了新的认识,学界渐渐不满足于这些经过甄选的内容,于是对甲骨收藏单位整体公布藏品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了回应这些呼声,作为世界上藏量最大的甲骨收藏机构,国图决定加快整理速度,将全部馆藏甲骨整理后集结成一部《国家图书馆藏甲骨全集》,近一两年内分批出版。

事实上,国图对馆藏甲骨的整理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始了。古史和古文字学家刘节、甲骨学家曾毅公先后对馆藏甲骨进行了研究。1958年,国家图书馆(当时叫北京图书馆)接收了文化部拨交的大批甲骨。为了整理这些甲骨,还专门调来了故宫的传拓专家张广泉,开始系统传拓馆藏甲骨。经过几代传承,在2005年左右,传承人贾双喜带领几位徒弟完成了馆藏所有甲骨的传拓。

2003年入职的胡辉平赶上了这项工作的“尾巴”,有机会学习了甲骨传拓技艺。“甲骨的传拓和石碑等文物的传拓不同,由于甲骨材质极脆,上面的字迹非常纤细,所以传拓过程中需要非常小心,传拓工具也是精巧的‘袖珍版’。”她告诉记者,跟一般石刻用鬃刷、打刷、锤子等工具传拓不同,制作甲骨拓片的刷子只有牙刷大小,“刷子都是使用头发制作的。”为了防止传拓过程中文物被打碎,下面还要用油泥做支撑,技术要求非常高。

完成了传拓工作以后,国图的工作人员就开始对甲骨收藏进行初编工作:释文、分期分类整理和核对,目前已整理了近30000片。“首先对着拓本将甲骨上的内容记录下来,然后再去库房对着实物核对一遍。”据介绍,由于甲骨材质和保存状况的原因,在对照实物核实的过程中,偶尔会发现一些传拓遗漏或由于拓片不清晰而造成的误识。“读拓片认为是个‘戊’字,核对甲骨实物后发现是个‘我’字,这样的情况偶有发生,这当然会改变整个甲骨卜辞的内容。”胡辉平说。

高清照片让研究者如见实物

在这部将要编成的《国家图书馆藏甲骨全集》中,除了以往学界惯用的甲骨拓片和释文以外,还将全面展示甲骨文物的正面、背面、侧面高清照片。“如果能利用现在的摄影技术和出版技术,在不影响文物保存保护的情况下,让人人都有机会看到它,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

为甲骨收藏拍照,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甲骨传拓的传承人袁玉红现在负责甲骨拍照监护,“最开始,我们对此也没有概念,以为会很简单。开始拍才发现,由于甲骨独特的形制和纤细的刻划,在角度、光线‘不讲究’的情况下,有时会一个字也拍不出来。为了把上面的字迹凸显出来,必须不断找角度、找光线,要达到预想的效果很难。”

在专业的摄影和监护的老师完成拍照工作之后,赵爱学会将照片全部“质检”一遍,发现不理想的就进行补拍,“在《全集》出版之前还会细校一遍,保证甲骨照片、拓片和释文完全对应。”

也是由于出版项目的签订,赵爱学和胡辉平的工作负荷也日益加重。“最初工作时,老师给我定下的任务是每天完成15片甲骨的整编工作,当时我每天会完成20片到30片。在出版项目签订后,我和同事赵爱学每人每天都要完成60片左右甲骨的整理工作,伏案工作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走进库房与古人“近在咫尺”

赵爱学

赵爱学介绍,国图收藏的35000多片甲骨中,新中国成立之前搜购了3000片左右,其余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拨交的。1934年,收藏家何遂将所藏125片甲骨捐赠北平图书馆,成为国图收藏甲骨的开端。后来在1959年7月,为响应中国历史博物馆新馆建成及建国十周年展览,这批甲骨拨交给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在已不在国图了。1945年到1946年,先后购入了罗振玉旧藏甲骨461片、胡厚宣搜集甲骨1985片。当时,还在一些古董店或其他私人藏家手中购入过甲骨。1950年,文化部拨交了张仁蠡旧藏甲骨291片。1958年8月,文化部拨交了多批甲骨,其中包括刘体智旧藏甲骨28447片,占国图现藏甲骨数量的80%,著名的“四方风甲骨”、“商代世系甲骨”就在其中。此外,拨交的还有张珩旧藏32片、罗伯昭旧藏400片、孟定生旧藏380片、郭若愚旧藏440片等,以及黄锦雯捐献的222片、梁及时出让的62片。

虽然两个人完成卷帙浩繁的35000多片甲骨的整理工作,听上去十分繁重,但他们总能在其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在甲骨的流传方面,赵爱学就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国图收藏的刘体智旧藏甲骨,许多曾是罗振玉旧藏,经古董商转手到了刘体智手中。其中有个别甲骨对照罗振玉旧藏甲骨的旧著录,它们当时还是完整的,但到刘体智手里,往往缺失含有“殼”字的部分,这种情况已发现了六七例。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上世纪30年代初,甲骨学家董作宾发现了甲骨上占卜者,也就是“贞人”的存在,震动了学界。而这缺失的“殼”字,全部都是有名的“贞人”——“殼”。“这大概是因为,当时的古董商已了解到‘殼’是一个重要的字,所以将一片掰成两片。一片上字多,一片上面有重要的‘殼’字,因此能卖出两份价钱,这是古董商唯利是图的表现,”赵爱学推测。“这或许还可以推测出古董商卖给刘体智甲骨的大致时间,而等全部馆藏甲骨整理完成后,相信这些被人为掰开的有了不同藏号的甲骨片,会再次‘复原’为一片。”

“现在的工作正是我们的兴趣和专业所在,完全不会觉得枯燥。”胡辉平直言,感觉自己掉进了“宝藏坑”,“每次进入库房,都是抱着一种虔诚的心态。看着3000多年前的文物近在眼前,神圣感油然而生。尤其是甲骨上刻下的文字仍刀笔可见,感觉与古人‘近在咫尺’,甚至可以‘脑补’许多占卜的场景和细节。”

甲骨“上网”引领学界研究

“我们也在关注甲骨的保管情况,不断与海内外各甲骨收藏单位加强交流,跟踪文博界最新的研究成果,打算进一步改善甲骨藏品的装具。”

赵爱学介绍,1990年至今,国图保存甲骨的库房实现了恒温恒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已不存在霉变、虫害的可能性。不过,就甲骨装具而言,目前国图基本上仍沿用旧藏家的装具,比如刘体智旧藏甲骨的装具是150个统一规格的红木盒,罗振玉旧藏甲骨放在两个小木柜的32个抽屉中。“我们希望在最大限度保存旧藏家特色装具的基础上,改善馆藏甲骨装具,并在将来技术成熟时,试着撤去部分甲骨背面用以固定的木托、石膏托、油泥托以及纱布、纸等。像著名的‘四方风甲骨’背面就有木托固定,学术界曾想核实其背面是否有钻凿存在,以确定其刻辞是否与占卜有关。由于不敢轻易拆掉木托,也就无从观察核实。”据介绍,近年来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经费支持下,国图馆藏部分珍贵文献装具已得到改善,相信不久的将来,甲骨装具也能焕然一新。

另外,除了出版《国家图书馆藏甲骨全集》以外,为了更好地揭示馆藏甲骨,让读者更方便地获取书目数据和影像数据,国图也在通过互联网以数字影像的形式发布馆藏甲骨。在国图官方网站的“甲骨世界” 资源库中,国图定期发布馆藏甲骨实物与甲骨拓片资源。每片甲骨的说明文字包括了馆藏号、贞人、分期、出土地、原骨尺寸、卜辞内容类别、拓片尺寸、缀合情况、著录情况、释文等内容。“过去我们每年发布500号甲骨,最近两年每年都是发布1000号,从数量上来说,35000多片甲骨,已经提交至10800号。”

“国图的甲骨收藏作为‘社会公器’为研究者提供一手资料。每当我们有新的甲骨内容在网站上公布,学界立刻就会关注,并有新的成果跟上。”赵爱学介绍,截至目前,国图仍是比较少见的通过互联网发布馆藏甲骨资源的收藏单位,将来《国家图书馆藏甲骨全集》纸质书陆续出版后,国图馆藏甲骨“上网”的速度也将加快。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孙乐琪

分享到

国家图书馆5月12日恢复开放,实行预约限流

国家图书馆110岁了,从广化寺到白石桥,你去过几个馆址?

越地历史文脉展今天开幕 72种传世珍本讲述绍兴文化史

11位艺术名家手稿亮相国图 包括86版《西游记》剧本手稿等

迎110周年馆庆 ,国家图书馆将举办古籍大展

城管系列图书入藏国家图书馆 城管文化将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弘扬

北京紫竹院公园举办诗词游园活动:可体验飞花令、投壶等传统项目

2000亿条微博被国家图书馆保存 网友留言致后人:别学考古

“世界读书日”国图将开展系列活动 文津图书奖也将于当日揭晓

国图启动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项目 构建互联网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国庆假期国家图书馆累计接待读者超11万 单日最高超2.2万

北京国图将展出《永乐大典》原件 辅以全息投影、立体场景还原等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