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专栏私货

北京医院:中南海“定点医院”往事

2018-03-13 16:43 芝麻匠通讯社 TF003

看病就医,是每个人都免不了的经历。到医保定点医院就诊,也是常见的事儿。可是,在东单大华路1号,却座落着一家不同寻常的医院,北京医院。

北京医院 京报网 张宁/摄

这所看上去其貌不扬的医院,在公费医疗时期,曾有过一个特殊的身份—— “中南海定点医院”。

北京医院诞生记

北京医院的前身,是1905年德国政府用部分“庚子赔款”,在外国使馆聚集的东交民巷所建立的德国医院。

1905年 德国医院正门 资料片截图

1945年二战结束后,北平市卫生局接管了德国医院,并更名为“市立北平医院”。当时仍有20多名德籍医护人员被留用,但不久便相继回国。

1949年,这所医院随着北京地名的变更,改名“北京医院”。不久便承担起了中央首长的医疗保健工作。

1964年9月1日 北京医院 北京日报图

京城里有名的大医院很多,为何独独北京医院中选?

曾任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副馆长夏佑新在《党史天地》 撰文回忆:

建国伊始,百废待兴,尚不可能为每一位首长都配备专职的保健医生,中南海的中央门诊部,就理所当然地承担起全部医疗保健工作,几位首长“共用”一个保健医生是常有的事儿。

除了朱德因年纪较大,又患糖尿病多年,时常需要医护人员照料外,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当时的健康状况极佳,很少生病,因此中南海里,几位仅有的专职保健医生还算应付自如。

1956年,五一劳动节,自左至右:周恩来、朱德、毛泽东、刘少奇。新华社图

随着国力增强,医疗队伍不断扩大,中南海里先是设立了保健科,后又升格为保健局。然而,这些部门都只能应付一般性的医疗保健,倘若遇到重大病情,还要向北京的大医院求援。出于安全考虑,挑选一家医院作为“中南海定点医院”便提上了日程。

当时京城里有名的大医院很多,但地处东交民巷的北京医院离中南海较近。于是,它便承担起了这个特殊而重大的使命。

“机字151号”诊疗证

成为中南海定点医院后,出于安全考虑,北京医院不再接诊普通患者。

直到60年代初,毛主席批评北京医院“医生比病人还多”,是“老爷医院”,要求北京医院面向人民群众。1964年起,北京医院才正式对社会开放。

1980年11月2日 北京医院医务工作者正在手术 北京日报 王振民/摄

为了防止“凭关系”、“走后门”等特殊化现象,北京医院决定为所有就医者配发统一的诊疗证,规定:无论职位高低、关系亲疏,一律凭“北京医院诊疗证”就医。

接到办证通知后,中共中央办公厅立刻造具花名册,为中南海所有求医人员申办了证件。然而,当许多人都拿到了一本棕色硬皮封面的诊疗证后,经办部门才发现里头少了毛主席的那本。

原来,具体经办人员认为毛主席是领袖,不需要“凭证看病”。但大凡对毛主席的脾气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他平生最不满的就是下级变着法子使他享受“特殊化”。

有关部门赶紧采取补救措施,为毛主席补办了一个诊疗证。

毛泽东用过的北京医院诊疗证,证上标明了:编号“机字151号”,机关“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姓名“毛泽东”,职别“主席”。

由于证件是补办的,所以不能像平时那样“名正言顺”地排在成百上千证件之首,而是有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编号,“机字第151号”。当然,毛主席对此是不会介意的,他终生都没有发现这个诊疗证上的“小秘密”。

虽然毛泽东享有公费医疗待遇,但他很少生病,诊疗证也派不上什么用场,反而是家里几个年幼的孩子不时地闹个毛病,却无法到北京医院作公费医疗。

为了方便,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偷偷走了后门,带他的两个女儿到北京医院就医,还在公费中做了报销。毛主席知道后很生气,因为在他看来,他的孩子不是国家工作人员,就不能享受这个待遇。

于是,在他的坚决要求下,女儿们的医疗费做了退赔。

从此,毛主席的其他亲属上北京医院求医,费用都从他的工资中开支,谁也不敢给毛主席“搞特殊”。

与邓小平同车阅兵

建国以来,许多重要领导人的专职保健医生都来自北京医院,如毛主席的保健医生王鹤滨、周总理的保健医生张佐良等。

如今,在北京医院的院史馆中,还有一张邓小平国庆35周年阅兵巡礼的珍贵照片。

在巡礼轿车的后座,有一位身着军装、神情严肃的人,他就是当年邓小平的保健医生,北京医院的名誉院长吴蔚然。

2004年12月17日,北京医院名誉院长吴蔚然率领专家团队开展大型义诊。他身后是1984年国庆与邓小平同车阅兵的照片。北晚新视觉图

吴院长另一个不为人知的身份,就是我国泌尿外科奠基人、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的弟弟。

在周恩来总理最后的日子里,吴氏两兄弟作为中国最好的外科专家之一,同在总理治疗小组,一直陪在总理病床边,直到总理逝世。

1976 年1月10日,周总理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医院举行,周总理安卧在鲜花丛中,身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周围被长青松柏环绕。新华社图

正是有了这些渊源,以及长期承担中央领导及高干医疗保健任务,老年医学成为北京医院实至名归的金字招牌。

据北京医院门诊部办公室王娜回忆:

“在保健医疗部的病房里,我们护理的患者平均住院年龄91岁……全年特护的天数超过7000余天,时间最长者达五年多。”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北京医院接待的患者数量越来越多,扩建迫在眉睫。

1991年,建设中的北京医院新楼工地。 北晚新视觉 鲍道微/摄

新楼包括病房楼、门诊楼、急诊楼、综合楼,总建筑面积达65万平方米。

虽依然承担着干部医疗的重要工作,但扩建后的北京医院,也能为更多的普通患者提供服务。

如今,北京医院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干部医院”。

但不变的是,它或许是京城里最富传奇色彩的医院……

参考资料:

[1] 夏佑新:《毛泽东与北京医院》,《党史天地》,2000年第10期。

[2]杨建京:《北京医院建设纪实》,《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09年第2期。

豆沙饼

来源:芝麻匠通讯社

分享到

国家图书馆110岁了,从广化寺到白石桥,你去过几个馆址?

龙虎护都城,现在北京地名还能看出端倪,这“龙”“虎”都在哪儿?

刘伯温建了八臂哪吒城?这位老北京为什么不同意

取暖季到了,回忆老北京摇煤球、捅炉子的日子,有张图看了让人想哭

不仅是中轴线,《天衢丹阙》还是一幅老北京的《清明上河图》

喜报!40年来北京首现,少雨年份地下水位不降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