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村支书黄大发36年修10公里水渠 被村民称“当代愚公”
读者朋友还记得去年11月新闻联播,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出席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代表时那温暖的镜头吧--当看到站在代表们中间的两位全国道德模范代表年事已高,习近平握住他们的手,请他们坐到自己身旁。一位是93岁的黄旭华、另一位就是82岁的黄大发。
作者:何建明
今年3月1日晚,央视“2017年度人物颁奖盛典”,83岁的乡村支部书记黄大发荣膺感动2017年度人物。
黄大发带领村民奋斗了36年,劈山引水修建了一条总长近10公里,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悬崖的“生命渠”,给村民带来了幸福,被称为“当代愚公”。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先生,去年采访黄大发并出版长篇报告文学《山神》,今天,本报特邀他讲述冒险攀岩走天渠的经历以及他眼里这位平民英雄的感人故事。
今年83”人物36年时间带领村民凿出一条几十里长的“天渠”,从下决心干这件事起,他便注定了早晚会成为历史和时代的英雄;其二,能几十年如一日地诚心诚意、坚定不移、初心不改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早晚也会被自己的人民奉为心目中的“神”。黄大发就是属于这样的一个人。
手拉手带我走“天渠”
作者采访黄大发老人
去年8月,我到贵族遵义市的一个少数民族山区采访,听说有个村支书用了36年时间,带领村民在海拔千米的悬崖峭壁上凿了一条凿出一条很是好奇,于是便在当地干部引领下进了大山。这一进山,真才体会到了什么叫大山:从有柏油马路下到通往黄大发所在村的水泥路端头算起,我们一共转了200多个盘山拐道。当时我的头是晕的。足有9400米几十分钟后,才算是缓过劲儿来,而这仅仅是开始。
当我见到这位身高不足一米六,年岁已至82的老人时,怎么也不会相信就是这么一个平平常常的“小老头”,竟然有如此硬的骨头和骨气,他差不多就是仅靠瘦弱的肩膀、一双手和一身胆气,硬是在千米高的悬壁上凿出了一条水渠,让清泉流进了小山村,实现了他让村民们吃上“白米饭”、男人们不再打光棍的夙愿!
对我的到来,黄大发老人十分欣喜。他当即拉着我的手朝山上跑--去看他的“杰作”。当时下着细雨,山路十分崎岖、陡峭、湿滑。我们一手撑伞,一手拿着竹竿防摔。黄大发老人一直在相距我三五米前的石渠沿上带路,边走边一次次地放慢脚步回头鼓励着我。脚下高悬于绝壁上的路被当地人称为里长而走这条“天渠”需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紧贴我身子的左侧,即是嶙峋的山体,岩石凹凸不平,令你时时躲闪不及,一个不小心就会撞到脑袋。右边则是万丈深渊,雨雾中更显幽深无底。
走在前头的黄大发,时不时地回头或者停下步子来拉我的手。但一时可以,两回、三回也可以,数公里、数小时让一位八十几岁的老人这么拉着,我觉得实在过意不去。然而令我窘迫的是:这悬崖上的水渠茬子才二十厘米左右宽,黄大发老人可以在上面稳健行走,甚至可以用“健步如飞”来形容。我哪行嘛,近一米八的个头,瘦溜溜的,每走一步,左右摇晃,仿佛随时会被一阵山风刮倒在几百米深的山崖底下……所以只得斜倚着身体左侧的山体小心翼翼地碎步而行。瞄一眼身子另一侧的万丈深渊,心底时时发毛。黄大发老人一再叮嘱我,身子得往左边倾斜一点儿。也就是说,有意将身子的重心贴向山体。是的,我宁可选择撞在山体上头破血流,也不愿去尝试身子滚下万丈悬崖的后果。
就这样继续几百米、几百米地往前走。到后来我真的恐惧和想退缩。但我又知道“天渠”最惊险的地方还没有到。当看着我越走越慢、面露惧怕神情时,黄大发老人回过头,走到距我五六米处,止步看着我,一语不发。那坚毅的目光,紧盯着我,显然是让我自己选择。那一瞬间,我心灵一震:原来这位性格很犟的老人,他是多么希望我能多看看他的水渠,看完他的“杰作”。而且那一瞬间,我也从他的目光中读懂了一件事:那水渠是这位大山里的老人的全部成就、值得一生夸耀的伟业!
走吧。再往前走!多看一点水渠,就能多了解一下老书记当年的艰苦奋斗精神……这么想着,我也就抱着“豁出去了”的心态,重新迈开了步子。我立即看到黄大发老人的脸上顿时露出一丝微笑。他随即也把手伸出来,拉着我--我们就这样继续前行。
不曾想到,我们这一拉手,后来的几天采访中,黄大发只要见到我,就每每拉着我的手,始终不放开--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与一位被采访者有了体温上的长时间接触。可以说,这一握手,把我们两个原来完全陌生的人的情感与心灵完全交融在了一起。
第二天、第三天,我又跟着黄大发老人及村上农民探访了“天渠”的水源地和一段荒废的隧道,谁知这个地方比第一天走的还要险峻,令我今日想来仍心有余悸。但,正是这三次“舍命现场采访”,让我完全走入黄大发的生活,了解了黄大发当年开凿的历史以及走进了黄大发为什么成为“神”的心灵世界。
他到底“神”在何处
黄大发在“感动中国人物”现场
黄大发这一生中最荣耀的事莫过于去年11月17日,在参加全国道德模范表彰大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给他让座的那一刻。这个温馨和温暖的镜头在“新闻联播”播出后,黄大发这普通的“小老头儿”一下被全国人民所认识。那他到底做了什么事?又“神”在哪儿呢?我三次舍命实地采访和几天来跟他“手拉着手”的目的就是为了弄清这些问题。
黄大发确实太神了!你能想象得出一个穷得只能啃土豆和苞谷米的大山沟沟里,他这么个小小村支书,为了让村民们吃上一碗白米饭、男人们不再成堆成堆的打光棍,竟然发誓要从几十里外的地方引水进村,有了开山凿渠的做法。最初一次是从他当村支书初的1962年开始。那个时候是中国最穷困和艰难的年份,他黄大发真的有点异想天开,在没有任何外力的支持下,竟然带领200多位村民上山挖渠,而且一挖就是13年,一挖挖了20多里长……
无法想象!但黄大发他们就是这么过来的。
那是我采访的第二天,也就是他带我去看水源地的那一次。其中一段三华里左右的渠道简直就是“绝境”。那一天我是准备“牺牲”的,因为即使黄大发派了他的几个村民前后想帮我也不行--那渠壁许多地方窄到根本不可能人与人手拉手的前行,我们仅仅只能靠脚底的那一点支撑,横着脚板一点一点移动着往前走。最终花了近一个多小时才走完了这条险境。在水源地旁,黄大发和几位七八十岁老伙计们”指着一个半露的山洞告诉我:当年他们就是睡在这洞内开始了最初半年的挖渠战斗。
“那开头几十天筑坝时,我们十几个人像一窝猪崽似的,全都宿在山洞里。冷啊,外面飘着雪,被子底下是一层草……冷的时候常半夜冻醒过来。那个时候本来就穷,饿肚子干活是常有的事。几十天下来,他就成了一个小老头。”黄大发的“神”。发小”、八十岁的黄大明一边抽着烟、一边指着那阴气阵阵的山洞这样对我说。
“他想的是让我们的孩子吃上白米饭,能有个媳妇,能闻得到女人味,我们谁不信他?”村民们还是这么说。
“没有技术,不懂知识,靠三根笔杆当标尺,结果白费了13年的苦力……我觉得自己是对村民们犯了大罪!”说起开山挖渠的前一段岁月的结局,大有不堪回首之叹。一提起那一段往事,我山神”顿时两眼闪着泪花,因为我知道,他和他的村民那13年间挖的二十几里长的山渠,是饿着肚子、拼着老命在干的,那个时候他们除了火把引路、土豆苞谷填肚外,只有一个信仰:只要能把水引到村上,就是把全村人的身家性命都搭上也值!但结果是轰轰烈烈的一场空!
面对失败,面对失去村民的信任,黄大发并没有退缩。58岁那年,他又一次磨破嘴皮,动员村民跟他一起上山。这一干又是6年,这回终于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水渠修成了,清泉流到了草王坝,村民吃上了第一碗自己田里种的大米饭。而这期间,黄大发10岁的大孙子得病死了;他23岁的闺女得病无法送出大山也离他而去。尤其是待嫁的女儿的去世,黄大发至今不愿他人提及就是属于这样的一个人。
从第一天我跟着他一起舍命走“天渠”之后,我们就十分自然而然地每天见面就手拉着手,像久别的亲兄弟、久别的爷儿俩。说实话,我在一次次冒险走“天渠”的命悬一线时刻,心里想着只要有村民们告诉我:之所以能够带领大家用了几十年时间凿了几十里长的石渠,大家流血流汗,没有任何代价地跟着他干,除了都知道黄大发在场,我就不会死的。即使瞬间我向悬崖倒去,托住我的一定是他是为了全村人的幸福生活,另一方面,几十里开山挖过程中,没有死过一个人。“这与支书天天把心系在工地有关呀!他要离开和分心一天两天,不知工地上会发生啥事!如果施工中真要死了几个人,想想谁还愿意去干嘛!”这是老乡们说的话。几十年间,在几乎没有任何设备和条件支持的情况下,工程没有出过一次重大伤亡事故,仅此一点,就够神的了!而我们知道,在这背后,黄大发除了花的心思外,他的三个至亲,都是在修渠当口先后去世的。这就是一个共产党人的胸怀和坚强意志,他真的把为村民修渠当作为全村人民谋幸福的一场生死之战。我问过他,在碰到问题和困难时,尤其是遇到像失去女儿这样最痛苦的事时,你怎么应对和化解?老人其实没有多少语言,更不可能说出那么多豪言壮语,也没有多么细致入微的情感表达,他只是习惯性地用头冲着大山,说:就跟它说上几句话呗!
跟大山能说话吗?第一次我有些吃惊。后来知道,像黄大发这样的山里人,大山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寄托与伙伴,是他们的精神和力量的来源,是他们的种信仰和意志的依附,是他们的灵魂安放地。在大山住久了的人,一定会相信山神的存在。山神具有超凡很强烈。这大概就是“神”的力量,那力量来自大山不可逆行的意志与信仰,那是大山的精气与灵魂。山神,就是大山的精气与灵魂的融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