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大脑12岁女孩陶佳颐来自这所中学 北京八中的由来
近段时间,芝麻君一直在关注《最强大脑》这档节目。其中,一位叫陶佳颐的小姑娘表现出色,最令人震惊的是,她今年只有12岁,来自北京八中。
北京八中(高中部)京报网 张宁/摄
看过节目,很多人不仅对陶佳颐印象深刻,也对北京这所老校产生了兴趣。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所赫赫有名的中学。
八中的由来
北京八中最早的故事,要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的四存中学。
这所学校由时任民国总统的徐世昌提议建立,校址在西城区太仆寺街东口斜对面,紧邻中南海。
学校取清初思想家、教育家颜元所著《四存篇》中的“四存”为校名,意为“存学、存性、存人、存治”,首任校长是清末举人齐树楷。
从1921年正式成立,到此后的20年里,这里是和育英、汇文、贝满、四中、师大附中相并列的京城名校。
学校聘请的老师,都是当时国内最好的中学老师,教绘画还是齐白石的弟子陈小溪。
四存中学的课程也极具特色,一、二年级所学的代数、几何、三角以及外国历史、地理,全部选用英文课本,外加古书《左传》、《诗经》、《十三经注》等,可谓中西兼备、古今俱全。
课外自选课还有武术、钢琴、古乐、京剧、西洋音乐与绘画等,均有名教师指导。
1949年7月,四存中学的男生部并入了1947年成立的北平市第八中学,两校合一,称为“北京市第八中学”。
1959年北京市八中历史老师申先哲在备课
胡同里的校园风景
合并之初,北京八中仍然位于四存中学的旧址,1951年才迁至按院胡同,新校名由郭沫若先生题写。
别看位于它位于胡同里,学校的景致可一点不差。
曾有老校友回忆,当时的八中,是标准的苏式中学校舍,大斜边的校门设计别具一格。
一进校门是两旁种花的宽长通道,直通一个圆形车道转盘,转盘中间是影壁和国旗旗杆,左边是两层楼的教师宿舍。
1960年八中学生在打扫校园
转盘正对着教学楼大厅,一进大厅可以看见两侧的壁报栏,都是同学们自办的。
大厅左边连接着两座两层教学楼,楼里各个教室明亮通透;大厅右边则是有房檐的走廊。
与教学区分开的运动场,则一直延伸至古城墙附近,是同学们喜爱的活动区域。
1985年八中学生的课间活动
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附近居民还曾在八中的空地上露宿。
男八中
过去的北京,大多中学校都是男女分校,在1965年之前,北京八中就是一所男校。
1961年八中高三应届毕业生在复习功课
1961年,八中学生的课外活动
当时的按院胡同,每到上下学,就十分热闹,胡同里的男学生川流不息。
距离这里不远,就是当时的师大女附中,两校的学生还曾一起组织活动。
1961年八中学生在做实验
1965年,八中开始招收女学生,过程中也是费了一番周折。
曾看到一位校友回忆,当时校长亲自动员,很多男学生还是不愿接受,甚至有些在读男生提出了转学要求。
据说,原因之一是游泳池的问题,用现在的话说,是破坏了男生的“安全感”。
不过话虽如此,后来的结果是不错的,那时候流行“一帮一,一对红”结对子,男生和女生从学习到各项活动都相处融洽。
1988年八中学生的课间活动
体育传统校
八中不仅在教学上成就显著,还十分注重体育活动。
60年代,每班就有篮球队、足球队和各项体育活动的积极分子,当时八中在田径、乒乓球、排球、体操等项目的成绩,都位居市区前列。
来自《北京晚报》2009年4月26日第25版
1965年9月,第二届全运会在北京掀起了体育热。
八中接受了国庆游行体育大军的任务,与北京林业学院共同组成400人的游泳方队。
曾有校友回忆当时的情景:
经过一个月的艰苦训练,10月1日早上我们满怀信心地来到台基厂大街市委门口,彭真市长讲话之后,群众游行开始。
我们陆续向北京饭店靠近,并开始脱去外衣,一水儿的天蓝色螺纹游泳裤,光脚穿黑色布鞋。
师大女附中的同学则身着红色游泳衣,排在我们前面。
……
我们高呼“锻炼身体,保卫祖国,锻炼身体,建设祖国,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并在军乐团演奏的《运动员进行曲》中挺胸甩臂,踢着正步,昂首阔步地走过金水桥。
直到今天,还有校友时不时要回母校游泳。
2008年,八中体育馆还成为北京奥运会的指定练习场馆。
京城名校
从当初的“男八中”到今天的“北京八中”,八中培养了一批批的优秀人才。
陈毅元帅之子陈小鲁、两弹元勋邓稼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等都毕业于八中。
1985年,八中创办了“少儿班”,每年都吸引数千名小学生报考。
2017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状元,也出自北京八中。
甚至在影视剧中,还能看到它的名字。
影视剧中家长因女儿考上八中欣喜万分
如今,按院胡同一带变了样儿,这所胡同里的中学经过扩建,高中部还在原处,初中部则搬到了西便门东大街。
不变的是,从这里走出的学生,依然朝气蓬勃,后生可畏。
最好的时光在这里,永远值得怀念!
(麻团儿)
(原标题:胡同里的京城名校,那些难忘的青春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