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病房”让离开变得更有尊严
2017年12月18日讯,人生总有终点。在热播电影《寻梦环游记》中,生命的终结不是死亡,而是被遗忘。只要被爱着的人惦记,逝去的生命会在另外一个时空美好地生活。
视觉中国供图
但在电影之外,没有人知道跨过死亡后,会走上鲜花桥还是奈何桥,更没有人知道是否还会有机会和故去的亲人再相见。正是这种未知的恐惧,让很多人的最后时光过得不甘、纠结,面临着心理上的折磨;而种种疾病,又让这些即将离开的人面临着疾病的折磨。
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 能不能多点尊严、少点痛苦?近年来,北京市部分医疗机构已经陆续开展了临终关怀、安宁疗护。北京市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早在2009年就开始探索提供临终关怀服务。如今这里的临终关怀科共有16名医护人员,虽然经常有患者永远地离开,但这里始终保持着“零投诉”。患者家属送给他们的锦旗上从来没写过“妙手回春”,但是,锦旗上经常会有“爱”这个字,最常见的四个字是“大爱无疆”。
为白发老人圆女儿的梦
王友青是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临终关怀科主任。去年7月的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找到了他。这位年届八旬的老人不是为自己而来,而是为了自己刚刚40出头的女儿小党而来。小党从小学习成绩优异,20岁大学毕业,后来取得博士学位。但她家庭生活很不幸福,早年离婚后独自带着女儿生活;更不幸地是她患上了宫颈癌,已经进展到晚期,肿瘤多处转移,癌痛折磨得她每天只能睡1个小时。小党病重之时,恰逢女儿高考,她强撑着坚持到女儿高考结束,病榻上她写了一本日记,满是对女儿的嘱托。老人的讲述让医务人员非常感动。
很快,小党来到关怀病房住院。医生了解到,困扰她最大的问题是疼痛和进食障碍。于是,社区中心与人民医院疼痛科专家会诊后,制定了缓解疼痛的治疗方案。住院的第二天,小党的疼痛就得到了明显控制。她说,终于能睡一个整觉了。由于身体极度虚弱,小党住院前一个月都没有洗过澡,炎热的夏天,可想而知她有多难受。护士长刘晓惠带着护士们,在病床旁给她洗头,擦洗身子……
减轻疼痛,生活照顾,这些都不能阻止癌细胞的疯狂攻击。住院不久,小党因为全身衰竭,极度消瘦,出现了严重的感染,体温飙升到40℃以上,持续不退。陷入了昏迷之中的小党,清醒时会告诉母亲: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想看到女儿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找到王友青,含泪请求医生帮帮她的女儿。既往的经验和小党现在的身体状况,让王友青很难给出承诺。
老人特别失落,她蹒跚着离开办公室。看着老人的背影,王友青的心情和老人一样沉重。他决定带领团队一起努力,“再与死神拼一次”。制定了周密的方案后,经过一周精心治疗,小党的体温逐渐正常,神志逐渐转清,能够正常的交流。7月20日,小党终于等来了女儿的大学录取通知书,那一刻,她流下了幸福的眼泪。一周之后,是小党女儿的生日,病房里,三代人一起庆祝年轻人的生日。时间一天天过去,小党在这里住了一个半月,远远超出当时评估的半个月生存期,她的心愿一一实现。9月的一天,她进入了生命的倒计时。在医生的帮助下,她又坚持了4个小时,得以让在天津读大学的女儿赶回北京,见到她最后一面。女儿来到小党床边半小时后,她平静的离开了。小党去世4天后,她的母亲再次来到社区中心,送来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珍重生命,大爱无疆”。
独居老人不在“畏惧”见人了
刘晓惠是临终关怀病房的护士长。虽然从事了20多年的护理工作,但在临终关怀病房刚刚组建时,接诊的患者还是让资深护士刘晓惠感受到挑战。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刘晓惠带领的这个团队,用专业、耐心和爱心赢得了患者及家属的由衷认可。
有一天,病房里来了一位80多岁的老人。老人以前曾经罹患过乳腺癌,这次是因为乳腺癌复发且进展到晚期,在大医院没有合适的手段治疗,所以才想到住进社区卫生中心。老人的女儿有点歉疚地说,其实老人肿瘤复发已经有段时间了,但她一直没发现。
原来,老人的老伴儿已经去世,儿女也不在身边,平时她一个人生活。女儿每周都会来看看她。女儿问母亲身体如何,老人总是说,挺好挺好。有段时间,女儿回到母亲家里,觉得房间里有点臭,竟然还有苍蝇,在女儿的追问下,老人说感觉胸疼。到了大医院一检查, 才发现肿瘤复发了,皮肤出现破溃。家里难闻的臭味就是从这些破溃伤口散发出来的。
来到社区的关怀病房里,医生要给老人听诊,但老人就是不肯掀起外衣。几经劝说,老人终于打开外衣。一股浓烈的恶臭迅速弥散开来,本来在病房里的护工忍不住气味的刺激,冲出了房间。老人看到这种场景,觉得特别不好意思,执意不让医生再给她检查。这时,刘晓惠和陈小冬两名护士长带着几名护士立刻给老人进行伤口换药。护士们不分白天晚上,及时更换伤口敷料,经过精心护理,老人身上的恶臭味才逐渐消失。
住院一个月之后,老人破溃的伤口得到了控制,疼痛也得到缓解,她出院回家了。临出院前,老人告诉刘晓惠,原来她每天疼得睡不着觉,用了止痛药后,现在她能睡好觉了;以前因为身上的恶臭味,她不敢出门与邻居聊天,现在她能下楼找老姐妹们说说话了。一年多后,老人去世了,是临终关怀病房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让老人和她的女儿知道,生命的最后一程可以不那么煎熬。
刘晓惠说,其实苦和累对于护士来说,并不是最大的挑战,最难逾越的挑战还在于心理。她告诉记者,这几年已经陆续有几位护士因为心理测评达到了抑郁状态而调整离开了临终关怀病房。病房里最多的时候一天有三位患者去世,有时候患者去世了,护士比家属哭得还伤心。病房经常为护士们做心理测评,如果达到抑郁状态,她自己调整不过来,就要帮助她调整换个岗位,毕竟天天面对死亡对于她来说也是恶性刺激。
帮助患者家属
做好居家关怀
很多临终的患者,不愿意住在医院,他们更愿意在熟悉的环境中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但患者家属不懂得临终关怀的方法,这就需要医务人员的指导。王凌云是临终关怀科的居家关怀护士长,她曾经到过很多临终患者的家里进行指导,其中一个年近六旬的患者让她印象最为深刻。
那是一位消化道肿瘤晚期的男患者,因为肿瘤出现了淋巴转移,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人非常消瘦,但性格执拗,“非要吃烧烤”。他的一位邻居知道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上门的居家关怀服务,几次来到这里和王凌云沟通介绍患者的情况。有一天,王凌云和同事们赶到患者的家里。患者的妻子过来和医务人员聊天,但患者对医务人员始终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模样。王凌云给患者家属介绍了居家康复的注意事项,医生也根据患者的情况开了处方。三次上门之后,原来困扰患者的疼痛、进食困难等情况得到了一定的缓解,这时,患者对王凌云和同事们不再排斥,但他依然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
后来,王凌云了解到,患者有个心结:他的儿子一直不回家。再深入了解,才知道患者的儿子认为父亲更偏爱侄子,对父亲颇有怨言。家庭矛盾不解决,患者始终不安心。在王凌云的帮助下,一家人决定将患者80多岁的大姐请来开一次家庭会议。80多岁的大姐坐飞机从外地赶到北京,终于将家庭矛盾解决了。患者去世后,他的妻子特地给王凌云打来电话,感谢她所给予的帮助。王凌云说,经历了这次居家关怀,她明白其实患者需要的不单单是医学上的支持和关怀,同样需要心理上的关怀。为此,她花了两年的时间,专门学习了心理咨询课程,给需要临终关怀的患者及家属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虽无患者康复出院
却让生命更有质量
在临终关怀科,没有病人会康复出院。作为这里的医生,会不会很没有成就感?王友青说,刚刚上班时,他是血液病科的医生。那时,很多病人也没有办法救治成功。20多年过去了,血液病科的技术发展很快,很多当年认为是不治之症的血液病,现在也能救治成功。但在临终关怀科,医生没有能力延长患者生命的长度,但是,医生和护士可以让患者的最后一程更有尊严。善终是所有人应有的权利,有尊严的活着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必须被尊重。“这是我们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7年来,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个名为“生命关怀病房”的病区,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患者。在这里,患者家属终于能和医护人员共同认识到:生命的质量和长度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