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蠡之见: 保证廉价药生产是最大的“将心比心”
2017年11月23日讯,冷风呼啸的冬日,在本报及多家媒体上看到了一条暖心的新闻。在11月15日,澎湃新闻报道“白血病患儿遭遇廉价国产药短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后,11月2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此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要“将心比心”、“特事特办”、“切实加大国产廉价药生产供应保障力度”。11月21日,澎湃新闻透露,浙江浙北药业第一批295万片(约可满足临床一年用量)已完成生产检验并做好了发货准备。
资料图 新华社发 徐骏 作
相信很多为此事焦虑的人,此刻心里都是一块石头落了地——救命药的“命”这次算是被救回来了。算算这已经是第几次因为某种特殊疾病的廉价救命药而采取紧急措施,特事特办了?虽然一些药品的名称因为拗口难于记忆,但这样的事情肯定不是第一次在报纸上看到了。
“将心比心”说起来是人之常情,但如果此时没有李克强总理提出要“特事特办”,是不是还会解决得如此及时呢?在中国青年报22日关于此事的报道中可以看到,从去年11月起,这种救命药在各地药房进入缺货状态,到今年3月,医院门诊都买不到它。定价57.2元一瓶的药品,花160多远都不见得能买到。“只有病情严重到住院了,医生才会给开几片救急。”据估计,仅在上海新华医院,最近5个月受影响的患者就接近百名。
那么,既然已经持续出现了严重的缺货状态,这样的“下情”是不是没有渠道“上达”呢?经过查询可以知道,在今年6月27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就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8部门发布了《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完善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清单管理制度、建立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分级联动应对机制以及实行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分类精准施策三项重点任务措施。既然有规定,有部门牵头,就该做到听到缺货的哨音,各部门马上集合,拿出办法为生病的孩子们解决燃眉之急。至于为什么没有实现有效联动,以至于事情被媒体关注,惊动了国务院总理,才得以解决,恐怕这里面还有很多值得商榷之处。希望相关各方能够以此为由头,复盘整个经过,查漏补缺,防止下次又有什么救命廉价药亮起红灯。特事特办只是解了燃眉之急,但并非长久之计。只有形成切实有效的国产廉价药保障制度,让患者们不再为买药忧心忡忡,这才是最大的“将心比心”。
当然,既然是廉价药,这里头必然还有市场的无形之手。在商言商固然不错,但生命是无价的,所谓“特事特办”也就是这个道理。一味地逐利,而置企业的社会道德、责任担当于不顾?这不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