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闪辞”总理哈里里回国:中东地区博弈拉开序幕
2017年11月22日讯,黎巴嫩总理萨阿德·哈里里的“异国闪辞”风波将迎来关键节点。按照之前哈里里对媒体的说法,他将于22日黎巴嫩独立日当天返回贝鲁特。随着回国日期临近,这场总理出走“闹剧”逐渐落下帷幕。然而,一场牵动中东地区玩家的博弈大戏,或许才刚刚拉开序幕。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截图
为“软着陆”打开一扇门?
作为中东著名的“拼盘国家”,黎巴嫩国内共分为18个主要教派,形成了极独特的“教派分权”政治制度。根据黎巴嫩宪法,黎巴嫩的总统、总理、议会议长须分别由基督教马龙派、逊尼派穆斯林和什叶派穆斯林担任。自2005年萨阿德·哈里里的父亲拉菲克·哈里里遇刺后,黎巴嫩国内矛盾激化,逊尼派与什叶派势不两立。同时,黎巴嫩国内的教派冲突也不断受到作为“后盾”的地区大国博弈的影响。
其中,哈里里代表的是亲沙特的逊尼派势力,他领导的以“未来阵线”为首的政治阵营,成为黎国内制衡黎巴嫩真主党的重要力量(后者受什叶派大国伊朗支持)。眼下,黎巴嫩各派针对哈里里辞职表现出罕见的“一致对外”立场,哈里里借道法国回国的行程敲定后,外界期待这将为黎政局的“软着陆”开启一扇门。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所助理研究员龚正表示,哈里里回国后,无论去职与否,发挥作用都可能有限,对国内政治格局影响不大。因为相较于2005—2011年,2011年后黎巴嫩的政治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被亲伊朗的什叶派势力所主导,无论在政府高层还是社会层面,基础都比较稳固。去年10月底选出的总统也是亲伊朗的。因此即便逊尼派推出比哈里里更强硬的替代人选(其兄弟或其他人),也难以改变什叶派主导的政治基本盘。
有观察指出,自哈里里出任总理以来,黎巴嫩两大阵营关系显现缓和,黎巴嫩真主党认为哈里里做得很不错,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的顾问韦拉亚提访问黎巴嫩时,公开表示哈里里的执政是卓有成效的。如果黎总统奥恩接受了哈里里的辞呈,有可能打破现有维持黎巴嫩国家稳定的政治协议和方案,再次引发黎国内逊尼派和什叶派之争。
美国《阿拉伯观察》网站列出了未来几周和几个月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填补哈里里辞职留下的政治空白,这可能会导致一个瘫痪的看守政府,并再度延长议会任期。但黎巴嫩危机不会进一步升级。因为在美国考虑的地区优先问题上,伊朗问题、也门危机与海合会危机首当其冲,而黎巴嫩问题退居其后。第二种是挑战利雅得,选出一名“对抗性”的总理,这将使哈里里能够领导反对派与新内阁叫板。第三种、也是最有效的方案是,组建一个过渡的技术型官僚政府,由哈里里认可的逊尼派中立领导人领导,其唯一目的是组织立法选举。这将使哈里里在没有执政限制的情况下,自由地作为反真主党候选人参选。
折射两大“后盾”攻守易势
哈里里的“闪辞”事件也反映了中东两大阵营对小国黎巴嫩的争夺:一方是俄罗斯、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另一方是美国、沙特、埃及和以色列。身处“风暴眼”的黎巴嫩出现任何一点震荡,都会对中东地缘政治格局产生巨大影响。
一个大背景是,在“后‘伊斯兰国’”时代,沙特和伊朗的攻防态势发生变化。伊朗、黎真主党和叙利亚巴沙尔政府正逐渐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以沙特为代表的逊尼派力量处于战略守势,不得不试图将所谓伊朗和真主党的威胁推向国际化和多边化,以此扭转颓势。
龚正指出,在这样的形势下,沙特以全面遏制伊朗为中心的战略缺乏实现手段,只能通过“激烈外交”、“金钱收买”、“依靠美国”三招来引起关注。这反映了沙特自身的战略焦虑和不安全感。“沙特觉得哈里里对真主党妥协太多,但哈里里也有苦衷,他势单力薄,不像他父亲那么有威望,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沙特的要求,换一个沙特的代言人同样难以翻盘。”
反过来,伊朗在此次事件中显得非常克制,没有大动作,显示出战略定力与耐力。它唯一不确定的是美国特朗普政府是否会废除核协议,并实施进一步制裁。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名誉所长朱威烈表示,沙特真正担心的是,随着叙利亚军事反恐告一段落,黎巴嫩真主党是否会进入也门境内,与胡塞武装合流,向其提供武器或介入也门战事,与沙特领导的多国部队直接对抗。“如果黎巴嫩国内能通过总统出面斡旋,让真主党不再进入也门,那么此事可能得到纾解。”
至于美国,目前它的政策比较矛盾,一方面支持沙特——特朗普上台后首次外访国之一就是沙特,以重整盟友体系。但另一方面美国也不希望沙特为所欲为,把自己拖下水去收拾中东的烂摊子。华盛顿希望借助利雅得把地区博弈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总之,无论哈里里回国后面临何种命运,此次辞职风波恐将再次削弱各政治力量之间的互信。随着叙利亚战事进入新阶段,各种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尤其是伊朗和沙特支持的力量在缺乏“伊斯兰国”的缓冲下,迎头相撞的风险增加。这种地缘政治博弈恐将从叙利亚向黎巴嫩蔓延,使黎国内脆弱的平衡在外部势力的干预下再次被打破。记者 张全
(原标题:黎巴嫩“闪辞”总理回国:中东地区博弈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