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日: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后需防哪些病?
新华社天津9月22日电(记者周润健)“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9月23日4时2分将迎来农历24节气中的“秋分”,昼夜在春分之后又一次平分。
秋收季,田间地头处处金黄。 赵玉国 摄资料图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说,秋分是农历24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在每年的公历9月23日前后。秋分这天正好在秋季90天的中间,有着“平分秋色”的意思,所以叫“秋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把光芒和温暖平均分配给南北两半球。古籍《春秋繁露》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从秋分以后,阳光的直射点日益偏向南半球,白昼短于黑夜,日甚一日,直到冬至。
秋分时节,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是美好宜人的时节,同时,也是农业生产上重要的节气。
赵之珩表示,此时节正是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秋收季,农民们忙着收获和晾晒谷物,田间、地头、庭院处处金黄。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保健专家建议,此时节,为防着凉感冒,公众要注意饮食调理,加强自我保健,及时添加秋衣。
秋后需防哪些病
时热时凉的天气,让秋病随之而来。尤其对于本身有基础病、慢性病的人群而言,这一时期更要注意防秋病。“秋后算账”,专盯基础病、慢病人群,目前医院急诊科里,这类患者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怎么办?
留心呼吸系统疾病。从炎热的夏季到凉爽的秋天,气温变化较大,首当其冲受刺激的就是人体的呼吸道。免疫功能紊乱,人体抵抗力下降,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容易侵袭从而引起呼吸道疾患。相比夏日的酷暑,春秋季的气温其实最适合病菌滋生、传播,例如病毒性感冒等。因此,这时候需注意个人防护,早晚添加衣被,不要袒胸露背,睡卧不可贪凉,所谓“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扶正胃肠功能。古语有云:“白露身不露,着凉易泻肚。”天气渐渐凉爽,食欲会有所增加,易暴饮暴食,致使胃肠负担加重,功能紊乱。再加上昼夜温差较大,易引起腹部着凉,可能诱发结肠过敏,使肠蠕动增强而导致腹泻。同时,这时候还是肠道传染病全年发病的第二个高峰期。所以,秋冬时节要防脾胃受寒,不可赤膊贪凉。
提前防秋燥。入秋后,天干物燥渐现,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以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预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适当地多食用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也可选用一些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等,它们对缓解秋燥有良效,需要提早布局方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