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进击中的“艺术普及”时代 如何欣赏世界名画?

2017-09-07 16:25 北京晚报 admin

据说黄永玉曾讲过这么一个故事:卢浮宫里,他亲眼看见一对老年夫妇指着一张伦勃朗的老头像赞叹说:“啊,蒙娜丽莎!”这故事如今听起来,仿佛像个段子——时至21世纪的今日,蒙娜丽莎早已成了绝大多数普通人在艺术界“最熟悉的陌生人”,哪怕他(她)是对艺术最外行的门外汉。

作者:张玉瑶


人说去卢浮宫,乌泱乌泱的人群都是奔着三个女人去的:蒙娜丽莎、维纳斯和胜利女神。达芬奇笔下这个雍容典雅而稍显富态的贵妇,向着里三层外三层高举长枪短炮的人墙,永远不知疲惫似的展示着她那一抹似有还无的神秘微笑。

然而,问题又来了:虽认得蒙娜丽莎,但这幅画到底好在哪儿呢?在这个问题上,普通大众难免会有点卡壳了。毕竟多数人一进卢浮宫直奔蒙娜丽莎,并不是因为自己认为它画得好,而是因为“大家都说它画得好”。这个牢不可破的共同认知,来源于每个人道听途说而来的最浮光掠影的美术史知识。于是多数人怀着懵懂的预期,看了“真相”后也就散了,惟一的进步大概只是看到的女人的神秘微笑,从印刷品上转移到了对面墙上,从传说中转移到了可以泛泛纳进旅游见闻的有限个人艺术经验中。

“好在哪里?”在普罗大众的认知中,仿佛并不是该予以郑重考虑的问题——那是艺术家和艺术学者们的事。艺术学者们在学院里一本正经地严肃讨论蒙娜丽莎身后风景所运用的色彩透视,讨论这幅画作背后彰显的人文主义精神,年复一年出版一部部大部头的艺术史和艺术研究著作来予以重述和论证,但那些慢条斯理的高深专业“黑话”,却往往令大众昏昏欲睡。相比之下,大众更加好奇并乐于加以检验的或许是,蒙娜丽莎真的是从各个角度看上去都在对自己微笑吗?此二者或许并没有高下之分,只是信息不对等和缺乏有效的交流渠道而已,但也必须意识到,这个不自觉的“二分法”,一方面显示出了艺术和大众固有的悬隔,而另一方面,或许也带有某种傲慢与偏见在里面。尤其是随着现代化带来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普通人在温饱之余也开始拥有了进一步深入了解艺术、渴慕拥抱精神升华的意愿时,这种不对等和渠道的缺乏,不应该直接或间接地成为阻碍他们的沟壑。长久以来,学院艺术和大众处于两条互不相交的轨道上,这虽根植于自艺术作品被经典化以来的漫长历史层积,但也难免有些令人遗憾。

因而这一两年中,当一些出自“艺术圈内人”的通俗化艺术解读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市场和大众面前时,往往会受到不少关注、喜爱乃至追捧、“圈粉”,这其实是一种意料之中的结果。这一类型的图书乍看起来小众,仿佛只是正统艺术史的“旁支”、“小道”而已,但认真数起来,竟也可以列出一个居然不算短的书单:《如何看一幅画》、《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胆小别看画》、《名画之谜》、《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这幅画还可以看这里》、《艺术小料》甚至日本著名动漫导演、宫崎骏的老搭档高畑勋也有个人观画心得《一幅画开启的世界》……当然,国内在这方面也并未落下,其中最有名者,当属“顾爷”的《小顾聊绘画》,擅长以谐谑的语言和网络化的表述来解析名画,大量抖搂艺术家们的段子和猛料,迅速收割大批粉丝,在闹哄哄、世俗化的微博上竟然能够以一名“艺术网红”的身份成功横空出世。

套用“科普”的说法,这些图书可以称得上是“艺普”,且同样印刷精美,不惜用大幅全彩来高清呈现画作原貌。从大的层面着眼,它们具备的是“架桥”的意义,即让经典艺术走入大众、大众有机会有渠道了解经典艺术。而从接受的层面看,这当然和文化趋向大众化、流行化的趋势,以及互联网所创造的“平的世界”有关,暗示出一种前代艺术学者未能多加注意却不可小觑的群众需求——如果不是有特殊原因,人们本质上是热爱艺术的,即便是和艺术最无关的人也并不会无缘无故排斥艺术,无论这“爱艺术”的目的是为了自我丰富还是作为炫耀资本,其手段是研读学院派艺术史著作还是关注“艺术网红”们的更新。

笼统看来,“艺普”类型的书有这样几个特点:其一,虽然深浅程度有别,但作者都有艺术专业背景,又有较长时间从事普及工作的基础;其二,叙述方式通俗、生动、多样,深谙现代大众传媒传播规律,以“故事”代综述和观点;其三,不同于传统上各种以“入门”为后缀的简略版美术史,它们并不倾向于勾勒全景式的艺术史,而是倾向于将话题缩小再缩小,缩小到某一幅具体画中,手把手讲解“如何看一幅画”,不仅包括色彩、笔触,还包括一些特定意象的解析——也就是说,在纯美学的艺术范畴外,还有很大程度是“技术”的范畴。然而这对初入卢浮宫一脸蒙圈的艺术门外汉们来说,可能比讲述从古希腊到后现代艺术的演变传承更加地“有用”。

之于专业人士天生的敏感艺术触觉和通过长时间积累的深厚功底而言,“速成”自然不算是一个太好的词,但之于普通人而言,大抵也并不算坏。大多数人应当是怀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态,以并不多么正襟危坐的姿态翻开书的第一页,满心期待地迈入自己可以碰触和理解的那个艺术之宫中去。

分享到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