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寺:700年变迁“京味儿”不变
在《贫嘴张大民》、《空镜子》等好多“京味儿”电视剧里,都有这样的镜头:一片低矮的灰色平房中,静静地耸立着一座庄严、圣洁的藏式白塔,偶尔一群鸽子从其上空划过,一阵风吹过,白塔上的铃音与鸽哨交相呼应。
这就是白塔寺周围取景拍摄的,矗立了700多年的白塔已经成为“老北京的象征”,这些年,周边在变,它没变,如果想感受“老北京”的气息,可以来这里转一转。
现存最早的喇嘛塔
白塔寺也叫妙应寺,位于西二环金融街北侧的阜成门地区,作为历史风貌保护区,这一带还保留着形成于元代的胡同、四合院的城市肌理,与周边现代的高楼大厦形成鲜明对比。
从阜内大街上看,白塔寺的山门比街道低好多,仿佛在一个盆地里。在这里居住了50多年的原住民孟大爷告诉我:“以前,阜内大街和白塔寺是平的,后来,周边的马路不断地铺设管线,一点点儿垫高,而白塔寺还保持原样。”
白塔寺始建于辽代寿昌二年,时称“永安寺”,后毁于金元战争。1271年,由元世祖忽必烈亲自选址,在废址上重建这座藏式佛塔。史书称,白塔寺最初称“大圣寿万安寺”,作为忽必烈的家庙,成为元朝皇族祭祀祈福的活动中心。这座寺庙当时的范围是根据射手从塔顶处射出的弓箭的射程决定的。
700多年来,白塔寺历经朝代更迭、风霜雪雨,寺庙已和当初完全不同,但白塔至今仍安然耸立,成为“北京”变迁的见证者。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喇嘛塔。1961年被列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寻找700年前的影子
白塔寺现在的规模不大,有四进院落。
从白塔寺的山门进去,第一进的大殿为天王殿,东西两侧分别有一个四方小楼,即钟鼓楼,这进院子目前作为停车场使用。第二进是大觉宝殿,两边有东西配殿。西配殿展示着白塔寺的文字介绍,以及乾隆手书《波罗蜜多心经》、藏文《尊胜咒》等文物。院子最南边,有一座硕大的铜钟挂在架上。院子中间有一个很大的三足铜香炉,上面刻有“妙应寺”,整体型如三层宝塔,每层都探出衔着铜铃的龙首,典雅又精致。香炉的两边有两根高大的经幡柱,上边缠的据说是牦牛毛。大觉宝殿前有两头石狮子:公狮子一只脚下是球,母狮子一只脚下是小狮子。别看这两头狮子有些破败,但都是元代的文物。大觉宝殿里现在正在展示《藏传造像艺术展》,6000多尊不同时期的藏传造像神态各异,值得细细观赏。
第三进院子里的大殿是七宝佛殿,目前正在展示《元三都城市文化展》,元三都是指元大都、元中都、元上都,其中元大都50坊的街道布局,奠定了老北京的城市格局。
七宝佛殿后面,有个比较窄的过道,过道西侧,藏着个异国风情的“小帅哥”雕像,他就是白塔的设计者尼泊尔的阿尼哥,旁边台阶上有个垂花门,上去后就是第四进院,里面是三世佛殿,殿后就是白塔了。
看白塔有“三幸”
白塔通高50.9米,在700年前没有摩天大楼的京城内实在是个罕见的“庞然大物”。在寺里无法看到白塔的整体,要想看整个白塔,就要到远处的制高点。有原住民指点说可以在白塔寺对面的丰盛医院5、6层楼道的窗户,拍到白塔的全貌。
这是一座典型的“堵波”式佛塔,由塔座、塔身、相轮、华盖和塔刹五部分组成。华盖周围有36个铜铃,铜铃长约22厘米,铃内吊着一个十字形的铃心,下面连着三片风叶,每当风过之时,就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韵味悠扬。
原住民孟大爷介绍说:“因为必须有风,才能听到铃铛声,所以,能听到白塔寺的铃声,在当地人看来,是特别幸运的事儿。”
在当地人看来,和白塔有关的还有两件幸事,一件事看到鸽子从塔顶飞过。一件是看到白塔的影子。“无影白塔塔无影”,是描绘北京白塔独特之处的说法,据说白塔无论白天在阳光下或是夜晚月色下,都没有影子。传说中,它的影子在西藏。那么,到底能不能看到白塔的影子呢,需要你亲自到现场去看了。
GO提示
白塔寺门票20元,早九点至下午5点。周一闭馆。可乘695、604、42路在白塔寺站下车。目前,白塔寺与周边胡同、小院一同被批准为北京历史风貌保护区,看了白塔,还可以到周边胡同转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