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北京

史善朋竹琴社:一声京胡八十载没走样 一句话道出手艺人

2016-12-09 12:10 网络 TF008

说起史善朋,不是京剧行的人可能不曾耳闻。他是知名的京胡制琴大师,1932年就创立了“史善朋竹琴社”。琴社起初设在李铁拐斜街西口,后迁至琉璃厂,当时,很多京剧名角的琴师用的都是“史家”琴。80多年过去了,如今,在琉璃厂南侧不远处,“史善朋竹琴社”的匾额依然悬挂着;为顾客听音、手工制琴的家传手艺也由他的孙辈史优生继承下来。在这里,人们还可以感受到老北京作坊式乐器行的原始风貌。

dav

做一把定制的手工琴要两个月左右。

店面:半家半店

上个周末,我慕名前往“史善朋竹琴社”。从虎坊桥路口沿着南新华街东侧北行,约300米左右,就看到了琴社的匾额,但让人惊讶的是,匾额竟然挂在一处居民院的门口。这是一个典型的大杂院,从门口进去,里面是一条1米宽的走道,拐角处还堆着杂物;走道正对面,是两间门窗上的红漆有些斑驳的平房,窗台上,几张旧报纸和黄澄澄的柿子透着一股家常味儿。

其中一间门上挂着锁,透过玻璃,能看到里面墙上挂着几十把京胡。“应该就是这儿吧。”我正犯嘀咕,旁边的门开了,走出一位五十开外的中年大叔。“找谁呀?”声音很脆生。“史优生。”“我就是,进来吧。”史优生把我让进门。

这是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正面墙上挂着“史善朋竹琴社”的纸匾,一根铁杆吊着数十把京胡和二胡。下面的桌子上摆着一面斑驳的老式镜子、一台电视和一摞蛇皮。左边是一个衣柜、一把椅子和一张八仙桌。桌子上有一些做琴用的竹筒和工具。桌子下面是一台电暖器和几盆小花,旁边散落着一些竹筒废料和琴把、锉刀等。这里既是史先生的家,也是他的作坊。我听说1949年以前,很多乐器行都是这样的,家店不分。

工序:一板一眼

“我平时就坐这儿干活儿,我觉得踏实。”史优生指着半尺见方的小板凳说。史先生告诉我,如今从进料到刮竹筒、做担子、蒙皮子,所有工序仍都是按爷爷那时传下来的做,一点儿没改变。“只是这个竹筒刮得有些大了”,史先生解释,之所以说尺寸大了,是因为现在演员调门儿没以前那么高了,尺寸大了以后,琴的声音会更宽厚,而不似以前尖细。

分享到

京胡制作大工匠:从“半路出家”到票友圈儿名手

传世京胡展亮相国家大剧院 展览持续至3月15日

今年前9月北京新增减税降费超534亿,292个涉税事项可网上办

京津冀三地将建共享机制,共同确保京杭大运河通航

施工量前所未有、10万工人现场作业,雄安容东片区千栋安置房拔地而起

北京通州地下管线三维系统建成,为探查检修安上“透视眼”

郊区已飘雪,市区也不远了!今夜北京将迎雨夹雪

今年北京第二、三批老旧小区改造名单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