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春日里的京城,书香正浓。大小书店遍地开花,各类活动竞相上演,全民阅读的社会风尚正在形成。
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爱书人也在探索各种阅读方式,留出时间与书籍为伴,同时开辟出阅读的更多可能性。
打卡阅读
日积月累 从被动读到主动读
像大多数上班族一样,苏琳忙活一天回到家,累得什么都不想做,只想追个剧,让自己放松会儿。“时间一长,心里又会有种负罪感,觉得不该就这么‘堕落’下去。”对苏琳来说,读书或许能让自己在心理上得到一丝安慰。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是很难慢下来读书的,这就需要借助一点外力,打卡恰恰有助于战胜内心的惰性。”作为入门级选手,苏琳不敢奢望自己一次能坚持太久,于是先在线上读书平台报名参加了7天阅读挑战赛。“要求连续7天阅读,总阅读时长达到7小时。挑战成功的话,可以获得付费会员卡和书币。”
苏琳原以为,这个目标不难完成,但真正读起来,才发现并非易事。“最后剩3天,发现还差5个小时,只好抓紧‘恶补’。”
打卡以来,苏琳读了不少马伯庸的代表作。“像《太白金星有点烦》就挺有意思的,脑洞大开,还折射出职场百态。”苏琳意识到,阅读带来的愉悦感似乎更“高级”一些,跟别人聊起来也能更坦然。
退休后,唐女士依然保持着打卡阅读的习惯。“一开始是对英语感兴趣,在同事的推荐下读起了英文电子书。”刚起步时,唐女士读过相对浅显的童话故事,后来逐渐过渡到文学名著。“过去读的大多都是翻译后的版本,现在读原版,能更好地理解另一种文化。”
虽说当天没打卡的话,事后也能补读,但唐女士还是喜欢“一片绿”的状态,“补读的颜色不一样,看着就别扭。”每天早上或晚上,唐女士都会利用碎片时间进行三四十分钟的阅读。“不知不觉,已经坚持了五年多,总共读了几十本书。”
对唐女士来说,阅读没有任何功利性,只是纯粹的爱好。“一开始确实是被动的,但时间长了以后,就成了一种习惯。”之前,平台在假期会暂停打卡,唐女士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一天不读就好像少了点什么,读书成了生活中的必需品。”
家庭共读
营造氛围 一个人带动一家人
多年以来,王昆总会在年末总结一年的读书历程。从去年下半年起,他的总结不再只是记录自己,而是记录全家人的阅读情况。读书,成了亲情传递的纽带。
“母亲今年68岁,当初因为历史原因没能上高中,但她喜欢读书。自从过来帮忙带孩子以后,我就鼓励她重新捡起这个爱好。”2017年搬家时,王昆特意没买电视,“少了这些诱惑,她可以静下心来跟我们一起读书。”
前两年,为了出行方便,王昆给母亲买了智能手机,但没装任何短视频App。闲暇时间,王昆会帮母亲挑书,给她推荐好的电影书籍,也会跟她一起聊聊书。
如今,母亲的阅读速度已经远超他的预期。“短短两个多月,她就读完了九本《明朝那些事儿》,在那之前还读了《杀死一只知更鸟》,接下来要读《1944:松山战役笔记》。”
在王昆的影响下,儿子和女儿也从小与书相伴。“老大二年级前主要是讲绘本,有空就窝在沙发或床上一起读,有时候还会给他简单介绍我自己读的内容。”在家里,王昆努力为孩子们营造读书的氛围,“客厅有落地大书架,让他们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到书。哪怕把书翻了一地,也不会责备他们,目的就是想让他们和书有亲密接触,先熟悉书的存在,再从中读出乐趣。”整理儿子去年读过的书,王昆恍然发现竟然有100多本,“摞起来和我读过的纸质书差不多一样高了。”
今年春节,王昆看完了75万字的《诸神的黄昏》,整理了8000多字的读书笔记。“更有成就感的是带着外甥女、外甥一起读,这让我和晚辈又多了一种沟通方式。”和外甥女在书店时,王昆会关注她读《白夜行》时的心情起伏,而外甥自从读上了《十三海盗》,也像变了个人,“电子设备不看了,游戏也不玩了,晚上他就坐那专心看,休息时还兴奋地和我分享故事情节。”侄女来家里做客时,王昆也送给她一本《毛毛》,“读完后她还在班里做了读书分享,有同学立马找她借书。”
共读讨论
广结书友 读完书还能聊心得
“今天咱们讨论的是《道德经》前10章。流程是先自我介绍,然后统一读一遍前10章,每个人再挑出自己思考得最多的一章来分享,最后是自由讨论……”在位于磁器口附近的一处小院内,八位书友围桌而坐,共同开启了阅读之旅。
这场读书会的主持人“1900”,也是“春天的熊读书会”创始人。据他介绍,读书会主要有共读讨论、主题书会、换书活动三种形式。所有会员都可以发起读书会,每个人都参与表达和讨论。“我们读书会最大的优点是融入生活,像是下班后溜达着去图书馆一样,让我们增加了读书习惯。”
三个小时的时间里,八位书友阅读原著,并结合个人经历,交流对书中内容的思考。
“以前有些书读完就放下了,没想过会这样花上三个小时专注地聊一本书。”通过读书会,董先生深入阅读了不少书籍,也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
“我去年三月份第一次参加读书会,讨论的是李娟写的《记一忘三二》,当时我就觉得这种形式不错。去年四月下旬,我参加了几场之后,就尝试自己发起。”一年时间,董先生已经参与了40多场读书会,发起过30多场。
读书会不仅增添了读书的乐趣,让人更有读书的动力,也给人带来很多启发。“我发起第一本书是《悉达多》,当时来了十几个人。当时,我发现不同的人对故事的理解有很大差别。每个人过往的经历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对于同样内容的理解就也不一样。”每场读书会不超过13个人,但年龄不一,职业各异。在董先生看来,通过跟不同的人交流,会让他的看法更加全面。
为此,他不仅和大家一起阅读新书,还从原来读过的书中,选出适合的好书,来和大家交流讨论。“我发起过很多女性相关的书,比如“那不勒斯四部曲”。这类书籍从男性视角看和从女性视角看是不一样的,大家交流起来就会比较互补。”
视频选书
领域拓展 由“小领域”变“大天地”
“攒了一堆新书,要来和大家分享……”视频中,一位读书博主坐在镜头前侃侃而谈,介绍着一本本不同类型的书籍。陈女士看得津津有味。“就好像自己去逛书店了。”
跟着博主选书,是陈女士买书的新方式。她坦言,虽然长期有阅读习惯,但看书的种类并不多。“以前去书店、图书馆,主要就在‘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的书架旁边转悠。书店的推荐读物,只有书名、封面吸引我,我才会翻看。”
与此相对,读书博主介绍的书籍领域则更广,除了文学、社科、商业,还涉及流行文化、生活方式等。“有时候几分钟、十几分钟的介绍,就传递了书的亮点,也给我‘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比如有次我被‘种草’了一本关于游戏的书,买来看了看。虽然我没玩游戏,但在书中欣赏到了游戏美术、关卡设计的精妙。”
和陈女士一样,王琪也通过读书视频拓宽了阅读范围。
不久之前,王琪刷到了一个介绍《百年孤独》的视频,是通过动画、图表等形式来讲解这部名著。“我一看,这本书我买过啊!但因为人物关系太复杂,根本没读下去。看完视频,我觉得能理解了,又把这本书拿出来看了。”
王琪坦言,自己很少读文学书,平时只看工作相关的专业书。这两年,她也想建立起读书的爱好,开阔视野。“对我这样没有阅读习惯的人来说,严肃文学读起来是有些费劲的。我关注了一些博主,有的是图书编辑,有的是大学老师,还有的是读书爱好者,他们讲解的视频,降低了读书门槛。”
最近,王琪又被博主“家乐读书”种草了“图像小说”。“看了讲解视频才知道,图像小说和漫画不是一回事。我已经把《我在伊朗长大》放进了购物车,准备读完《百年孤独》就读它。”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