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净波绘制的《祥子行动路线图》
今年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诞辰125周年。生长于北京的老舍,与京西有着不解之缘。最为熟知的关联是其代表作《骆驼祥子》里的祥子,逃出兵营后就是从京西模式口回到北平城。
2023年3月初,石景山区政协文史办准备出版《老舍与石景山》一书,他们知道笔者刚编了《舒乙文集》,于是找到了我,邀请我深入模式口,了解老舍与模式口的深厚渊源。
我虽然编辑了《舒乙文集》,也读了不少老舍先生的作品,但提到老舍与石景山的关系,除了老舍和胡絜青都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外,我一时想不起有哪些重要的关联。虽说祥子曾经被掳到京西模式口,并最终绕道西山、海甸,然后走西直门回到了北京,但祥子毕竟是个虚拟的小说人物,并不是特有说服力的“史料”。
我把书架上有关老舍行踪的史料翻了一遍,终于在舒乙先生回忆父亲的文字中发现“蛛丝马迹”。舒乙先生在《老舍著作与北京城》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
老舍对石景山并不陌生。早在北师时,他就几次到过石景山地区的金顶山,在这里还进行过军事野战,并写过纪实诗文。在西山养病期间,他到过磨石口,这是北京去太行山以西的关口。在《骆驼祥子》中作者把磨石口设计成祥子逃出兵营的第一站,由这儿他牵了三匹骆驼逃回北平。
在老舍的作品里,故事是编造的,人物是塑造的,但人物活动的地点和故事展开的环境却基本上是真实的。老舍毫不费力地把真实的北京城搬进了自己的小说和话剧。
老舍先生常常在作品中描写完整的行动路线,这是其显著特点之一。在老舍的笔下,不会出现只有出发点,然后突然跨越时空一下就到达目的地的简单描写,也不大会出现“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的情况。他的小说中,人物行动的路线是一步一步来的。这条路线不会太繁琐,但也不会忽略不计,何况通过路线,可以引出许多有趣的插笔来。
我仔细阅读了《骆驼祥子》,这是老舍小说中描写行动路线最为精彩的一部作品。因为祥子是拉车的,他得跑路,路对他像水和空气一样重要,老舍对路线写得详尽具体,不足为奇。在《骆驼祥子》中,老舍先生为祥子“规划”了七条行动路线,其中有两条与京西有关。
第一次,祥子拉着自己的新车,由新街口,出西直门,过高梁桥被大兵捉走。
第二次,祥子牵着骆驼逃出磨石口,过海淀进西直门。这条线路非常详细:从磨石口往东北拐过金顶山,到礼王坟、八大处、四平台、杏石口、南辛庄、北辛庄、魏家村、南河滩、红山头、杰王府、静宜园,再到海淀,最后进入西直门。
后五次的行动路线,都是祥子在市内的活动,与石景山无关,在这里略去不谈。
舒乙先生在世的时候,出于对父亲作品的好奇,曾经真的找了一辆自行车,沿着书中描述的路线走过一次,结果发现老舍给祥子设计的这条路线是完全符合实际情况的,的确是像故事情节所要求的那样,方位、地形、顺序以及村名都是对的,而且小说中祥子是顺着山根走的,这样可能隐蔽一些,免得被暴露再被捉回山里去。如果不是作者亲自考察过,光看地图,是写不了这么准确的。
有了这样的发现,石景山政协组织的“祥子进京线路探寻行动”就增加了很多趣味。2023年3月7日,杨金凤大姐、北京日报社的张鹏、石景山政协的王超、石景山文化馆的李冰和我一共五人组成的考察小组,从门头沟的三家店出发,然后到石景山的五里坨,再到模式口,完成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探访。
门头沟的三家店虽然跟祥子没有直接的关系,但这里是骆驼运煤的必走之路。村里上了岁数的人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这里还经常走骆驼。在三家店镇,我们发现有几家院子已经被门头沟区文物局挂上了“文物保护单位”的铜牌,时间是1998年,距今也25年了。这里的建筑与我在山西看到的民居毫无二致,实际上三家店镇上很多居民的祖上,就是从山西迁过来的。一座院落的大门上,油漆早已脱落,但斑驳的旧痕依稀可见“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字样。
告别三家店,我们来到石景山区的五里坨民俗陈列馆。五里坨民俗陈列馆是在有着200多年历史的王家大院基础上修缮而成的。在五里坨村改建之前,王家大院是全村规模最大的四合院群,由5座四合院组成,共有六十余间房屋。
五里坨村改建后,村民把老家具、老工具等物件留在了王家大院,这些也成为民俗陈列馆里的展品。据了解,这里一共收集了老家具300多套、老生活用品200多件和老生产工具近百件。这里也成了周边居民找寻回忆的地方。
五里坨古村落地处京西运煤古道的中段,也是当年运煤驼队的必经之处。村里还遗存有不少小酒馆、小饭馆。如今,在民俗陈列馆里,也展示有老式账台、多宝格,老式的酒缸、酒坛以及酒碗等。
舒乙先生生前对该馆的支持力度很大,不仅题写了馆名,还多次莅临给予指导。舒乙先生还题写了“院子里的故乡 京城的骆驼寨”的牌匾,这块匾立在文化广场边上,人们一进广场就能看到。
午饭过后,我们来到了本次考察行动的重点:模式口。旧时在模式口,流传更多的还是“天黑不过镇”的说法。这都是因为环境所致:模式口背靠高耸的峭壁,道路在这里陡然变窄,势如咽喉;而两旁植被茂密、极易藏身,经常有强盗之流借此地势兴风作浪;再加上时局动荡,清剿不利,所以行人、商贾行至此处都极为谨慎,便有了“天黑不过镇”的恐惧心理,为了保平安,他们选择在模式口住宿,这样也直接刺激了当地的餐饮、住宿甚至休闲娱乐业的发展,模式口成为驼铃古道上著名的驿城。
在模式口,画家于净波为我们做“导游”。于净波是石景山文化馆的退休干部,退休前,他受原石景山文联主席郭明的委托,绘制了《京西古镇模式口胜迹图复原图》。这幅作品完成后,郭主席请来舒乙先生为这幅作品题字。舒先生为眼前的鸿篇巨制所震撼,对着于净波竖起大拇指:“了不起”。那是于净波第一次见到舒乙,他被舒先生的气场所感染,对舒先生“爱北京、护古建”的精神钦佩不已。
如今,随着西山永定河文化带重要节点建设的推进,模式口街区更是城市更新“市级重点项目”。2017年,石景山区启动模式口文保区修缮改造及环境整治项目。经过5年精心打磨,2021年9月29日,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正式开街,驼铃古道重新焕发了新的活力与生机。来到模式口文化街的游人,有不少是奔着这里的古韵而来:满眼是青砖灰瓦,大街两旁处处是苍松翠柏、花池竹林。漫步其间,书店、民宿、酒店、餐饮和非遗文化体验馆等鳞次栉比。在这条街上,我们还看到,以于净波先生的绘画为蓝本而创作的“祥子回京图”浮雕已经跃然墙上。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U022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